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咳嗽、疲倦?中醫解析5大「長新冠後遺症」常見證型,保養穴道、推薦藥材一次看

 
 
 
 
 

新冠病毒產生的後遺症會為身體帶來中長期的影響,根據統計,依病毒株不同,大約會有7~20%的人在感染痊癒後產生影響,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體力變差、胸悶呼吸不暢、咳嗽、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嗅覺味覺變化、焦慮、腹瀉、痠痛、皮疹、月經失調等。 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提醒民眾切勿驚慌,長新冠所帶來的不適可以經由中醫師診斷後,給予投藥或是透過針灸獲得改善。林巧梅醫師整理臨床長新冠中醫常見證型如下:

中醫解析5大證型「長新冠」確診後遺症,常見症狀表現、調理方向

【氣陰兩虛】

症狀:病人歷經發燒或腹瀉加上隔離在家或臥床,容易耗氣傷陰,產生倦怠、心悸、呼吸費力、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汗出等症狀。
選用藥材:北黃耆、西洋參、麥門冬、生地黃……等。

穴道:頭皮針(民眾在家可用梳子梳頭按摩頭皮)、足三里、百會……等。

【濕邪困脾】 症狀:感染Omicron 的病人,舌相有許多是舌頭非常厚膩的,這在中醫就是一種濕邪,可能讓病人胃口不好,疲倦、腹瀉、消化差、頭昏、痰多。
選用藥材:四神湯、藿香、白荳蔻……等。

穴道:陰陵泉、豐隆……等。

【餘熱未清】 症狀:有些病人解隔後喉嚨仍感不適,或有咳嗽症狀,舌頭顏色仍偏紅,整體火氣還沒消,這代表還有熱邪沒有清乾淨。
選用藥材:魚腥草、薄荷、連翹……等。

穴道:魚際、尺澤……等。

【痰瘀阻絡】 症狀:因感染的炎性反應累積,可能造成痰濁,甚至影響末梢循環,導致呼吸不暢、胸悶、味覺嗅覺改變、麻感。
選用藥材:赤芍、栝蔞實、半夏……等。

 

穴道:膻中、內關……等。

【氣滯血瘀】 症狀:感染產生的多方面壓力,影響病人情緒,可能導致肝氣鬱結,產生睡眠不佳、容易緊張恐慌、月經異常、胸悶心悸等。
選用藥材:陳皮、玫瑰花、薄荷……等。

穴道:太衝、外關……等。

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症狀?醫籲:一定要盡速就醫

長新冠對人體所帶來的影響與時間仍未知,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呼籲民眾若不幸染疫,康復後發現出現了長新冠症狀,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醫師診斷後進行治療。

※本文由《健康遠見》授權提供: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90853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是「缺鈣國家」?小心缺鈣警訊 營養師Ricky告訴你5種高鈣食物

 
 
 
 
 

你知道嗎?台灣人每天平均只攝取不到600毫克的鈣,低於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的建議攝取量1000到1200毫克,甚至比全球平均值還低。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小朋友的成長階段、女性更年期特別要注意不能攝取太少。缺鈣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牙齒蛀牙、脆化、牙齦發炎、肌肉疼痛、痙攣等症狀,甚至有研究發現可能造成失眠。那到底我們該吃什麼食物補充鈣質呢?營養師Ricky整理出除了牛奶等乳製品以外的5種高鈣食物,讓你補鈣沒煩惱。

台灣是「缺鈣國家」?小心缺鈣警訊 營養師Ricky告訴你5種高鈣食物(圖/中央社)
 
台灣是「缺鈣國家」?小心缺鈣警訊 營養師Ricky告訴你5種高鈣食物(圖/中央社)
 
 
 
 
 
 

失眠有可能因為缺鈣?營養師告訴你5種高鈣食物

缺鈣容易危害到我們骨骼與牙齒的健康,甚至連睡眠品質跟我們鈣也有關係喔! 今天跟大家介紹5種除了乳製品之外的高鈣食物,讓大家可以透過食物直接攝取鈣質。 製作:營養師Ricky's Time 看更多營養師Ricky's Time 看更多網紅創作影音

一、無糖傳統豆花

每100公克中就有300毫克的鈣,可以搭配豆漿一起食用。

豆花可以搭配豆漿一起食用。(圖/Getty Images)
 
豆花可以搭配豆漿一起食用。(圖/Getty Images)

二、奇亞籽

每100公克含有831毫克鈣,而且是非常好的膳食纖維來源,能解決便祕困擾。

吃奇亞籽除了攝取鈣質,還能解決便祕問題。(圖/Getty Images)
 
吃奇亞籽除了攝取鈣質,還能解決便祕問題。(圖/Getty Images)

三、肉桂粉

每100公克就含1004毫克的鈣,且有豐富的抗氧化劑,減少身體受自由基的損害,常被添加到咖啡、甜點裡。

肉桂粉另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受自由基的損害。(圖/Getty Images)
 
肉桂粉另有豐富的抗氧化劑,能減少身體受自由基的損害。(圖/Getty Images)

四、黑芝麻

熟的黑芝麻每100公克含1479毫克鈣,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平時可撒在白飯上,健康又美觀。若是食用芝麻醬或芝麻糊,則要注意糖分攝取,別讓熱量爆表。

黑芝麻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圖/Getty Images)
 
黑芝麻也是良好的油脂來源,屬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圖/Getty Images)

五、小魚乾

每100公克生的小魚乾含2213毫克鈣,蛋白質含量也不低,100公克中有69.2克。但小魚乾通常下很多油去炒出香酥口感,常見的杏仁配小魚乾則會加糖和油脂處理,都要小心熱量攝取。

小魚乾通常下很多油炒出香酥口感,注意別不小心吃下太多熱量。(圖/Getty Images)
 
小魚乾通常下很多油炒出香酥口感,注意別不小心吃下太多熱量。(圖/Getty Images)

營養師Ricky最後補充,除了這5種食物,多吃蔬菜也可以幫助補鈣,羽衣甘藍、青江菜、芥菜都是不錯的選擇;青花菜和大白菜鈣含量比較少,但吸收率也不錯。如果是只吃素的人,就不用擔心沒有鈣質補充來源,以上這些蔬菜都可以試試看喔。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俞建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急性盲腸炎怎麽辦? 營養師推薦除了BRAT飲食法還可以這樣吃

 
 
 
 
 

夏天的來臨,意味著盡情吃冰淇淋、喝冷飲的時刻來臨了。家長們除了擔心孩子在這炎熱的季節裏中暑,更是擔憂夏日高溫讓食物迅速變質、細菌滋生,使得急性腸胃炎高峰期來襲。 若是孩子得了腸胃炎,接下來還能吃什麽呢?家長們應該避開哪些地雷食物?就讓「好食課」營養師Lexie張宜臻來解惑,為大家推薦急性腸胃炎患者適合的食物。 ▲ 夏日高溫使得急性腸胃炎高峰期來襲。(示意圖/Pixabay) BRAT飲食法 過去臨床推薦急性腸胃炎者,可遵循BRAT飲食法: 一、Banana(香蕉) 二、Rice(米飯、稀飯) 三、Apple Sauce(蘋果泥) 四、Toast(吐司) 這四種食物比較容易消化,適合作爲腸胃炎患者的飲食,幫助身體恢復。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飲食的營養主要來源為碳水化合物,缺乏蛋白質等其他營養,所以目前已較少使用。 ▲ 營養師建議腸胃炎患者在飲食上註意均衡,確保蛋白質攝取。(示意圖/Pixabay) 急性腸胃炎怎麽吃? 一、少量多餐,蛋白質攝取 營養師建議,患者可以少量多餐,並適度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來補足組織修復時所需要的營養與熱量。家長為孩子準備餐點時,可留意蛋白質來源的食物,例如蛋料理、豆製品、去筋去皮的肉,但應避開油炸食物。 二、補充水份 在這個非常時期,父母應注意為孩子補充水份,避免腹瀉、嘔吐、脫水等狀況出現。 三、低纖飲食 營養師説明,一般上建議等症狀緩解後,才逐量提高纖維攝取。腸胃炎急性期皆以低纖飲食為主,忌甜食、油炸、辛辣刺激及乳製品,以減少腸胃道的刺激。 營養師強調,孩童急性腸胃炎記得就醫,並依照醫生醫囑進食,依據症狀嚴重程度,可能須先禁食來使腸胃休息。 本文獲得「好食課」授權報導 延伸閱讀免疫系統穩定來自心念!「活化思維彈性練習─掃帶脈能量運動」跟著動一動如何根治腸躁症?從釋放壓力開始 21世紀最新心念醫學

https://s.yimg.com/os/creatr-uploaded-images/2022-05/c089ca70-dda9-11ec-bbf3-3e75574f3d6e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換乳營養師建議雙重營養鮮乳鞏固保護力

 
 
 
 
 
▲<strong>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換乳期間可透過飲用鮮奶攝取生乳中含有的珍貴雙重營養,即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作為乳品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strong>
 
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換乳期間可透過飲用鮮奶攝取生乳中含有的珍貴雙重營養,即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作為乳品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

隨著幼兒年齡增長,換乳成為眾多家長的一大難題,何時換乳、飲食如何調整與乳品挑選等相關問題在各大親子論壇熱度更是長年居高不下,許多家長都有「用營養品取代食物」、「貴的準沒錯」、「偏重某一類營養攝取」等迷思。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應以天然食物最為主要養份攝取來源,換乳期間可透過飲用鮮奶,攝取生乳中含有的珍貴雙重營養,即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作為乳品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

▲<strong>瑞穗極制鮮乳,保有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的活性。鞏固保護力,是能夠幫助維持健康的保護性蛋白。</strong>
 
瑞穗極制鮮乳,保有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的活性。鞏固保護力,是能夠幫助維持健康的保護性蛋白。

瑞穗極制鮮乳-寶貝的第一瓶鮮乳,保留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

相較於市面上大多數鮮乳採用130°C超高溫瞬間殺菌,瑞穗極制鮮乳是以較溫和的72°C巴氏德殺菌,除能殺滅致病微生物以確保飲用安全,還能保留珍貴的營養成分,例如:保有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

