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常生病是免疫力差?醫破解6謠言

 
17 人追蹤
追蹤
 

「我常生病,是免疫力不好嗎?」、「要怎樣才能增強免疫力?」、「身體免疫力差,吃點補品吧?!」這些跟免疫疾病有關的迷思你聽過多少?但你知道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而且免疫系統出狀況可千萬別亂補,醫生說,小心愈補愈大洞。流傳許久的免疫力迷思,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別再瞎傳了,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針對6大免疫力迷思一一破解,讓祖傳迷思成為正確觀念。

 
Women are sneezing and are cold. She is in the office.

迷思1:我常生病,是免疫力不好嗎?
解答:不是絕對相關

林子閔醫師表示,免疫力不好的定義非常模糊,必須要抽血透過科學醫療儀器來檢視免疫力的好壞,但免疫力好壞和是不是容易生病並不是絕對相關,情緒壓力也是誘發疾病的潛在因子,但也的確在臨床上可以觀察到,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感冒、身體發炎等疾病產生。

迷思2:要增強免疫力,才能對付外來病菌!
解答:不是要「增強」,是要免疫系統平衡

免疫系統在身體是扮演保護者的角色,可以抵禦、攻擊外來病毒,但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過猶不及都不好,最好的狀態是達到平衡,因為一但免疫力過強,反而容易引發自體免疫疾病,代表性的症狀為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症關節炎等。

迷思3:醫師,要怎樣才能增強免疫力?
解答:維持健康作息才是關鍵

免疫系統是全身性的,吃補品對於免疫力沒有幫助,真的想要免疫系統維持蹺蹺板上的平衡,林子閔醫師唯一建議的方式就是維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包含三餐均衡飲食、不熬夜、喝酒、規律運動、情緒穩定、適時放送壓力等等。

迷思4:醫師說我有免疫疾病,我要多吃點補品增加免疫力?
解答:不需要,反而愈補愈大洞

很多人覺得,免疫系統失調,需要特別進補,讓身體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但其實林子閔醫師再三強調:「一定確診是自體免疫疾病,絕對不要進補,因為反而會造成嚴重干擾,有可能會加重病症。」曾遇過一位約60歲的媽媽,被確診為乾燥症,女兒孝順買補品補身體,結果愈補愈大洞,原本只有乾燥症,身體沒補到,反而又造成關節發炎,建議病患想要自行進補前,先問過專科醫師,才不會出更多狀況。

迷思5:常吃藥免疫力會降低
解答: 不會

林子閔醫師表示這不是絕對的答案,要先看吃什麼藥,一般感冒、頭痛藥並不會造成免疫力降低,除非是吃到免疫抑制劑才有可能會有降低,但在此同時也是因為免疫系過度反應,攻擊到自己的身體組織,才需要服藥。

迷思6:小孩常生病就是免疫力差?
解答:不是

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生病不見得是一件壞事,生病代表身體在認識外來病菌,同時學習如何產生抗體,想要增強小孩免疫力的方式,林子閔醫師依舊老生常談的建議,必須要均衡飲食、作息正常才能對免疫系統有幫助。

2019健康大賞
【大調查】你給自己「免疫力」幾分?
【推薦】五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守護家人健康:人氣保健商品專區
【新聞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鋼鐵媽媽們這14種疾病妳也中了嗎?

 
17 人追蹤
追蹤
 

媽媽,這個角色,並不好當,打從受孕開始,賀爾蒙的改變,身形的變化,讓女性從懷孕那一刻起,就註定肩負重責大任,和必須要承受身體改變,經濟壓力下,很多女性選擇當個鋼鐵媽媽,在工作和家庭中快速的切換模式,壓力鍋下的媽媽們,身體拉警報,卻選擇忽略,來看看不同年齡層的「媽媽」最容易好發哪些疾病。

