close

總覺得老公對孩子不夠用心?研究揭露原因

 
992 人追蹤
追蹤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早安健康/NHK特別採訪小組】我們請研究母親大腦的理化學研究院的黑田公美教授,為我們分析龍也先生、仁美小姐夫婦的心跳實驗結果。幾天後,黑田教授向我們發表結果。看到午餐中仁美小姐的腦不斷在活動、龍也先生的腦毫無反應的圖像,二人也嚇了一跳。尤其是龍也先生感覺很沮喪。

長出媽媽腦的老婆vs. 無法長成媽媽腦的老公

黑田教授給了兩人這樣的建議:

「這不是代表爸爸做得不好。本來媽媽這種生物,對孩子的反應就比較快,但爸爸不會有這些變化。小孩出生後媽媽身上產生的身體變化,在爸爸身上並沒有發生。與其說是爸爸不好,不如說是媽媽改變了。不過,對孩子的反應不同的人在一起,也有有利的時候。

比如當孩子生病或受傷,有些媽媽會第一時間敏感地產生反應,變得驚慌失措,這時身邊有能沉著面對、作判斷的人比較好。夫妻間角色不同是好的。」

黑田教授這番話,也讓我豁然開朗。

這樣一想,我注意到自己也要求老公和我一樣,扮演「媽媽」的角色。仁美小姐也一樣,要求老公扮演媽媽。然而,

孩子在胎內時就受到龐大女性荷爾蒙影響、為了育兒大腦會產生劇烈變化的媽媽,和體內完全沒有產生變化的爸爸,兩者之間的能力不同是理所當然的。



妻子對於自己變身成神力女超人有所自覺,也理解先生並不是如此;而先生要去理解為了孩子身心都被改變的太太,並思考在這種情況下自己能做什麼。

儘管每個家庭、每對夫婦的情況不同,但這樣的相互理解,或許能成為解決夫婦間的不滿、問題的關鍵。

為何爸爸總是沒辦法及時注意到寶寶的動靜?下一頁繼續告訴您

 

男女大腦的差異,代表育兒角色的不同



為什麼,為了守護孩子,媽媽會備有特殊能力呢?另一方面,同樣要育兒的爸爸,為什麼沒有同等能力?

這也和人類從700萬年起開始的共同養育型態有著深切關聯。觀察今日仍承襲遠古以來的共同養育的非洲巴卡族,就能清楚了解到這一點。

之前提過在巴卡族的聚落中,有一處村落集會所。當採訪組在拍攝期間,村裡的多數男性白天幾乎都在這個集會所裡聊天。相反地,女性在家裡附近照顧小孩、做飯,有時到田裡或去撿柴火,總是顯得很忙碌。注意或照顧已經會走路的小孩的,也都是女性。

乍看之下,男性看似很懶惰。既不幫忙照顧孩子,也幾乎沒看過他們手上抱著嬰兒的樣子。然而,男性其實也擔任了間接地支持育兒的重要工作。

巴卡族為狩獵採集民族,男性會在森林中設置陷阱,幾天後再去巡視有沒有獵物掉入陷阱。一進入叢林,他們可能就有數日不會回家。然而,因為有這些獵物,家人得以生活,媽媽們也能養育孩子。

共同養育,不只是大家一起照顧小孩。守護讓孩子和媽媽能安心生活的生活基礎,帶回獵物、確保家人的食物,創造能平安養育孩子的環境,也是共同養育的一部分。

遠古時代,人類由女人擔任直接照顧小孩的工作,由男性擔任為母子的平安生活打造基礎的角色。因此,和寶寶接觸、照顧他們的女性,會具備像是大腦對哭聲有敏感反應這樣育兒上的特殊能力。另一方面,與小孩直接接觸機會較少的男性,則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話雖如此,並不代表男性完全不參與育兒。當孩子過了嬰幼兒時期,就是男性參與育兒的時期。尤其當男孩成長到6~7歲時,爸爸會帶孩子到叢林裡,傳授狩獵方法,教導他們男性的工作與生活方式,這正是男性在育兒上的角色。

現代社會,急遽地核心家庭化讓社群連接變得薄弱,共同養育的夥伴減少了,因此狀況逐漸演變成老公除了支持家庭經濟外,也必須負責共同養育、參與育兒。

與那些為孤單育兒所苦的媽媽相同,爸爸們,也為了不熟悉的育兒感到困擾。

對於人類700萬年進化歷史來首次出現的非常狀況,媽媽和爸爸同樣都困惑。正因如此,雙方不是更應該試著理解彼此的狀況,討論出更好的解決方式,也彼此扶持嗎?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NHK特別採訪小組/不二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