生乳中的乳鐵蛋白相當稀少而珍貴,每10公升的牛乳中,僅含有約1公克,其能與鐵結合,幫助營養在體內傳送;免疫球蛋白亦具有生物活性,是生乳中相當珍貴的成份,能提升保護力,是能夠幫助維持健康的保護性蛋白。

換乳期提醒:營養均衡注意、天然原型食物

 

換乳期是調整孩童飲食的重要階段,根據WHO建議[註1],嬰兒出生前6個月應採取純母乳哺育,此後才需開始搭配副食品,可持續餵母乳到2歲或2歲以上。換乳期間為了延續母乳的保護力,讓孩童的營養足夠應付外界環境。許多父母會擔心孩童營養不夠,因此會透過營養品補充自覺不足的營養成分,深怕輸在成長起跑點上。也因為生活忙碌,沒有太多時間思考,因此會相信價格反映品質的片面思考。對此現象,營養師提醒隨著孩童年紀增長,飲食模式慢慢與成人相同,父母也須思考每日營養是否均衡,藉由天然、原型食物攝取提供成長所需的營養成分,而非過於依賴營養食品或以價格評斷優劣。

此外,由於飲食習慣改變,一時之間爸媽會因擔心小朋友挑食、營養不足,而偏重某一類營養攝取的情況。針對此現象營養師劉怡里建議,替換乳品應盡量以逐漸替換、穿插方式餵食,讓孩童循序漸進適應。

優質好味道換乳首選,鞏固保護力的雙重營養鮮乳

營養師最終也提醒,部分孩童如果一開始不能接受鮮乳的味道,可以選擇使用72°C巴氏德殺菌法的鮮乳。因為此鮮乳更能保留生乳的風味,比較容易讓孩童接受,早日培養每日補充鮮乳的好習慣之餘,補充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等鞏固保護力的雙重營養。

[註1] 世界衛生組織(WHO),2002,Global strategy for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資料來源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染疫童「酮酸中毒」病逝 酮酸中毒是什麼?有哪些症狀?如何預防?誰是高危險群?

 
 
 
 
 

台灣日前發生一起3歲男童確診後併發酮酸中毒病逝的案例,引發社會關注。醫生指出,這可能是新冠病毒攻擊胰臟的極端個案。其實,酮酸中毒並不少見,尤其是糖尿病患的頭號公敵,究竟酮酸中毒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

延伸閱讀》再增172死 最小3歲童「哮吼、酮酸中毒」

台灣一名3歲男童確診後,發生哮吼併心肺衰竭、糖尿病酮酸中毒,最終不幸病逝。(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台灣一名3歲男童確診後,發生哮吼併心肺衰竭、糖尿病酮酸中毒,最終不幸病逝。(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酮酸中毒是什麼?為什麼會發生?

了解酮酸中毒前,必須先知道什麼是「酮體」?酮體是人體能量來源之一,為燃燒脂肪後所形成的產物;先前風行的「生酮飲食」,正是透過調整飲食,將身體能量來源從燃燒葡萄糖,轉為燃燒脂肪生成酮體。

酮酸中毒簡而言之,簡而言之就是體內的酮體過多,成因多半與血糖增高、胰島素不足有關。酸性的酮體大量累積,血液也會酸化,造成電解質不平衡、鉀離子大量流失;當酮酸中毒進入惡性循環,患者脫水嚴重將導致血液中的血糖、酮體濃度居高不下,最後產生低血壓、休克等症狀,甚至死亡。

 
 
 
 
 
 

未按時服藥變酮酸中毒 糖尿病患送醫確診

南投縣 / 李盈萱 楊宗穎 周大翔 報導 南投有一名40歲的男子,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沒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出現喘、呼吸急促的症狀,趕快送急診,醫生診斷男子為酮酸中毒,採檢後更發現COVID-19陽性確診,緊急送進專責加護病房醫治,醫生提醒,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容易酮酸中毒,加上確診,發燒時的血糖升高,更難控制,嚴重可能致命,呼籲有慢性病民眾都要按時吃藥,小心防疫。民眾身體不舒服,跑醫院看病拿藥,卻不按時吃藥,容易造成病情加重的風險,尤其現在COVID-19疫情高峰期,南投有一名40歲的男子,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沒有按時服用藥物,最近出現喘呼吸急促,被送醫治療,當時已經意識不清,醫師診斷男子為酮酸中毒,採檢後更發現COVID-19陽性確診,趕快送進專責加護病房醫治救命,才保住一命。衛福部南投醫院副院長洪世昌說:「酮酸中毒的病人,有時候會有呼吸或是心肺功能的影響,嚴重的時候會意識昏迷,會產生一個生命的危險,所以確診的一個患者呢,雖然大部分都是輕症,那還是要注意我們血糖的一個控制。」醫生強調,雖然病人已經康復出院,但也提醒,糖尿病本來就很容易胰島素分泌不足,酮體累積快速和過量,使血液呈現酸性,造成酮酸中毒。加上確診,在發燒時血糖升高,更難以控制,嚴重可能會致命,呼籲民眾有慢性疾病都要按時吃藥,小心防疫,避免感染後重症,死亡機率也會提高。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原始連結

酮酸中毒有哪些症狀?

根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莊武龍指出,酮酸中毒可能出現以下症狀之一:

  • 中樞神經:全身不適、頭痛、倦怠虛弱、嗜睡、神智改變、昏迷

  • 呼吸系統:呼吸快且深,且有丙酮或水果味

  • 心血管系統:心跳加快、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

  • 腸胃系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 全身狀態口渴、脫水、多尿、嗜睡、皮膚乾燥、視力模糊

延伸閱讀》3歲童染疫竟酮酸中毒亡 「呼吸有水果味」是警訊

酮酸中毒高風險族群是哪些人?

酮酸中毒通常為糖尿病或酒精所引起,最常見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尤其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誘發主因是患者體內的胰島素不足,或晚期病人對胰島素產生阻抗,因此無法分解血液中的葡萄糖,轉而代謝脂肪作為能量來源,因此快速累積酮體,造成酮酸中毒。

依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指引,感染、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等危險因子,也可能誘發酮酸中毒;或是未經醫師逕行採用生酮飲食,酮酸中毒風險也恐大增。

另一種酒精性酮酸中毒,則是在未進食及喝水少的情況下,長期酗酒或突然豪飲,酒精會降低胰島素分泌,增加升醣激素濃度而促使酮酸生成,因而導致酮酸中毒。

至於一般人因低碳或生酮飲食導致酮酸中毒的可能性較低,但案例也並非完全沒有。先前曾發生一名男子不知自身患有腎臟病,為求養生,每餐只喝蔬菜湯、完全不吃澱粉,導致酮酸中毒、差點送命。

延伸閱讀》只喝蔬菜湯養生! 2周後「酮酸中毒」險喪命

酮酸中毒如何治療?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學團隊點出,主要治療酮酸中毒的方法:

  • 水分補充:高血糖會引起滲透性利尿作用,造成患者體液大量流失,因此補充水分,防止脫水非常重要。

  • 胰島素治療:大部分酮酸中毒須立即治療,通常選擇靜脈注射胰島素,改善酮酸中毒的症狀。

如何預防酮酸中毒?

除了避免發生飲酒過量、過度偏食等情況,建議糖尿病患者可遵循下列指示:

  • 控制飲食、適度運動,依照糖尿病治療原則積極控制血糖

  • 長期且規律的接受診療,不可任意停藥

  • 出現其他疾病或急性病症,立即找醫師諮詢

  • 不酗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攝取足夠水分

  • 配合營養師菜單調整飲食以控制血糖

醫師提醒,平日養成監測血糖的好習慣,若發現血糖過高,就要提高警覺。但也切勿因血糖值正常就輕忽,只要符合酮酸中毒的症狀,即有確診的可能,須盡快就醫。

實習記者:吳桂芳

核稿編輯:林思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疫苗拚7月下開打!醫分析2廠牌

 
 
 
 
▲食藥署17日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接種,圖為5歲以上兒童疫苗施打。(示意圖/記者葉政勳攝 , 2022.06.01)
 
▲食藥署17日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接種,圖為5歲以上兒童疫苗施打。(示意圖/記者葉政勳攝 , 2022.06.01)

食藥署17日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接種,今(2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透露,預計7月中下旬可開放施打。對此,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馬偕兒童醫院榮譽主治醫師李宏昌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分享,莫德納與BNT劑量不同,副作用和抗體力價也有不同,會建議兒童接種降低重症機率,若是家長真有擔憂,暫不讓兒童接種,則一定要自主提升防疫措施。

因應本土新冠肺炎疫情,食藥署於17日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接種,與會專家建議,兒童疫苗施打兩劑,每劑0.25ml,施打間隔為28日。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躁動、哭鬧、注射部位疼痛、腫脹、紅斑、嗜睡、食慾不振、發燒、疲倦、頭痛、肌痛等。

今疫情記者會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下週ACIP(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會議中將開會討論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作業流程,政府已在同步採購,預計7月初會有45萬劑,可提供90萬幼兒施打,最快7月下旬完成封緘檢驗後就可提供兒童接種,另幼兒劑型的BNT疫苗也在議約中。

針對幼兒接種疫苗是否真的利大於弊,李宏昌直言,要看兒童染疫風險,目前感染Omicron病毒株後,約99%病患多是輕症,但仍有1%的人可能會變成中重症,甚至會有生命危險,近期醫界有努力訂出指引,減少中重症病患,家長也要評估狀況。

「理論上是建議你打!」李宏昌認為,幼兒若能接種疫苗較有保障,可以減少產生重症機會,幼兒接種後可能會有發燒、肌肉痛等疫苗反應,比較擔心的是可能會有心肌炎、內部器官損傷等副作用,像是先前有青少年接種發生心肌炎,即使後續都已接受治療,但仍讓許多家長都很緊張。