慈濟免疫風濕科劉津秀醫師在臨床上觀察,女性是自體免疫系統的好發族群,保守估計約有6成以上病患,其中有兩個關鍵時間點可以進行劃分,懷孕前後因為賀爾蒙和環境因素而誘發免疫疾病,另一個關鍵時間點為停經前後,容易導致乾燥症或類風濕症關節炎。再進一步的用年齡來分析,萬芳醫院婦產科產科主任王樂明醫師表示,用年齡無法絕對的區分疾病分野,但可以約略的看到不同年齡層好發的疾病。針對4個不同年齡層的媽媽,分析容易出現的疾病如下:

檢視相片

18~24歲的年輕媽媽
容易產生的疾病:憂鬱、躁鬱、紅斑性狼瘡

25歲前生小孩,別人還在玩,她們就必須為另一個生命負責,操心擔憂,身心靈可能尚未作好準備,王樂明醫師表示,18~20歲之後女性的身體結構就已經健全,可以承擔起生育的責任,對於年輕媽媽來說,身體上不容易出狀況,但需要更多的家庭支持,太過年輕,有些人會覺得照顧小孩是很吃力的事情,造成產後憂鬱,時有所聞;再者,常見的紅斑性狼瘡也好發在此年齡層年輕女性,會導致關節疼痛發炎、臉上出現蝴蝶紅斑等。

25~34歲適齡新手媽媽
容易產生的疾病:免疫力失調造成尿道炎、膀胱炎等

這個年齡層大多已經在職場上打拼,第一胎也最常出現在這個年齡帶,職場新手媽媽,身分轉換下還必須兼顧職場,雙重身份的適應期,睡眠容易出狀況,進而導致免疫系統出問題,王樂明醫師表示,25~34歲的女性,身心靈都準備好當一位媽媽,但新手媽媽容易因為照顧上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再加上睡眠品質變差,導致免疫功能失調,感染現象相對來說就會增加,造成身體發炎,而最常出現像是尿道炎、膀胱炎、感冒等等。

檢視相片

35~50歲職場媽媽
容易產生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免疫系統變差易感染

通常35~50年齡的女性大多都還在職場上打拼,長期在家庭和職場上蠟燭兩頭燒的狀況下,長期承受著壓力,容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同時內科疾病也會出現,緊接著因為這個年齡層如果有第二胎的出生,照顧的工作加倍,睡眠自然不足,再加上壓力太大等導致免疫系統會變差,容易交叉感染,反覆感冒、長唇皰、月經不規律等,同時,代謝也會變差,不知不覺,自覺沒多吃,身上的肥肉卻多了2、3層。

51歲後的退休媽媽
容易產生的疾病: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失眠、熱潮紅、漏尿

孩子逐漸離家求學或是工作,家裡出現了空巢期, 身體逐漸步入更年期之後,容易產生更多的婦科疾病,像是停經、熱潮紅、失眠、易怒等,以及子宮脫垂導致漏尿,王樂明醫師建議女性生產過後就應該多強化骨盆運動,避免中老年後容易產生漏尿的情況。同時自體免疫疾病會更明顯,劉津秀醫師表示,常見的免疫疾病,像是乾燥症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都好發在中年女性身上。

2019健康大賞
【大調查】你給自己「免疫力」幾分?
【推薦】五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守護家人健康:人氣保健商品專區
【新聞專題】身體拉警報!常見鋼鐵媽媽病
【新聞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恐會導致不孕!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吳建良/台北報導

少子化導致國安出現危機,有人不想生,有人則是想生但是生不出來,不孕的原因錯綜複雜,甚至連過敏都可能影響自然受孕機制。

36歲林小姐結婚已3年,平時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西醫檢查夫妻雙方都沒有問題,因嚴重的鼻過敏導致鼻涕倒流、鼻塞、流鼻水而不易入睡,經中醫科調理鼻過敏3個月竟然懷孕了,原本已經要去西醫生殖醫學做人工生殖的計畫,可以因為中醫調理而就此打住,如今林小姐已經順利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寶寶,惱人的鼻過敏問題也改善非常多。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治療不孕症,並不是單單從補養的想法去調理,尤其是現代的不孕症鮮少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大部分多由於壓力與免疫失調造成不孕,所以調理不孕症的新方針就是「治療不孕症先改善過敏」。

