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零檢出就是安全?食科教授:這樣吃才更能安心
【早安健康/孫璐西(食品科學博士)】當食品檢查出有害物質含量,往往令人聞之色變。
食品檢驗「零檢出」與「未檢出」的差異
,讓我們一次搞清楚!
不同檢測儀器影響檢測結果
消費者往往有一種迷思,期望食品檢驗結果的有害物質愈低愈好,檢測值為零最好,然而「零檢出」並不代表有害物質含量為零,因為不同的檢測儀器與檢驗方法皆有不同的敏感度,因此「零檢出」其實是不存在的,稱為「未檢出」會更恰當。
為何說「零檢出」不等於「未檢出」 ?正是因為儀器皆有其偵測極限,即使採用同樣方法,但使用的儀器不同,偵測極限也會不一樣。
例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中,以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檢驗,其偵測極限為ppm(百萬分之一)等級;以高效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檢驗,其偵測極限為ppb(十億分之一)等級,即使結果都是未檢出,意義也不同。
了解自身周圍無可避免的環境污染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孫璐西表示:「『零檢出』只是個理想,隨著儀器進步、靈敏度提高,即使極微量也能被檢測出來。而且,許多有害物質原本便存在於自然界中,就是有所謂的環境背景值。
譬如說三聚氰胺,當美耐皿餐具放了有油脂的食物,再經高溫加熱,便會溶出一些三聚氰胺;或是瓶蓋為了密合,罐蓋加了塑膠墊片,也會釋出三聚氰胺……,因此,若將標準設定為零檢出,那是不可能的!」
消費者總是要求有毒物質「不得檢出」,孫璐西教授認為這字詞有模糊空間,不能被檢測出來並不表示它完全不存在,只是無法被檢測出來,也就是「未檢出」。
許多物質不可能不存在,就像要求日常生活「零風險」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意外無所不在,所以,「零檢出」也是不存在的,除非自然界中完全沒有此物質。
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食物污染,平時該如何自保?食科教授的建議下一頁分享給您
孫璐西教授建議,與其擔憂生活中無所不在的食物污染,民眾更須留意平日的飲食選擇,應該減少油炸物、燒烤類及烘焙加工食品的攝取量,烹調過程也要注意,勿高溫或長時間烹煮食物,並培養均衡飲食的習慣,才能確保健康。
安全容許量與健康風險相關
動物對毒素皆有其容忍量,因此根據動物實驗結果,來推估各種毒素對人體的傷害。孫璐西教授解釋,政府會針對食品中某些物質制定殘留的安全容許量,主要是與其風險相關。根據它的毒性強弱、飲食中的存在量,在對人體無傷害之虞的前提下,制定殘留容許量之範圍。
當然,還牽涉到身體可以代謝出去的量,有些水溶性的物質較容易代謝,如瘦肉精;油溶性的則不易代謝,如黃麴毒素、多氯聯苯,後者尤需特別防範。(審稿顧問/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孫璐西教授、文/趙意雯)
作者簡介:孫璐西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現職:國立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J.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SCI期刊) 總編輯。
…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