李宏昌進一步指出,青少年接種的是全劑量,11歲以下幼童接種劑量較低,引發副作用機率更小,但尚未開放接種,還不能確定有無副作用,且過去疫苗從問世到用於人體,通常都要耗費至少10年,才會知道對身體有哪些影響,現在新冠疫苗是因為緊急狀況快速通過審查使用,因此政府應清楚告知民眾風險利弊,「家長也要負擔一點點責任」評估是否接種。

該選擇BNT或是莫德納疫苗為佳?李宏昌說明,莫德納與BNT疫苗劑量不同,因此家長要評估抗體力價與不耐適性問題,若是希望副作用少一點,可以選擇劑量較少的BNT疫苗,如果希望抗體較高,可以選擇莫德納疫苗。

若是家長選擇不讓兒童接種疫苗,李宏昌也提醒,家長一定要「自主升級防疫」,即使社會慢慢走向解封,但只要家中有幼兒,防疫措施還是要加強,幼兒多是透過家戶傳染,被家庭中的其他成員感染,父母也可能是無症狀感染者,因此建議不管任何人,在家中都應佩戴口罩,也不要帶幼兒出入公共場所,「你如果可以百分之百做到這一點,那你就暫時不要打也是可以的」。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疫情高峰已過?醫曝1指標:別只看確診數
疫情走到緩降坡!7月有望回穩 李秉穎:但不排除拖尾巴
BA.4、BA.5叩關!醫:最終都會感冒化 3+4免變嚴

我嚴防新冠肺炎
羅一鈞預估:本周每日確診低於5萬
打過3劑疫苗!20多歲男確診呼吸衰竭 發病5天身亡
包庇黑心快篩?食藥署提證據控大鑫「申請EUA都寫美製」
陳時中未出席記者會原因曝光 羅一鈞:他持續居家辦公
國旅團「3劑令」解除 48小時內快篩陰性證明代替
網紅遇瓶頸 用「台灣製造」運動聖品秒變表情包

◤疫情升溫緊張 孩童防護要做好◢
MIT孩童口罩50入 最低$129起
兒童專利益生菌 買一送一優惠中
多多勤洗手 獅王洗手乳88折起
酒精消毒必囤 6入組再送4噴頭特惠

相關新聞影音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確診後「腦霧」好困擾 營養師推8大食物幫你補補腦

 
 
 
 
「腦霧」好困擾,營養師表示多吃高脂魚有幫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腦霧」好困擾,營養師表示多吃高脂魚有幫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周刊王CTWANT] 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後,都出現「腦霧」的後遺症,營養師阿罐就整理出8種食物,對腦部相當有幫助,可以提高能量更能對抗疲勞,食物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甚至可以保持頭腦清醒,對抗頭腦混亂甚至記憶力減退,也能對抗腦霧的症狀,幫助思緒趕快恢復,也建議可以在日常餐點中加入這些健腦營養食物,以促進大腦健康並保持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

1️⃣高脂肪魚類

這類魚包括鮭魚、鱒魚、秋刀魚、鯖魚和鮪魚,都是omega-3 脂肪酸的豐富來源, 大腦約60%由脂肪構成,其中一半的脂肪由 omega-3 脂肪酸組成,大腦用 omega-3 來構建大腦和神經細胞。

2️⃣咖啡

咖啡中的兩種主要成分咖啡因和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支持大腦健康,還能提高警覺性和心情好轉。

咖啡當中的咖啡因與抗氧化劑可以幫助大腦健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咖啡當中的咖啡因與抗氧化劑可以幫助大腦健康。(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3️⃣莓果類

莓果中擁有花青素、多酚類植化素,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可以延緩大腦衰老並改善記憶力。

4️⃣薑黃

薑黃及其活性化合物薑黃素,可以穿過血腦屏障,具有很強的抗炎和抗氧化功效,有助於腦部健康。

莓果類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莓果類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效。(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5️⃣南瓜子

南瓜子富含許多對大腦功能很重要的微量營養素,包括銅、鐵、鎂和鋅。

6️⃣黑巧克力

巧克力中的豐富植化素-類黃酮,此聚集在腦中處理學習和記憶的區域,有助於保護腦部。研究表明,吃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可以增強記憶力和情緒。

巧克力中的類黃酮,可以保護腦部,尤其是黑巧克力的成分最高。(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巧克力中的類黃酮,可以保護腦部,尤其是黑巧克力的成分最高。(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7️⃣堅果

 

堅果含有大量促進大腦功能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 E、好油和植化素,維生素 E 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損傷,有助於減緩智力衰退,可同時擁有健康的心血管與大腦。

8️⃣雞蛋

雞蛋中擁有許多營養包括優質蛋白質、維生素 B6 和 B12、葉酸和膽鹼,膽鹼是一種重要營養素,身體使用它來製造乙醯膽鹼,這是一種有助於調節情緒和記憶的神經傳遞。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禁止小孩吃甜食易適得其反?營養師4招防「報復性吃糖」!

 
 
 
 
 

每日健康 民眾口耳相傳「小朋友吃巧克力或糖果會變笨」,許多家長平時不會給小朋友吃,以其他點心或水果、蔬果汁代替。不過這樣作真的好嗎?影響的關鍵又是什麼?對此簡鈺樺營養師指出盲點並分享建議作法。 小朋友吃甜食真的容易變笨?營養師指2關鍵。 簡鈺樺營養師表示,甜食對小朋友的影響,添加糖是其中一項關鍵,糖分容易影響血管健康及腦部運作,包括學習力、專注力、記憶力、情緒管控等,這點對於正在發育中的小孩更為明顯,但不僅限於小孩,大人也是一樣,且也都要留意糖上癮的問題。 另一個影響要素,在於「剝奪營養攝取」,研究發現,愛好吃甜食的小朋友,容易影響、減少正餐,間接使得各類重要營養缺乏、影響腦部,也會影響到上述所提到的各項腦部能力,且受影響的也不只有腦部,其他也包括身高不足、體重肥胖、健康等,關鍵在於人工添加色素。這點其實和大人常以垃圾食物作為正餐、營養不均大同小異,不論是小孩或大人都要留意。 小孩吃巧克力、糖果會變笨?吃別的較健康?營養師指盲點。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家長會放較多的注意力在巧克力和糖果等,因此提供其他「家長認為比較健康的甜點」給小朋友,但其實普遍是大同小異。 簡鈺樺營養師舉例,家長常提供的替代品如甜甜圈、蛋糕、餅乾、布丁等,這些其實也都在甜點的範疇當中。而蜂蜜、黑糖、果汁、蔬果汁,許多家長會認為天然而過度提供,這些雖沒有前述點心過度加工,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也都是屬於精緻糖。果汁或是蔬果汁,盡量選擇天然食材攪打後,不要進行過濾,保留纖維會比較理想。若是選擇市售超商果汁,看似營養,仍會被歸類在糖攝取量高的來源,這些都是需要留意的。 孩子吃甜食會變笨,就禁止?營養師舉例:容易適得其反。 不過,即便日常建議留意小朋友吃甜食,但這並不代表嚴格完全禁止,簡鈺樺營養師建議根據小朋友的特性來做調整,以避免出現反效果,或將來出現「報復性吃糖」。 禁止甜食對普遍成人來說其實都已經相當困難,手搖飲是普遍的例子,若禁止小朋友碰甜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是在家長看不到的情況下接觸甜食,包括上下學的時候接觸、阿公阿嬤養的等等,這是人之常情,難以避免,就算自己作得到,也難要求別人能和自己一樣,更不用說是小朋友。 別禁止小朋友吃甜食!營養師4招,避免適得其反。 為避免禁止甜食而報復性吃糖或偷偷吃甜食,簡鈺樺營養師建議,可以考慮和小朋友說好時間,選擇一份自己想吃的甜食,並且不可以影響正餐,而不論小朋友是否表現良好,也都不宜毀約,畢竟除了事情應分開看,這主要目的也是在於避免小朋友自己偷偷吃。 平時也可以給小朋友吃一些牛奶、優格、優酪乳加上保持原樣的水果,又或是紅豆、綠豆、豆花、仙草、愛玉等,各式傳統、原型食物為主的甜點為佳,若能沒有額外添加糖是最理想狀況,但若當中是屬於有糖水、煉乳等糖份,相較下不會只有糖,還有食材中的營養,為相對較理想的選擇。而若是家長擔心小朋友攝取過度加工的食品,可透過包裝上營養標示若有3~5個是看不懂的,就不建議購買給小朋友。 當然,若是家長能一起執行會更好,除了讓小朋友知道那些甜食其實沒什麼,自然能減少好奇或模仿,也可以是一種陪伴,「我們一起吃,你不可以自己偷偷吃喔。」,建立信任及親密關係,這會比小朋友質疑為什麼爸爸媽媽都可以吃時,一句「因為我是大人阿。」來得有說服力。 簡鈺樺營養師叮嚀,在避免小朋友攝取過多甜食時,身體和心理都要考量到,妥善且彈性的管控,對於小朋友未來的成年的健康也會有所幫助,可大幅降低因「習慣吃糖」或「報復性吃糖」所帶來的肥胖、糖尿病、三高等問題。 延伸閱讀愛愛安全須知!破解8大性迷思 性福加倍不染病心肌梗塞不可測?專家警告:心肌缺氧更可怕

https://s.yimg.com/os/creatr-uploaded-images/2022-06/8edd76d0-ee47-11ec-bfed-9a852211487c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天易食物中毒!專家曝「5種食物」小心 嚴重恐敗血症

 
 
 
 
營養師盤點日常中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5種食物。(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營養師盤點日常中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5種食物。(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端午節過後進入6月暑季,隨著天氣越來越炎熱,食物的保存也要更加仔細,否則一不小心就容易孳生細菌,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也特別指出,日常中有5種食物最容易導致食物中毒,提醒民眾要多加留意。

1.涼麵

夏天悶熱沒有胃口,許多人都會選擇涼麵來吃,不過營養師張斯蘭就提醒,製作過程及保存方法很重要,許多店家汆燙涼麵後會用生水冰鎮冷卻,但其實生熟食應分開擺放製作,以免交叉感染、大腸桿菌超標,這樣吃下肚就容易造成食物中毒。