周宗翰認為,很多不孕症如果在西醫婦產科檢查沒有發現輸卵管阻塞、子宮息肉或子宮肌瘤太大等器質問題,但不論是自然或是人工都無法懷孕,則建議要先考慮夫妻是否有免疫排斥的問題,這種免疫排斥引起的不孕症,常常發現在有嚴重過敏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中藥調理與針灸可以有效穩定身體黏膜,而相對陰道內的黏膜在中醫的觀點來看跟鼻黏膜是有關連的,所以改善過敏可以提高生育的機會。

過敏很多時候與中醫所謂的風邪相關,風邪常常是鼻過敏與皮膚過敏的源頭,而「風」是百病之長,它會誘發毛孔的開闔,將外界的寒、暑、濕、燥等邪氣帶入體內引起免疫失調,中醫的風藥如:荊芥、防風、蔓荊子、桂枝、葛根、羌活就是調理過敏的好幫手,也是治療不孕症另一種不同的新思維。

另一種容易導致不孕的體質是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倘若是女性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能以慢性發炎的反應侵襲全身器官組織,在懷孕方面,就將可能面臨不少困難。主要是由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對母體來說,有一半是外來的(父親染色體),因而容易被免疫系統當成不好的東西而發動攻擊,導致難以成功懷孕,這類型的患者黏膜都是屬於過度敏感的體質,所以要幫助病友受孕,中醫對於這類型的不孕症,絕對是要穩定失調的免疫系統,必要時建議中醫調養配合西醫人工生殖以提高受孕機會。

周宗翰解釋,懷孕是機運問題,不管是中醫調養或是西醫人工生殖,都只是提高生育的機會,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風濕免疫的患者使用的西藥如果過於複雜,同樣對於懷孕也會是一種阻力,這時中醫的頭皮針、耳針,藉由刺激大腦皮質調節免疫以提高受孕機會,就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式。

臨床上發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也是影響過敏與不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周宗翰說,心理壓力較重的婦女,她們的內分泌會受到影響,免疫機能也容易因為波動的情緒而失調,影響受孕的機會,一對不孕夫婦檢查的各項指標都正常,而不孕原因又無法解釋的時候,這時看診時常常表現為情緒緊張、焦慮和抑鬱,反而對於不孕情況雪上加霜。心情的調適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放鬆心情、良好的睡眠,加上對醫師、對另一半足夠的信任,減少情緒對於受孕的影響,再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過敏的症狀,找個適合的中醫師先調整過敏,提升自己懷孕的成功率,相信距離送子鳥上門的日子就不遠了。

2019健康大賞
【大調查】你給自己「免疫力」幾分?
【推薦】五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守護家人健康:人氣保健商品專區
【新聞專題】身體拉警報!常見鋼鐵媽媽病
【新聞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子不孕竟和鼻塞有關? 醫師:過敏恐影響受孕

 
18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女子結婚三年都沒懷孕,檢查後竟發現與過敏有關。(示意圖/pixabay)

36歲林小姐結婚已3年,平時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去西醫婦產科檢查夫妻雙方都沒有問題,但因為有嚴重的鼻過敏問題而常常半夜鼻涕倒流、鼻塞、流鼻水而不易入睡,原先只想利用中醫科調理鼻過敏,經過3個月的中藥與針灸治療,鼻過敏顯著改善,更讓林小姐開心的是,這段時間竟然懷孕了,原本已經要去西醫生殖醫學做人工生殖的計畫,因為中醫調理而就此打住,如今林小姐已經順利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寶寶,惱人的鼻過敏問題也改善非常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治療不孕症,並不是單單從補養的想法去調理,尤其是現代的不孕症鮮少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大部分多由於壓力與免疫失調造成不孕,所以調理不孕症的新方針就是「治療不孕症先改善過敏」。