天氣炎熱沒有胃口時,涼麵是不少人的首選。(圖/TVBS資料畫面)
 
天氣炎熱沒有胃口時,涼麵是不少人的首選。(圖/TVBS資料畫面)

2.高蛋白質食物

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像是豆製品、豆漿等,在夏天時較容易腐壞,建議買了後盡快食用完畢或是低溫冷藏,若不確定是否變質,吃之前可以先聞聞看味道,或是用手觸摸看是否有黏液。

3.現切水果、冰品

張斯蘭表示,超商販售的現切水果,製作過程有品質管制,比較不會受汙染,但是有些水果攤,製作環境不乾淨,若沒妥善保存就容易滋生細菌,提醒大家購買時要注意,水果的色澤是否變黃,以及店家的衛生等。

購買現切水果時,要多加留意水果的色澤是否有變化。(圖/TVBS)
 
購買現切水果時,要多加留意水果的色澤是否有變化。(圖/TVBS)

此外,像是剉冰、綿綿冰等,如果沒有以未煮沸的水來製作冰塊,在殺菌不完全的情況下,就會藏有許多細菌,容易導致食物中毒。

4.生雞蛋

生雞蛋買回來前,切記一定要洗乾淨,營養師提醒,若沒有洗乾淨,蛋殼上殘留的沙門氏桿菌,在烹調時會經過雙手沾染到食物上,造成拉肚子、食物中毒,若免疫力很差的人,還可能導致敗血症。

生雞蛋買回來一定要洗乾淨。(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生雞蛋買回來一定要洗乾淨。(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5.生魚片

生魚片是很多人的愛好的美食,但在夏天保存十分不易,30度左右是細菌最喜歡滋長的溫度,建議要趁著新鮮盡快食用完畢,或是直接將食材煮熟,避免食物中毒疑慮。另外,張斯蘭也提醒,食物若隔餐吃,沒有再加熱或放冰箱冷藏,仍有腐敗風險,要特別小心。

更多 TVBS 報導
蚊子最愛這4種人!「穿深色」易被鎖定 止癢別再劃十字
心情不好靠吃解決?專家曝「4大類食物」製造快樂荷爾蒙
慢跑2小時都不夠!專家揭粽子熱量排行 曝安心吃5秘訣
吃不完就走人?火鍋店員爆「超噁內幕」 這件事千萬別做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情不好靠吃解決?專家曝「4大類食物」製造快樂荷爾蒙

實習編輯 王韻婷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5/28 05:50
  •  
  •  
鮭魚富含維生素B,專家建議壓力大或緊張時可補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心情不好靠吃解決?專家曝「4大類食物」製造快樂荷爾蒙
鮭魚富含維生素B,專家建議壓力大或緊張時可補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較大,偶爾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此時除了靠運動抒發外,營養師余朱青指出也可以靠「吃對食物」來讓心情變好。因為人的身體中有個被稱為「快樂荷爾蒙」的傳導物質「血清素」,可透過食用含有色氨酸的食物,來幫助製造血清素這個快樂荷爾蒙,而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也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沮喪情緒。


余朱青營養師在臉書上分享「聰明吃會開心的食物」,提到心情不好或壓力大時,或許可以靠吃來改善,她特別整理出多吃可以讓心情變好的「4大類食物」。

 

 
 
余朱青營養師統整出4大類能讓心情變開心的食物。(圖/翻攝自余朱青臉書) 心情不好靠吃解決?專家曝「4大類食物」製造快樂荷爾蒙余朱青營養師統整出4大類能讓心情變開心的食物。(圖/翻攝自余朱青臉書)

1.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含有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焦慮和沮喪情緒,大多深海魚及堅果都含有這類快樂因子。像是鮭魚、亞麻籽油、堅果和雞蛋等,可以幫助頭腦健康,保持大腦細胞的靈活性和改善情緒。

2.含有色氨酸的食物
 
色氨酸可以幫助製造「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比如像香蕉、牛奶、乳酪、堅果類、納豆和豆漿,都是含有色氨酸的食物。

3.含維生素B的食物
常處於壓力大或緊張狀態時,身體會消耗大量的維生素B群,可以多吃深色蔬菜、肉類、雞蛋、鮭魚及全穀類等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來補充。

4.含鋅的食物
鋅是讓細胞正常作用的重要元素,對維持大腦健康很重要,缺乏鋅會讓人食慾減退、免疫低落,所以可多吃像是牡蠣、扇貝、瘦肉、南瓜籽等含鋅量較高的食物來補充。

 
攝取過多油炸食物,反而會讓心情較負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心情不好靠吃解決?專家曝「4大類食物」製造快樂荷爾蒙攝取過多油炸食物,反而會讓心情較負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余朱青也強調,除了有讓心情好的食物,也會有吃了會帶來負面情緒的食物,例如油膩、煎炸等高油脂食品、高糖分食物、高鹽分食物都不能過量攝取,吃越多只會越不開心。最後也提醒大家,「食物是很好的心理醫生」可以快速趕走焦慮,讓心情愉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缺少礦物質怎辦?快記「彩虹食補法」紅疹、抽筋秒改善

編輯 許佳惠 / 責任編輯 王思淳 報導
發佈時間:2022/05/26 16:16
最後更新時間:2022/05/26 16:16
  •  
  •  
孩童應攝取的礦物質主要有鐵、鈣、碘、鎂、鋅、鉀、磷7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孩缺少礦物質怎辦?快記「彩虹食補法」紅疹、抽筋秒改善
孩童應攝取的礦物質主要有鐵、鈣、碘、鎂、鋅、鉀、磷7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礦物質是六大營養素之一,也是維持人體生理機能的重要元素,不過吃什麼才能攝取足夠礦物質呢?醫師表示,孩童應攝取的礦物質主要有鐵、鈣、碘、鎂、鋅、鉀、磷7種,如同彩虹般設計成七色,再把七色彩虹的對應食物製成圖表,方便民眾參考。

 
孩童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能促進成長發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孩缺少礦物質怎辦?快記「彩虹食補法」紅疹、抽筋秒改善孩童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能促進成長發育。(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長期缺乏礦物質恐致病

禾馨醫療兒科專任醫師巫漢盟表示,寶寶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才能促進成長發育,每一種礦物質都扮演不同角色,例如:鐵是製造紅血球的必要元素;而鈣、鎂、鉀幫助維持血液酸鹼值平衡,如果沒有攝取適量的礦物質,就容易引起骨質流失、抽筋、痙攣、皮膚紅疹、食慾下降、記憶力下降、智能低落、運動失調、心跳下降、暈眩以及肌肉無力等症狀。

不同礦物質為身體帶來好處
 
 
而孩童應攝取的礦物質主要有鐵、鈣、碘、鎂、鋅、鉀、磷7種,如同彩虹飲食法,各種礦物質利用不同顏色標記,功能分別如下:

(紅)鐵:製造血紅蛋白的重要元素。
(橙)鈣:促進骨骼與牙齒發展、預防抽筋。
(黃)碘:維持體內甲狀腺功能、促進學習力。
(綠)鎂:有助於神經、骨骼與肌肉發展,也可提高鈣的吸收率。
(藍)鋅:與智力發展、免疫力、傷口癒合有關。
(靛)鉀:維持神經傳導與體內電解質平衡。
(紫)磷:構成骨骼與牙齒的重要元素,同時也有傳遞訊息的作用。

 
寶包的礦物質彩虹食物。(圖/翻攝自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臉書) 孩缺少礦物質怎辦?快記「彩虹食補法」紅疹、抽筋秒改善寶包的礦物質彩虹食物。(圖/翻攝自小兒科巫漢盟醫師臉書)

一圖秒懂哪些食物有彩虹礦物質

為了方便民眾記住哪些食物含有彩虹礦物質,巫漢盟醫師也製成簡易圖表,讓民眾對照。例如鐵可從蛋黃、菠菜、葡萄乾等攝取;鈣可以透過牛奶、起司、小魚乾等攝取;含碘食物有海帶、紫菜等;含鎂食物有堅果、豆類等;含鋅食物有紅肉和帶殼海鮮等;含鉀食物包括馬鈴薯、南瓜等;含磷食物則有堅果類和動物內臟等。
 

巫漢盟醫師也提醒,礦物質存在各類食物中,每個星期可檢視自己是否都有吃到彩虹食物,才能廣納各類營養促進發育。

◎ 資料來源/巫漢盟醫師

原文請見:抽筋?眩暈?腳沒力?快補這些營養素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降低準媽媽憂鬱提高生育意願 成為「神隊友」靠這五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拒當孕期豬隊友!除生產當天、產後育兒,陪伴母親們度過孕期也極為重要,為鼓勵爸爸積極參與伴侶的孕期,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致力來協助台灣社會打造孕兒友好之環境,於母親節舉辦「台灣少子化研討會」,同時正式開跑「孕期神隊友」系列活動,透過線上社群活動與線下婦產科院所的合作,帶動整體男性參與女性育孕新生命的氣氛。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醫師表示,國外證據表明,陪產假的提供和利用對性別平等及第二胎再生育意願都有積極影響,今年一月起政策將男性陪產(檢)假增加至七日,鼓勵男性更多地承擔家務與育兒責任,來緩解女性在孕期、生產與育兒的壓力。

伴侶投入家務勞動、孕期參與有助生育率

隨著台灣社會男女平權與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現代台灣女性就業率逐年攀升,根據2020年最新統計,台灣女性整體勞動參與率已過半(51.4%),而正值生育期的30-34歲女性,其勞動參與率也接近九成(87.2%),黃閔照理事長表示,這是兩性平權的正面成績之一,女性權利的提升與生育率並非越行越遠的兩條路,透過兩性平權來落實真正女性育兒友善的環境,讓婦女能安心生育下一代。

根據國內調查,女性生育意願與伴侶投入家務勞動的總時間息息相關,國外多個研究也表明,家務勞動平衡的夫妻生育意願高出四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醫師表示,對於媽媽們來說,懷孕期間男性積極參與家務勞動,也能有效幫助夫妻感情、降低離婚率。男性更多陪伴女性孕期如產檢出席、產前育兒學習等,讓媽媽在獲得更好地支持下,可大幅減少女性孕產期的身心問題,也可提高女性接受規律產檢的機率,確保母嬰健康。

 

學會推孕期神隊友活動抽iPad SUPER指南助準爸爸特訓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特於母親節啟動「孕期神隊友」系列活動,與全台各地婦產科院所共同協力,鼓勵男性積極參與孕期,推出活動專屬濾鏡,記錄下每次陪孕期伴侶產檢的回憶,分享照片並留言至「謝謝你,我的接生醫生」粉絲專頁,即有機會獲得孕媽咪、準爸爸們最需要的育兒精緻小禮,最大獎提供iPad給最佳神隊友。

黃建霈秘書長說明,活動也同時推出神隊友「SUPER」五大指南,並提供SUPER神隊友測驗抽獎活動,測驗填寫超過80分以上的神隊友再另獲抽獎資格,將送出神隊友口罩與育兒電子書,帶領爸爸快速成為媽媽們心目中完美的神隊友:

o S(Support全方位支持):陪產檢、陪同飲食等,全方位支持伴侶度過孕產期。

o U(Use運用資源):研究顯示,男性的孕期積極介入,能幫助孕產婦在孕期、產後獲得最好的資源,台灣的爸爸可透過學會、婦產科等、當地機構甚至所在公司主動洽詢資源,如產婦手冊、生育補助等。

o P(Parental育兒預習):參與爸爸媽媽教室,學習產後的帶娃工作,如包尿布、泡牛奶等。

o E(Exercise孕婦運動):每日定期散步、練習產婦呼吸,或諮詢醫師進行強度更高之運動。

o R(Restrict限制壞習慣) :戒菸酒、避免熬夜等傷害健康之習慣。

【延伸閱讀】

孕婦高血糖得當心 恐提高新生兒畸形機率

讓準爸媽開心迎接新生命 衛福部「好孕日記」上線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7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準爸媽開心迎接新生命 衛福部「好孕日記」上線
  

為了讓準爸媽用快樂的心情孕育健康的寶寶,衛生福利部特別製作健康「好孕日記」,整理好孕4階段撇步提供給準爸媽們參考。

許多準媽媽懷孕期間總會擔心營養不足影響到寶寶,為了讓準爸媽用快樂的心情孕育健康的寶寶,衛生福利部特別製作健康「好孕日記」,整理好孕4階段撇步提供給準爸媽們參考。國民健康署表示,好孕4階段分為備孕期、第1孕期、第2孕期以及第3孕期,從備孕期開始,理想懷孕約為20至35歲,過早或過晚皆會增加母胎健康風險。

學習放鬆心情 為備孕做足準備

在沒有避孕下,12個月以上有正常頻率的性生活,卻沒有成功受孕,應向專業婦產科醫師諮詢。國民健康署指出,準備懷孕的媽咪們也不用過操心,別讓「做人」壓力往心裡去,只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且放鬆心情,自然而然就能迎接新生命到來。

懷孕期間做好體重管理 增重以10至14公斤為宜

國民健康署解釋,順利懷孕後,到了第1孕期,應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10次產前檢查,了解孕期各階段的身體狀況、胎兒是否發育良好,第2孕期時,則應特別注意體重管理,不管太輕或太重皆對胎兒及母體不好,建議可參考BMI值調整,增加總重以10至14公斤為宜,到了第3孕期,若出現產前出血、持續或劇烈的頭痛或腹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

準爸爸扮演適任陪產者 助準媽媽迎接新生命

此外,若37週前若出現產兆或是子宮規則性收縮、腹部悶痛、腹痛、下墜感、便意感等早產徵兆,也應儘速就醫。國民健康署強調,隨著孕期週數增加,準媽媽的身心負擔也越來越明顯,這時家人的陪伴更為重要,尤其準爸爸應以實際行動表達關懷,也應主動參與哺餵嬰兒的產前學習,扮演適任的陪產者,不僅增進夫妻感情,也能為親子關係建立良好基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腸胃炎高峰期快到了 保持腸胃健康是不變之道
  

學理上已經有非常充足的實證顯示在兒童急性腸胃炎時,除了讓身體本身的免疫系統自然排出或消滅壞菌和病毒外,「補充益生菌」一樣可幫助促使腸胃炎加速康復。

小樺是個可愛的五歲小女孩,從一出生就得到全家人的寵愛與疼惜,這個學期為了增進與人際互動及增加學習的多樣性,爸爸媽媽開始讓她進入了托兒所就讀,每天都是充滿了期待與關懷把她送到了托兒所,雖然不捨卻也還是鼓足勇氣地不敢再多看她一眼,免得心中的矛盾心情又湧了上來!時序即將進入梅雨季節極接近端午時節媒體上也報導了「要注意您的小孩腸胃狀態,近日又是兒童罹患急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爸爸媽媽看了這則報導就急忙地詢問我該如何是好?

其實很多小朋友都容易會有腸胃方面的問題,特別是在進入托兒所開始團體生活以後,一方面是小朋友的腸胃道本來就比較脆弱,再加上近年來精緻飲食的大行其道!以致更促使了兒童腸道的疾患層出不窮地發生。在每年的4-6月和10-11月都是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尤其在台灣夏、秋二季,氣溫不穩定、溫差大、容易陰雨綿綿氣候潮濕,這樣的天氣容易使得食物變質發酵或細菌、病毒滋生,而且托兒所內的兒童生活相對密集,且這些病原又傳播力極快,因而導致了兒童容易感染腸胃道疾患。

當然對於大部分的患者而言,這些急性腸胃炎的症狀都不會太嚴重,也都能自行痊癒。但某些病毒如: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還是有可能造成兒童嚴重的後果或大規模的傳染,如:托嬰中心或學校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對於5歲以下和原本就有潛在特殊疾病,如長時間使用類固醇或是免疫功能不足的的孩子們,就更需要特別注意了。

兒童急性腸胃炎的症狀,多半是造成兒童腹瀉(拉肚子)、 脫水,有時會伴隨發高燒、嘔吐、腹脹、腹痛或輕微感冒的症狀,若沒有得到妥善處置或善加管理病情,有些會導致電解質不均衡,甚至產生無菌性腦膜炎進而產生癲癇發作或癲癇重積狀態,更嚴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孩童的死亡甚或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

兒童罹患急性腸胃炎的照護要點

家中孩童一旦罹患了急性腸胃炎:

1. 最重要的是要補充因腹瀉流失的水分及電解質,避免造成脫水。如選擇以口服電解質(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ORS)飲品來補充水分為宜,需盡量選擇低糖的產品而非僅以運動飲料加水稀釋飲用,否則高糖飲料的高滲透度反而會加重腹瀉症狀。

2. 由於腸胃道黏膜發炎受損,以致影響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及乳糖酶之調節消化不良,除了醫師處方的口服藥以外,短時間內需要禁食約6至8小時,讓腸胃休息、減少刺激。

3. 待腸胃不適狀況稍緩後,才開始進食少量清淡的食物,一開始以流質食物或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清粥、白吐司、麵條等。

4. 除非醫生認為有需要,否則不要自行隨意服用止瀉藥物,否則會延長腸道內毒性高的致病細菌停留在腸道的時間,影響病情。

「益生菌」有效加速康復、保持腸道健康

學理上已經有非常充足的實證顯示在兒童急性腸胃炎時,除了讓身體本身的免疫系統自然排出或消滅壞菌和病毒外,「補充益生菌」一樣可幫助促使腸胃炎加速康復。益生菌,為腸道健康的守護神,腸道中的益生菌隨時都在和壞菌針對腸道生態系搶地盤,益生菌的腳色就是維持好的且平衡的生態系,進而減少壞菌對身體的影響。每日服用特定功效的益生菌能減低各種製因之腸胃炎感染機率,即使不幸患上急性腸胃炎,服用益生菌亦能幫助盡快趕走病菌,加快康復時間,且在康復後快速建立健康的腸道菌相。現時已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了益生菌對腸胃炎的功效。

臨床上公信力極高的實證醫學資料庫 - 考科藍 (Cochrane Library)在2010年就以益生菌對腸胃炎的功效發表了一個大型的綜合系統性分析研究,一共分析了63份臨床研究,共包含了8014位參與者。綜合分析的結果顯示:益生菌的添加被證實能在性腸胃炎時平均減少腹瀉時間約25小時,並能減少持續腹瀉的風險約60%。在這篇綜合分析的文獻中也指出:益生菌與腸胃炎藥物一起使用是安全的,並且在縮短急性傳染性腹瀉的持續時間和減少腹瀉次數方面也具有明顯的有益作用。                    

醫師的親切叮嚀

常常在門診及病房查房時被問到甚麼才是好的益生菌?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不同的益生菌菌株、數量、益生菌在人體中的存活率等,還是存在著差異。學理上是要有經由食藥署及官方認證之檢驗機構認證之益生菌才是合法且具備安全保障的!