 

周宗翰認為,很多不孕症如果在西醫婦產科檢查沒有發現輸卵管阻塞、子宮息肉或子宮肌瘤太大等器質問題,但不論是自然或是人工都無法懷孕,則建議要先考慮夫妻是否有免疫排斥的問題,這種免疫排斥引起的不孕症,常常發現在有嚴重過敏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上,中藥調理與針灸可以有效穩定身體黏膜,而相對陰道內的黏膜在中醫的觀點來看跟鼻黏膜是有關連的,所以改善過敏可以提高生育的機會。

 

周宗翰說,過敏很多時候與中醫所謂的風邪相關,風邪常常是鼻過敏與皮膚過敏的源頭,而「風」是百病之長,它會誘發毛孔的開闔,將外界的寒、暑、濕、燥等邪氣帶入體內引起免疫失調,中醫的風藥如:荊芥、防風、蔓荊子、桂枝、葛根、羌活就是調理過敏的好幫手,也是治療不孕症另一種不同的新思維。

 

另一種容易導致不孕的體質是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的女性,倘若是女性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類風溼性關節炎,可能以慢性發炎的反應侵襲全身器官組織,在懷孕方面,就將可能面臨不少困難。主要是由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對母體來說,有一半是外來的(父親染色體),因而容易被免疫系統當成不好的東西而發動攻擊,導致難以成功懷孕,這類型的患者黏膜都是屬於過度敏感的體質,所以要幫助病友受孕,中醫對於這類型的不孕症,絕對是要穩定失調的免疫系統,必要時建議中醫調養配合西醫人工生殖以提高受孕機會。

 

周宗翰解釋,懷孕是機運問題,不管是中醫調養或是西醫人工生殖,都只是提高生育的機會,沒有百分之百成功的,風濕免疫的患者使用的西藥如果過於複雜,同樣對於懷孕也會是一種阻力,這時中醫的頭皮針、耳針,藉由刺激大腦皮質調節免疫以提高受孕機會,就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式。

 

周宗翰提到,在臨床上發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也是影響過敏與不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心理壓力較重的婦女,她們的內分泌會受到影響,免疫機能也容易因為波動的情緒而失調,影響受孕的機會,一對不孕夫婦檢查的各項指標都正常,而不孕原因又無法解釋的時候,這時看診時常常表現為情緒緊張、焦慮和抑鬱,反而對於不孕情況雪上加霜。心情的調適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放鬆心情、良好的睡眠,加上對醫師、對另一半足夠的信任,減少情緒對於受孕的影響,再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過敏的症狀,找個適合的中醫師先調整過敏,提升自己懷孕的成功率,相信距離送子鳥上門的日子就不遠了。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泡菜會致癌?醫:這些美食也很毒

 
29.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光臨韓式料理餐廳,桌上不可少的就是泡菜這一味,就連台式火鍋店都可以見到以泡菜為湯底的「泡菜鍋」,足以見得泡菜有多受大眾喜愛。不過,醫師證實長期食用泡菜恐是導致胃癌的原因之一,此外還有多種國人喜愛的「美食」也很毒,要盡量減少食用。

▲麵線也是胃腸科醫師點名應少吃的食物之一。(示意圖/資料照)

泡菜是常見的醃漬食物,過去有專家認為,經過醃製的泡菜含有益生菌,是健康的食物;但日前有媒體報導,韓國人罹患胃癌機率世界第一,全國的癌症病患有1/5都是罹患胃癌,被推測和「餐餐少不了泡菜」有很大關,另外日本人熱愛醃製食物,也是胃癌大國。

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優酪乳、泡菜、味增等,確實可以讓腸道菌相維持正常,適量攝取對身體有益,但攝取過量恐也會提高胃部病變風險。高雄醫學大學謝建勳副教授在「高醫醫訊」指出,飲食的確是胃癌息息相關,統計指出,愛吃泡菜、鹹魚、煙燻、燒烤、肉類等醃漬物的人,發生胃癌機率相對提高。