(文章來源: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部長   朱世明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整日哭鬧不停 小心是染「輪狀病毒」
  

陳政宇醫師說,「輪狀病毒」在口服輪狀疫苗普及前,是造成兒童腸胃炎最常見的病毒,主要的症狀包括腹瀉、食慾不振、嘔吐,少數個案會有腸胃道以外的表現,例如:腦炎、抽搐等,這類型通常是比較嚴重的情況需要盡快就醫。

一位剛出月子中心還沒滿月的寶寶,因為容易哭鬧爸爸媽媽難以安撫,帶來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急診就醫,經過急診室兒科醫師透過糞便檢查發現是輪狀病毒感染,拉肚子與輕微腹脹讓寶寶感到不適,才會哭鬧不休。

「輪狀病毒」恐脫水 出現「抽蓄」儘速送醫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陳政宇醫師表示,哭鬧不安這個主訴在嬰幼兒階段是屬於蠻常見的主訴,由於寶寶不會表達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對於醫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陳政宇醫師說,「輪狀病毒」在口服輪狀疫苗普及前,是造成兒童腸胃炎最常見的病毒,主要的症狀包括腹瀉、食慾不振、嘔吐,少數個案會有腸胃道以外的表現,例如:腦炎、抽搐等,這類型通常是比較嚴重的情況需要盡快就醫。

此外,年紀較小的嬰幼兒,脫水的風險較高,需要特別留意是否有皮膚乾燥、小便減少、活力變差等情形。家長也可以簡單透過小朋友哭的時候是否還有眼淚、嘴巴是否濕潤作為判斷是否有脫水的依據。

寶寶整日「罵罵號」 恐是對配方奶過敏

陳政宇醫師進一步指出,寶寶哭鬧不安也不一定都是因為身體的疾病造成,也有的情況是小寶寶對配方奶的牛奶蛋白成分過敏,造成容易腹脹與絞痛的情形,造成寶寶特別在夜間容易哭鬧,不過這種情形通常不太會影響正常進食,如果寶寶進食困難或是體重增加不如預期,抑或是合併比較厲害的嘔吐情況,還是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問題。

如果排除了其他問題,評估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而哭鬧不安,症狀較輕微可以嘗試適度的以順時鐘的方向按摩肚子,症狀比較嚴重可以諮詢小兒腸胃科醫師,考慮換成部分水解或是高度水解的奶粉配方,減少過敏的症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嬰幼兒,如何與COVID-19疫情共存(二)—與病毒共存的生活策略及居家照顧建議

 
  •  
  •  

研究指出,兒童注射疫苗不但可減少中重症的機率,也可以減少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以及長期後遺症,並使得因為感染新冠而引發自體免疫疾病如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但小小孩沒有疫苗可打,如何保護和照顧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為孩子構築一個堅強的病毒防護網
每位家中的成人都要打滿三劑,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以阻絕病毒感染。而且家中其他6-11歲兒童與12-17歲青少年也應盡量接受疫苗接種,才能對家中嬰幼兒形成最佳保護。

1.密切掌握照顧機構或保母環境動態:知悉孩子周邊的成人或幼兒,是否在最近1-2天內已經成為密切接觸者或者間接接觸者。幼兒托育機構中的教師與員工應每天努力多次做環境消毒,並適度使用不具刺激性的消毒用品或是具備消毒功能的濕紙巾。家長在幼兒機構的防疫也扮演重要關鍵,例如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可疑症狀時,除了盡速篩檢外,也應避免將幼兒送至機構,以減少無心的群聚感染。家長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被標籤化而不願誠實告知。

2.家中成員的生活盡量單純化:生活盡量單純,不要參加朋友聚會,因為熟悉與不熟悉的親友同事都一樣危險。更不要參與中大型聚會,在職場中也一定要隨時保持社交距離,並戴好口罩。 

3.家中照顧方式要採取最高標準:兒童感染病毒最主要來源是成人將病毒帶回家中,因此大人在工作場域就必須注意防疫,回到家接觸兒童前務必先洗臉、洗手,換掉外出衣物再做互動,也要避免孩子碰觸在外使用的背包或個人用品,才能減少感染機會。每天提高警覺自己的鼻咽喉是否有不適(如疼痛、乾癢、悶塞、分泌物多),若有則應盡量不與孩子接觸,如無法不接觸則應戴1-2層口罩或使用N95口罩為宜,以減少傳染風險。

4.每天努力提升嬰幼兒的免疫力:要提升孩子免疫力需要從小做起,重點包括每天有足量的水分攝取,健康的充分均衡飲食,早睡早起有良好的睡眠品質,運動強度與時間頻率都需要堅持,如此孩子身體免疫力自然在平時即能活化啟動,保持在最佳的備戰狀態,一旦有病毒入侵,就容易即早偵測並加以消滅。

5.有可疑症狀時及早進行篩檢:當觀察到孩子或者家人有Omicron症狀時就鼓勵先篩檢,有利於早期發現案例,阻止在社區中擴大傳染。越早發現就能越早給予檢驗陽性個案適當治療,也就能越早結束隔離,恢復正常生活。

6.爸媽應採取合理預防措施保護孩子:包括遵守疫情指揮中心的最新防疫規範,
如有居家隔離者要嚴格遵守限制。建議定期規劃家人篩檢 (如一週1-2次),口罩要準備充分並切實戴好(如孩子有呼吸道分泌物,照顧者盡可能使用N95),家人也盡量避免過於近距離親密接觸,家庭洗手規定要明確訂定並要求家人嚴格遵守。

當以上做法都按部就班進行之後,也要讓家人們知道已經努力做好,希望大家都放鬆心情,照常的生活、工作與上學。雖然,這麼努力之後孩子仍有可能感染Omicron,但是在此情形下絕大部分他們是預後良好的。

什麼情況下,孩子需要送醫就診?
疫情指揮中心因應國內出現首例的確診COVID-19兒童死亡個案,邀集兒科醫學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專家學者召開會議,訂定COVID-19兒童確診病例的規範如下:

1.兒童居家照護的重要警訊: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須視訊診療,必要時得安排外出就醫: 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2)退燒後持續活動力不佳;3)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或胸悶胸痛;4)持續性的嘔吐、頭痛或腹痛;5)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未解尿。

2.兒童緊急送醫的條件如下:若兒童出現以下症狀,請撥119或緊急時由同住親友送醫: 1)抽搐;2)意識不佳;3)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4)唇色發白或發紫;5)血氧飽和度低於94%(如家中有);6)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嬰幼兒確診為輕症的居家照顧原則

1. 密切觀察症狀變化:萬一孩子不幸確診,若為輕症則採取居家隔離觀察。記得要確保孩子攝取充足的水分,並且隨時掌握症狀的變化、活動力與呼吸狀態的改變。如果孩子出現新症狀,或者症狀惡化嚴重,就應評估是否送醫。 

2. 依照規定進行篩檢:Omicron感染後的病毒量在前5天最高,10天以後就測不到病毒。因此應依計畫定期篩檢,即使孩子症狀趨緩,也不要立即鬆懈防疫措施,仍以科學證據做為判斷基準。必須等到篩檢結果已呈陰性,或者隔離觀察已達10天才能解禁,在此之前請讓孩子留在家中休息靜養。

3. 安排適當環境條件:如果孩子確診在家隔離,其他家人除了吃飯、睡覺外,都應該戴好口罩,以便降低家人之間病毒感染的風險。由於睡覺時不建議戴口罩,應盡量不要與已確診的孩子同床,若不得已需要同床,則應確保房間空氣流通,並避免與孩子面對面。請特別注意孩子呼吸道分泌物的處理,一定要包覆封閉並立即丟棄,並以漂白水清潔擦拭可能噴沾到的物體表面。每天在固定時間進行多次的開窗以及使用電扇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或者使用良好品質的空氣清淨機。此外,如果家中情況允許,應讓已確診孩子單獨使用浴廁,若無法做到,就應每次反覆徹底清潔消毒後再使用。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嬰幼兒,如何與COVID-19疫情共存(一)—嬰幼兒感染現況及爸媽該知道的事

 
  •  
  •  

隨著近期本土疫情快速升溫,單日染疫人數飆破上萬人,尚未獲得免疫保護的未成年族群,確診比例也跟著上揚。當國內兒童確診人數竄升並且症狀明顯,爸媽留意哪些事才能保護孩子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嬰幼兒COVID-19感染的現況
國內感染專家警告,兒童將會成為此波台灣疫情的主流,新冠肺炎在未成年人口之間更容易流行。國外的兒童疫情數據可做為我們的前車之鑑,例如美國已有760萬名兒童確診,達染疫人數19%。英國5-11歲兒童每10人就有1人確診。日本的兒童確診數已達9.8萬名(其中5.1萬國小生,1.8萬國中生,2.4萬高中生,以及3,576名幼兒園孩童、998名特教學校學生)。韓國的兒童確診機率在9歲以下孩童半數都已感染,確診人數達188萬餘人(每10萬人有5萬多確診),10-19歲的染疫比例每10萬人有4.3萬人確診,占第二高。

兒童感染症狀雖嚴重但不易重症
根據最新研究以及各國資料顯示,感染 Omicron 病毒株的兒童,約有98%是輕症或無症狀,2%為中度,並無重度感染者,也較不容易演變為重症、住院、或死亡。由於Omicron在上呼吸道複製得更快,臨床症狀表現則以上呼吸道發炎為主,而幾乎不會影響下呼吸道,對肺部的影響較低,並沒有呼吸困難、肺部嚴重損傷等。

因為喉嚨發炎腫脹導致哮吼表現(尤其是5歲以下幼兒),除了有類似刺耳狗吠的咳嗽外,常會伴隨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喉嚨痛、流鼻涕或鼻塞、發燒等症狀。這對呼吸道尚未發展完全(較狹窄而短且易於塌陷)的幼兒反而是不利的。至於兒童的重症偏低有其特別緣由,研究發現兒童的免疫系統反應更快而強大,能在感染初期就迅速製造具有抗病毒能力的干擾素,可以立即遏止病毒複製。香港資料顯示,兒童確診症狀雖不嚴重,但是比流感的症狀相對更嚴重且更不舒服。

此外,兒童確診3-4週以後也容易併發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胸悶/胸痛、眼球發紅(缺氧)、頭痛/脖頸痠痛、低血壓、全身疲倦感、紅疹、嘔吐,尤其是5-11歲的兒童,雖然Omicron產生MIS-C在比例上低於之前的病毒株,家長仍應謹慎以對。

兒童是家戶傳染的關鍵傳播者
研究指出,家戶中的傳染是疫情演變中最令人震驚的傳播方式,雖然兒童的傳播力沒有特別高,但兒童和成人從已帶原者身上感染病毒的風險是相同的。只要家中有確診者,大人、孩子確診的風險一樣,據研究統計,有半數以上感染都是來自家戶傳染。兒童是家戶中重要的傳播者,主因在於他們在社區活動力較大,在學校也不容易保持社交距離,很難遵守隨時洗手消毒、不觸碰身邊物品等衛生習慣,在群體之間更容易相互傳染,並進一步傳染給父母或其他家人。

針對Omicron感染,家長須知道的幾件事

1.Omicron的傳播速度就像野火一樣快,並且遠高於先前其他病毒株:
Omicron (= B.1.1.529)是目前COVD-19在全世界的主流病毒株(占美國新染疫病患的98%)。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是Omicron 在棘蛋白上高度突變所致,使得它更容易入侵人體免疫系統,即使已經打過疫苗或沒有臨床症狀都一樣。

2.兒童正在被Omicron強烈而迅速的感染:
一方面由於它的快速傳播,另一方面則是年齡太小的兒童無法接種疫苗。隨著兒童感染人數增加,新住院個案也跟著急速增加。家長可以放心的是,相較於成人或者先前病毒株,Omicron並不會造成更嚴重症狀。如果兒童本身有特殊醫療疾病即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此外,兒童也可能遭受新冠病毒感染後的長期後遺症。

3.Omicron的特性醫學界仍在探索中:
目前的研究已知Omicron引起的感染嚴重度較低,住院病例也較少。進一步說,之前已經得過新冠感染病不能保護罹患Omicron的感染。再者,即使接種疫苗仍有機會發生Omicron的突破性感染,主要就是因為棘蛋白突變大大增加導致。雖然如此,接種疫苗仍可以對重症有不錯的保護作用。

4.Omicron感染的兒童症狀與先前病毒株類似: 
包括發燒、畏寒、流鼻水或者鼻塞、咳嗽、腹瀉、疲倦、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味嗅覺的新喪失、呼吸短促或困難、喉嚨痛等。當兒童表現出Omicron症狀時,應該立即接受篩檢並與兒科醫師聯繫,如果是陽性則應居家隔離以避免病毒傳播。大部分兒童的症狀是輕微的,可以在家照顧自行痊癒。但是如有以下警兆,就應送兒科急診,包括:呼吸困難、胸部疼痛或感覺有壓迫感、新出現的意識混淆不清、無法保持清醒、皮膚或嘴唇或甲床呈現蒼白/灰色或藍紫色、脫水表現如口乾、無眼淚、尿液減少或者無法經口攝取水分等。

5.謹記Omicron並不是唯一在快速傳播的感染疾病: 
Omicron在2021年冬季開始快速傳播時,也是流感罹患增加的季節,而且兩者症狀相當難以區別,其他的呼吸道感染也一樣。因此平常就保持嬰幼兒的健康是極為重要的,例如要確認孩子已經接種流感疫苗,還有是否符合接種新冠疫苗的條件。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時,不要只想到可能是感冒,最好能做篩檢加以排除。

與疫情共存,爸媽保持好自己的心態
1.平時:
注意疫情並適當的為孩子說明,不要緊張和慌亂。營造全家人一起面對的正面氛圍,爸媽的情緒穩定可以讓孩子安定下來,並且增加孩子面對困難情境的韌性。平時關心國內外疫情動態,但不受渲染或假新聞影響,認識病毒傳播方式及臨床症狀,學習準備家中可以因應的做法(例如退燒處理與藥品、呼吸道噴霧方法與器具,準備篩檢試劑等)。

2.確診:
知道感染後該採取的行動或步驟,勇敢承受,遵照醫囑,沉穩面對病程,這些心態與做為都有助於順利復原。

延伸閱讀
家有嬰幼兒,如何與COVID-19疫情共存(二)—與病毒共存的生活策略及居家照顧建議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喝水有方法,你做對了嗎?

 
  •  
  •  
image


文/閻利利中醫師

提到喝水,很多人自然就想到超市中琳琅滿目的飲料,有碳酸性飲料、有含咖啡因的、有加了許多營養元素的、有像果汁卻含酒精的。這麽多的選擇,常讓我們覺得喝水是很方便、簡單的一件事。但實際上,「喝水」卻有著大學問呢!

古人養生,喝水方法正確是關鍵之一
《黃帝內經》上說,上古時代的人,可以活到100多歲,仍然眼不花、耳不聾,生活都能夠自理,手腳也很靈便。而現代人科技這麼發達,醫學條件這麽好,卻才50、60歲就開始出現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和癌前徵兆,而乾眼症、老花眼、耳鳴、胃腸病、關節退化等一系列問題也慢慢浮現。為什麼呢?

黃帝的老師岐伯早就有答案:這是因為不懂得「養生之道」。養生之道中,「食飲有節」是很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指吃飯和喝水,都得有節制、有規律,符合時令季節。

廣告的錯誤飲水法讓健康付出代價
天氣逐漸熱起來了,電視上的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打籃球或熱舞的年輕人,滿頭大汗,身體煩熱,接著冰鎮的飲料來了,偶像明星和年輕人開懷暢飲,一仰頭,咕咚、咕咚就喝完了。有的廣告中,孩子小小的身體抱著大大的飲料瓶,開心地説要喝飲料,然後全家老少在滿桌佳餚前開懷暢飲。

我不知道一般爸媽怎樣看待這個現象,但是我知道現代的孩子正在這種廣告媒體的宣傳和偶像明星的帶領下走向錯誤之路,孩子們可能會認為這才是瀟灑,這才是真正的喝水方式,這樣才叫爽快!

殊不知,這樣的飲水方式,會使胃腸功能受到很大的損傷,許多慢性疾病慢慢降臨,身體健康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排汗代謝調節功能,會因冷飲而受損
《黃帝內經》上説:「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人的身體在熱的時候,自然就能開啓散熱系統,打開毛孔,往外排汗散熱,並且排除出身體的代謝廢棄物;可是喝進冰冷飲料的時候,寒主收引凝滯,血管收縮,汗孔就閉合了,人體代謝的廢棄物也閉合在體內了。就像一個燒紅的玻璃杯,一下子倒入冷水,杯子馬上就會爆裂。人體的內臟,溫度約攝氏37度左右,常常往裡面倒冰水,內臟能不受傷嗎?

從老牛慢慢喝水體悟生活保健道理
記得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看到老農民帶著牛去耕田,天乾日曬,老牛幹活累得滿身大汗,等到休息的時候,老農從井裡打來清涼的井水倒在馬槽裡,不直接讓熱得滿身大汗的老牛喝,卻在水上撒一把麥麩。

牛的鼻子跟嘴長的很接近,若是急著喝水,麥麩會嗆到鼻子裡去,於是牠就喝一口水再抬頭打一個響鼻,把鼻子裡的麥麩噴出去,再接著喝水。喝水的速度慢,冰涼的井水慢慢的小口的進入口中,老牛就不會生病。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常理,如今卻被現代的爸媽拋在腦後。

免疫力不佳的孩子多半是脾胃受損
有位朋友帶著3歲的兒子來玩,我看到孩子一直在流口水,口水浸潤到下巴的皮膚,都起了紅疹。牙齒亦參差不齊,前排的牙齒呈黃黑齲齒狀。媽媽煩惱孩子常常感冒,胃口不好,還有過敏性鼻炎。

我看到這個孩子零食不離手,抱著冰箱剛取出的養樂多就喝,心裡就明白了大概。喝冰冷的飲料,如同給小樹苗澆冰水一樣,損傷了孩子脾胃功能,孩子怎麽還有免疫力呢?

常給孩子喝溫水才是正確的補水法
中醫説:「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經的循行,在胃口繞了一圈,吃冰冷的食物,就會在傷脾胃的同時,循經絡而傷到肺,而引發感冒、咳嗽、過敏等肺系疾病。

孩子為純陽之體,稟春生之氣,如初生的嫩芽,宜溫暖而不宜寒涼,常給孩子喝溫水,才是正確的補水方法。習慣喝溫開水的孩子,不容易出現過敏徵狀,排便順暢,也不容易疲勞。

慢慢補充水分,避免口渴後才狂飲
口渴是人體水分失去平衡、細胞脫水已到一定程度時,中樞神經發出的要求補水的信號。口渴的時候再去補水,就好像等泥土龜裂了再去澆水,種在土地上的植物早就因缺水而枯萎了。

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養性序》中說:「不欲極饑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飽食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

很多孩子忙於玩耍而忘記喝水,等到口渴時去大口狂飲,短時間內引起胃腸的負擔,血容量的增加,還會加重心臟的負擔。臨床中曾經遇過多例患兒,因口渴暴急,短時間飲入大量冰飲,引發胸悶胸痛、氣喘短氣、胃痛、噁心、腹瀉等症狀。

飯前先喝少量清湯有助消化及飽足
建議爸媽飯前給孩子盛小半碗清湯,可潤澤口腔、消化道,有助於食物的溶解和在胃內的初步消化,還可提升孩子的胃口,增加食欲。飯前喝少量的湯,也有助於胃內食物的攪拌,增加飽足感,從而避免孩子飲食過量,造成食積。

喝水量應依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
我們的傳媒界及廣告上,都在宣導「多喝水」,每天要喝8杯水,生病更要多喝水。實際上,喝水是沒有辦法量化的,要根據每個人身體情況的不同來選擇喝水量。就好像每個人的食量無法被量化一樣,建築工地的工人體力消耗多,可能要吃3碗飯,而辦公司打電腦的文書小姐可能吃半碗飯就飽了。

注意喝水細節,從小攜帶保溫水壺
道家有一句話,叫「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在中醫的觀念裡,水屬陰寒之性,喝多了反而會加重脾胃的負擔,引起腎氣的損傷。所以,我都建議現代的孩子養成自帶保溫水壺的習慣,內裝溫熱的白開水,記得每小時補充一兩口溫水,小口慢喝,以感覺口潤、不渴為佳。不要等渴極了,再大口牛飲,以免傷及脾胃,加重心臟的負擔。

詩人陸遊有一句「金丹九轉太多事,服水自可追飛仙」的詩句,告訴大家,常飲白開水,勝過服用仙丹。聰明的爸媽們瞭解到喝水的禁忌與要點,才能讓孩子喝得更健康。

閻醫師小叮嚀:
1.不要給孩子喝燙口的熱開水,過燙的開水會傷及孩子稚嫩的口腔粘膜,還會損傷孩子牙齒的琺琅質。
2.不宜用果汁取代白開水;喝果汁的時候,建議以白開水稀釋,避免孩子口味過重,或攝入過多的糖分及熱量。
3.冰箱取出的乳酸菌飲料,要徹底退冰,或隔溫水適當加熱,並且不宜空腹飲用,須「先墊熱食,而後飲用」。
4.給孩子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不覺吃下毒?常見的小孩食物中毒是怎麼發生的?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〡好好育兒網專欄作家