胃腸肝膽專科何兆芬醫師也在《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表示,若在腸道菌相不平衡或是體內有感染的情況下攝取醃漬食品,反而會增加發炎反應。經過加工的泡菜鈉含量極高,當人體鹽分攝取過多,將會影響巨噬細胞、T細胞的分化,引起自體免疫疾病。他建議包括麵線、榨菜、筍乾、香腸火腿臘肉等醃漬肉品、雪裡紅、貢丸、泡麵、零食等食物含鈉量都極高,一定要少吃。(編輯:林昀萱)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喝隔夜水、千滾水恐中毒致癌?腎臟科醫師這樣說
性感照驚見「詭人臉」 他絕對領域讓網暴動:這妖孽我處理
影/「我應該會下地獄」館長自曝遭威脅:後事都交代好了
吳奇隆遭嫌太摳不寵妻…名醫道歉:台灣醫療太便宜害你被酸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的迷思∼兼論益生菌給與途徑的探討與分享

 
110 人追蹤
追蹤
 
dodo@kingnet.com.tw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檢視相片

作者/1宏恩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 2麻醉科
譚健民1 陳臺森2柯雅欽2張婉芬2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63卷第5期

前言

基本上,腸道菌群在人類健康上的效益已受到為數不少的臨床醫師的關注,由眾多的臨床研究文獻報導也已証明腸道菌群對於維護人體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200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及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益生菌」定義為:『所謂「益生菌」是指在一定適量菌株之下,能夠對人體產生有益健康效應的「活生生的微生物」而謂之』。換言之,益生菌不僅是一種活生生的微生物,但必需要在擁有一定足夠適量的菌數之下,才會對人體腸道健康產生健康效應的1。

理論上,正常人類腸道有三大類腸道菌群,其中包括有益菌(即益生菌)、有害菌(即病原菌)以及伺機性病原菌(即條件性致病原菌)。在臨床實務經驗上,某些特定益生菌菌株已被証實對人類生理功能擁有某些程度健康的益處,而一旦腸道菌群發生生態失調(dysbiosis)時,也唯有益生菌的攝取,才能扮演好矯正腸道菌群生態失調的重要角色。

事實上,不只好菌與壞菌都會為了自身能夠在腸道中生存而互相競爭,亦即好菌不僅只是為了要抑制壞菌附著在腸管黏膜上,而不同好菌之間也會為了生存而互相排斥;換言之,在益生菌的攝取上不是攝取越多菌株屬種,才會對宿主健康影響更有所禆益的。此外,益生菌本身還具有某些不可或缺的代謝功能,如作為必需營養素及維他命的來源、幫助從食物中萃取能量與營養如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以及氨基酸2。

益生菌、病原菌與伺機性菌的互動關係

平時一般伺機性菌對人體宿主健康是無害的菌種,但一旦個體本身出現嚴重營養不良、或免疫抵抗力降低,甚至體內腸道菌群生態環境出現失衡現象時,這些伺機性菌就會因而轉換成為有害的病原菌,並進一步危及宿主的健康。

根據細菌生理學的研究,大約有100萬億(100 trillions)細菌生活在人類的身體內部尤其是腸道內,而益生菌中的乳酸桿菌屬及雙歧桿菌屬就佔據了人類腸道菌群的90%之間,而其他病原菌如沙門氏桿菌、葡萄球菌、病原性大腸桿菌以及腸球菌等的總比率則不到10%。理論上,健康人的腸道不同菌群是按著一定比例存在的,也由於如此才能維持菌群固有的動態平衡。換言之,腸道內益生菌菌株數必需要佔有絕對大多數的優勢,才能使有害菌處於被壓制的狀態。因此,為了讓身體能處於最佳的健康狀態,則腸道菌群中的好菌與壞菌的黃金比率,應為好菌佔有85%,而壞菌則僅佔15%(或約6:1),而唯有在此比例之下,益生菌才能有足夠數量來抵制病原菌,而進一步保護人類腸道健康。此外,由於益生菌必需要全數黏附著在大腸黏膜表面上,才能夠發揮其特有的生理功能,不僅能與病原菌相互競爭腸內的養分,並抑制病原菌在大腸黏膜上著床接受體的黏附力;此外,益生菌本身亦會產生抗菌素(bacteriocin)來殺滅病原菌,甚至益生菌可刺激黏膜上一系列細胞因子的下調影響,來達到激發局部黏膜的免疫功能作用,以至於增強及促進宿主固有的免疫力功效3。

近些年來,由於DNA 測序技術(DNA sequencing techniques) 的介入發展,如最被常用的腸道菌群16S rRNA 的測序(Sequencing of 16S rRNA) 試驗,也明確的顯現出腸道菌群本身的複雜性及多樣性功能。由此得知,腸道菌群組成的變異所導致腸道菌群的失調,不僅與某些常見胃腸疾病有關,而腸道菌群生態失調在多種胃腸道外器官的致病機制中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今最常被涉及到的議題包括有腸-肝軸、腸-腦軸、腸-腎軸、腸-皮膚軸甚至腸-代謝軸等的致病機制有所關聯。

益生菌的基本特徵

一、益生菌必須是完全明確的被鑒定其安全性以及可以分門別類的菌株,並與人類胃腸道菌群存有同源性的屬種。二、益生菌必須是安全而可食用,不具致病性及無毒性,其亦是無致病性或攜帶耐藥基因者,以及不被腸黏膜液所分解,或不會與膽汁酸發生接合反應的。三、能夠安然順利黏附在腸道上皮細胞上,並能夠在大腸(盲腸)及小腸(廻腸)內腔內定居、繁殖、生長與發育。四、益生菌必須被證明對人類健康有所禆益的;比方說,能產生抗菌性的活性物質以及有對抗病原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該益生菌已通過動物研究試驗,能與宿主保持良好的互動、互利及互惠關係。五、能夠利用宿主營養,而得以生存下來。六、在製作加工、儲存以及運輸過程中,益生菌不僅能保持其良好的活力,也能維持所需的生理穩定性。七、益生菌本身有抗炎反應、抗癌誘變以及對宿主免疫系統有刺激及調節的功能4。

益生菌作用的可能機制

目前來說,益生菌本身真正的作用機制尚未十分清楚,其可能的作用機制包括有:一、經由刺激免疫球蛋白A(IgA)的產生、促進抗炎細胞因子及其下調以及誘導調節性T細胞的作用,來促進宿主固有免疫反應的發育與進展;二、經由移動某些產氣及膽鹽分解菌株的位置,來抑制病原菌黏附在大腸黏膜上的細菌群落組成;四、強化大腸上皮細胞固有的屏障功能,而腸道管壁本身固有的完整性是由潘氏细胞(Paneth cell)的分泌型上皮細胞,其主要是分泌高濃度的防禦素(defensins)以及產生某些有抗微生物與抗生素功效的胜肽(peptides)。五、誘導大腸上皮細胞μ-opioid與大麻素接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s)的作用功能,並經由降低內臟感覺過敏反應,來促進脊髓傳入神經交流以及應激反應;六、促進宿主代謝作用的熱量回收,即產生短鏈脂肪酸如lactate(乳酸鹽)、acetate(乙酸鹽)、propionate(丙酸鹽)及butyrate(丁酸鹽) ,並產生精氨酸(arginine)與谷氨酰胺(glutamine)、合成維他命K與葉酸、參與藥物代謝如磺胺藥(sulfasalazine)來激活氨基水楊酸(5-aminosalicylic acid) 、促進膽汁酸的分解作用以及縮短食物在胃腸道的停留時間(transit time)。