季節交替之際容易導致食物中毒。常見的小孩食物中毒情況有哪些?爸媽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警覺處理和預防呢?由於台灣的統計資料有偏低申報、調查不易等困難,並有超過六成的案件無法判別原因。以下邀請專業醫師統整國外資料和臨床經驗,提供預防照護的原則。

食物中毒2/3源自餐廳,1/3來自家庭

食物中毒的發生是當吃下或喝入被有害的微生物、毒素或化學物質汙染過的食物或水時造成的疾病。常常在父母或照顧者忙著處理完髒汙的尿片、車內嘔吐物或者造成孩子腸胃不適的溢吐之後,又接著餵食,食物中毒就跟著發生了。

根據美國統計,食物中毒相當常見,大約每六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發生,嬰幼兒尤其容易受到危害。大約2/3源自餐廳,另1/3則來自家庭。統計也顯示87%照顧者會在準備食物前洗手,84%會檢查冰箱食物是否過期,80%會清潔所有食物。英國資料則顯示一年至少有50萬案例,若加上未被辨認者,實際可能超過兩倍。

各種食物都可能引起中毒,儲存烹調要留心

幾乎全部食物都可以引起食物中毒,包括:雞豬牛等肉類、水果與蔬菜、奶製品、生蛋、海產與貝殼類、發芽蔬菜、生麵粉。其中某些種類特別容易攜帶細菌而導致中毒,例如動物來源的生食或未煮熟者(肉、奶與蛋類)。

 

食物中毒可能的發生在食物製作、儲存或者烹調的過程。例如:未使用巴斯德法正確殺菌的奶製品;沒有將食物正確的保存或置放適當溫度(如冷藏),特別是肉類與奶製品;烹調不完全導致細菌殘留在生肉中;食物製作時未正確洗手或遵守食物衛生原則;由其他食物造成交叉感染,如切麵包與切生肉使用相同一個未洗過的砧板,或是冰箱中生肉的肉汁滴在下方食物上;水源因為人類或動物糞便汙染導致攝取有含微生物的飲水,尤其在環境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

大多數食物中毒由細菌產生的毒素或細菌本身引起,一旦具備潮濕、養分、溫暖和時間等條件,某些細菌能從一株繁殖至數百萬株。細菌越多,感染和患病的機率越高。

常見的食物中毒菌種,你聽過嗎?

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見的細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曲狀桿菌(註:台灣的統計則以腸炎弧菌最多,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以及沙門氏桿菌,近幾年諾羅病毒案例也急速增加。)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經由皮膚上感染的傷口,在食物料理時傳到食物中造成中毒。沙門氏菌中毒見於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蛋類和生蛋製品、生肉、家禽肉。大腸桿菌則主要藏於未煮熟牛肉中,生水和被汙染水源也可以造成中毒。曲狀桿菌感染見於家禽生肉、未經巴氏法消毒的牛奶、紅色肉類及未處理的水。其他常見原因還包括李斯特菌、志賀桿菌(旅行者腹瀉)及梭狀芽孢桿菌。

腸胃炎是常見症狀,會出現腹瀉或嘔吐

食物中毒引起的症狀就是一種腸胃炎,通常會有腹瀉,有時也會合併有嘔吐,但也可以引起其他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由胃腸道發炎所引起的嘔吐、腹痛與腹瀉。其他還包括發熱與寒顫、血便、脫水、肌痛、虛弱與衰竭,這取決於食物中毒的誘因。在極罕見的病例中,食物中毒會非常嚴重,導致神經系統損害,甚至癱瘓或死亡。絕大多數案例在1-24小時內產生症狀,1-3天以內會改善痊癒,少數會持續更久,甚至長達90天。

大多數食物中毒病例在12-48小時後出現症狀。有些則在數天到一週後才出現症狀。食物中毒常持續1-3天,也可持續達一週,取決於細菌種類、感染的嚴重程度及患者的總體健康狀況。大多數患者可在一週內完全康復。

重要治療關鍵在補充足夠水分,防止脫水

食物中毒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脫水,特別在兒童會進展得更快而更嚴重,因此,重要的治療關鍵正是在於給予足夠的水分。就醫時,首先要告訴醫師有關孩子的症狀表現、最近吃過的食物種類以及從哪裡取得。需要請醫師診治的條件包括:出現脫水症狀,血便性腹瀉,持續性大量水瀉或與便秘交替發生,可能是菇類中毒,突然變得軟弱、麻木、意識混亂或躁動、有麻刺感、像酒醉般或者出現幻想或呼吸困難。

如何治療則和孩子的臨床狀況,還有食物中毒的不同類型有關。如果已經有脫水症狀,就應該給予輸液補充,有時當細菌已經確認後,也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而有發生對於食物、毒素或調味料的過敏反應時,可能需要使用抗組織胺藥物。當懷疑可能是肉毒桿菌中毒時,應該住院接受加護治療。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減少兒童食物中毒提醒】

一、在食物選擇方面

1.仔細檢查罐裝食物(尤其是家中製作的)有無細菌感染可能,例如蔬菜旁有乳汁樣液體、罐子有裂縫、蓋子鬆脫、罐子鼓脹起來。有以上現象千萬不要吃,連嚐味道都不可。

2.從有信譽的供應商購買肉類食物與海鮮。

3.不要使用未經巴氏法殺菌的牛奶與奶製品。

4.絕對不要吃生肉。

5.不要餵食蜂蜜給1歲以下的嬰兒。

二、食物製作與供應方面

1.不要讓已製作好的食物(尤其是高澱粉含量者)、煮熟與醃製肉類、乳酪類,以及任何含有美奶滋的食物放置室溫下超過2小時。

2.肉類煮熟的過程不要中斷或延遲。

3.除非可以立即冷藏或者冷凍,否則不要提前一天製作食物(永遠記得將熱食馬上放入冰箱,而不要等待放涼之後)。

4.一定要將食物完全煮熟,較大型肉類應使用肉食溫度計測試,並切塊或切片以確認是否煮熟。

5.當再度加熱時,記得要蓋住食物並且完全加熱才可以食用。

【英國4C準則陪你預防食物中毒】

絕大部分食物中毒都是可以避免的。建議爸媽料理過程確實遵守英國食物標準局提醒的4C準則:

1.清潔準則Cleanliness:廚房流理檯與用具都要隨時保持清潔,記得在如廁後或換尿布後、製作食物前、處理生食後(尤其是生肉)、碰觸可即食的食品前一定要洗手並擦乾,如有腹瀉、腹痛或嘔吐等腸胃症狀時請勿替他人準備食物,如手上有傷口要在碰觸食物前貼上防水貼布,並戴上手套。經常規律地更換桌布與餐巾 。

2.烹調準則Cooking:確認烹調食物(特別是肉類)要徹底熟透以殺菌,使得食物中心部位是滾燙的,重新加熱食物時也要使中心部分滾燙,並且不要重新加熱超過一次。

3.冷藏準則Chilling:食物應予冷凍或冷藏以避免細菌生長,冷藏溫度保持在0- 5°C之間,並減少打開冰箱門,將吃剩食物儘快冷藏,並放在淺盤容器中以加速冷卻效果。

4.交叉感染準則Cross-contamination:當細菌從一種食物(尤其是生食)傳到另一種食物,就造成交叉感染。在直接碰觸食物時,一種食物湯汁滴到另種食物時,手部或刀具、廚房用品先後碰觸食物,都可能發生,需注意。

更多信誼好好育兒網文章

【健康戒律】夏天到,貪涼猛喝冰水的5大風險!

【中醫建言】幼兒喝水有方法,你做對了嗎?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確診怎麼吃好得快?營養師曝飲食菜單 喉嚨痛靠1招緩解

 
 
 
確診後食慾可能下降,這時仍須注意均衡飲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確診後食慾可能下降,這時仍須注意均衡飲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本土疫情持續嚴峻,身邊愈來愈多人染疫,當自己也開始喉嚨癢癢、頭痛、流鼻水、打噴嚏、全身痠痛還有點拉肚子、甚至確診時,該怎麼吃才會好得快?營養師李婉萍列出新冠輕症飲食4大重點,也分享了若喉嚨痛時該如何緩解。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發現自己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症狀或確診時,該怎麼做能趕快好起來?營養師李婉萍撰文指出:第一、此時飲食需要足夠的「蛋白質」,且每餐都要有,因為蛋白質是幫助組織修復、身體代謝恢復的重要營養素;第二、身體不適期間,須特別留意足夠的熱量攝取,可取自「全榖雜糧類」,如地瓜、糙米飯、馬鈴薯等,不僅提供熱量、微量營養素,且相對少添加物,幫助身體快速康復。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第三、均衡飲食在此刻仍是重要原則,因此也別忘了蔬菜、水果攝取,可多補充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當季的木瓜、荔枝、百香果、芭樂都很不錯。第四、「多喝水」補充水分,一天建議8至10杯水(大概是2000 c.c.)以上,水喝不下的話也可以喝電解質補充品、果汁、豆漿、牛奶、等營養補充品。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圖/翻攝自李婉萍營養師臉書
 

 

由於新冠肺炎會影響到人們的味覺和嗅覺,有些人確診後發現自己好像吃不出味道、聞不到了,李婉萍也提醒,這時可以把調味放重一些,透過加鹽、糖、調味料等來增加口感,「有吃先有體力比較重要」,甚至吃溫度低、冷的東西來刺激食欲。此外,如果有喉嚨痛症狀,也可以靠漱口水消毒一下,將口腔裡的細菌、病毒清出去,有助緩解痛感。

 

李婉萍表示,染疫到康復期間,一定會較沒有活力,還是建議大家要安排輕度運動,增加活動量。此刻身體會比平常更需要睡眠時間休息,累了就去睡,多睡多幫助,希望大家在飲食及睡眠作息調整下,能完勝病毒。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