總而言之,益生菌本身的主要作用機制包括鞏固及維護腸壁上皮固有屏障功能,以增加益生菌對腸黏膜的黏附性以及抑制病原菌腸黏膜黏附的作用,同時亦會產生抗微生物物質,以阻礙並排除病原菌的生存,同時牽動並操縱基因與啟動基因的調控,經由操縱與啟動基因調控,來調節免疫系統的運作,可以促進宿主體內免疫調節作用的平衡功能,而由此達到預防細胞凋亡的最終目的。

外源性益生菌製劑知多少

在服用益生菌之前,應該對其所選擇的益生菌,必需要考量的幾個常被大家所忽略的指標,其中包括益生菌菌株的選擇(益生菌菌株的種類及數量) 、添加物(或賦形劑)的成份內容以及益生菌在製造過程中的殘餘率(存活率)。基本上,腸道菌群菌數目是數以億萬計的,而益生菌在口服之前,或許其中益生菌本身的存活率已經很低了,因此口服有效益生菌的活菌率可能僅在5-20%之間不等5。

由於在實際益生菌的培育過程、包裝過程、上架期限、運輸過程,或是遭遇到生存環境中某些無法抗拒的逆境,使得益生菌在量與質的考量之下(益生菌與病原菌兩者有效的黃金比例為6:1),不僅無法使得益生菌能夠順利安然黏附在大腸黏膜上,更甭談益生菌可以駕馭及抑制伺機性菌甚至病源菌的生存6。

基本上,個體所攝取益生菌的存活菌數量太小,則對健康益處並無法起得上作用的。目前在坊間所販售含有益生菌的商品中,絕大部份被衛生單位歸類於食品類來販售,但商品內容的添加物更是琳琅滿目不勝枚舉的。食品益生菌不會就以其中的益生菌含量來做一個確認說明,因為衛生食品主管單就食品益生菌而言,也就僅止於設定其為健康食品來販售,因此不需要就其中益生菌數量做一個確認的要求說明,更何況製造商也不能過度強調其所含的益生菌能提供某些特殊疾病的療效7。

基本上,在細菌生理學研究探討中,指出益生菌在pH 1.5-3.0的胃酸環境中,其存活期不到三小時,而在pH 1.0的胃酸環境中逗留不到一個小時即會完全被殲滅。再者,益生菌在濃度1.5%的膽汁中,其存活時間亦不到三小時。事實上,益生菌在經由口服途徑進入胃腸道後,亦只僅有20-40%的益生菌能夠安然移植到大腸黏膜上,而得以成功定植在大腸黏膜上的或然率也只僅於5-10%之間不等。

一般人都是以口服的方式來攝取益生菌的,而一旦益生菌進入胃腸道時,其首先必然會先接觸胃臟所分泌的低pH酸鹼度(強酸)的胃酸以及總膽管所分泌出來的膽汁酸以及胰臟所分泌的胰液,而經過十二指腸後又可能會再遭遇到小腸液(弱鹼性pH7.6-8.0,小腸液每日分泌量在1-3公升不等)的衝擊與破壞,這些也是影響益生菌生長與繁殖穩定的眾多因素8,9。

此外,雖然益生菌是行簡單的無性分裂生殖,其本身繁殖能力很強,但一旦益生菌能夠順利進入迴腸及盲腸後,其所面臨的又是如何能長期存活及逗留在腸管內相關適宜的「養菌」環境,此時就要考慮宿主腸管內氧氣濃度、溼度、溫度、養份甚至酸鹼值等客觀條件,也唯有如此益生菌才能生生不息的存活在宿主腸道內。

基本上,獲得臨床效果所需的益生菌的菌株濃度通常在小腸中為106菌落形成單位/毫升(CFU/ml),在大腸中則為108
菌落形成單位/公克(CFU/g)。近些年來,生物科技產業製作中,已發展出微囊化方法(proc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用於提升以益生菌做為發酵食品與飲料中益生菌的存活率,但可惜的是口服益生菌畢竟還是要先面對它的天敵如胃酸與膽汁酸的攻擊。某些益生菌產品中有加添抗氧化劑,其可用於對抗因氧氣過多,而傷害益生菌生存的機會。此外,亦有些製造業者以噴霧乾燥或凍晶乾燥(live freeze-dried),再加上輕度熱處理,無非是為了降低益生菌的受損率,並由此增加益生菌在儲存過程中的存活率10,11。

攝取外源性益生菌的時機

目前而言,在臨床上有兩種攝取益生菌的方式,一是單純的經由口服途徑吞食攝取;二是經由在胃或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途徑中,來順勢給與胃腸內益生菌灌注。

大多數民眾都會有一致性的問題:「口服益生菌在什麼時機服用比較適宜?」。基本上,由實證醫學的研究指出,不論益生菌本身製劑方式如何嚴謹並宣稱其較為抗酸或耐酸者,但其到達大腸盲腸的成功率僅在10-20%之間,而能達成着床黏附著在腸壁管黏膜上的或然率也僅不到5%。理論上,益生菌最好不要在「飯前或睡前空腹服用」(空腹時胃酸pH在0.8-2.0),最佳服用的時機則為「隨餐服用」(把益生菌當做一種餐間佳肴)、「餐中服用」(吃飯進行中服用)或是「飯後立即服用」(此時胃酸pH在4-6之間),因為此時此刻口服益生菌受到胃酸的傷害最少。反之,胃腸內灌注益生菌則可在定點定處,全數將益生菌安然移植到小腸/空腸與迴腸/盲腸的主要繁殖生長地方。因此,唯有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給與途徑方式,才能在一時間攝取人體所需要的足量益生菌。

 

胃腸內灌注治療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有些胃腸科專科醫師經由在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過程中,將健康者的糞水直接灌注入結腸近端如盲腸或升結腸處,使得糞水中生存的腸道菌株能安然穩定的移植在大腸黏膜上,而謂之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治療,其最常被利用於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個案的治療12。

此外,在臨床實務經驗上可以經由身體人工造口處或鼻胃空腸管來灌食或灌注藥物,其中包括有鼻胃管餵食(nasogastric feeding tube)、鼻空腸管餵食(nasojejunal
feeding tube)、胃造口餵食(gastrostomy feeding)、胃管餵食(gastric feeding tube)、胃空腸管餵食 (gastrojejunal
feeding tube)、空腸管餵食(jejunal feeding tube) 。根據以上實務醫學的作業經驗,此時此刻「大腸內灌注益生菌」的理論基礎儼然而生。

胃腸內順勢灌注益生菌的適應症

在臨床上,所謂「順勢」是指醫師在實施胃腸內視鏡檢查的過程中,端視當時胃腸内腔的實際情況,以及受檢者原有的胃腸道疾病,來決定適時在十二指腸、空腸以及大腸盲腸內給與益生菌灌注的步驟。在過去五年多的臨床實務經驗中,「宏恩綜合醫院無痛麻醉胃腸內視鏡早期胃腸癌瘤篩檢團隊」已克服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並秉持實證醫學的臨床實驗佐證,建置出一個完整操作「胃腸內灌注益生菌」輔助治療技術與步驟的標準作業流程,並成為國內首度將醫藥級益生菌順勢灌注進入胃腸道的醫療團隊。

在過去五年多以來,我們團隊總共收集了約1,213個相關胃腸道疾病的個案,這些臨床情況的適應症包括有:
1.頑固性腸躁症(尤其是以腹瀉、腹嗚、嚴重放屁為其主訴者);
2.一天中有三次或以上擾人的自覺性響屁出現者;
3.旅遊者腹瀉症的具體預防腹瀉者;
4.腹腔手術開刀後衍生腸沾黏,並伴隨著部份假性腸阻塞病症者(由於腸道蠕動不良,常是導致病原菌在腸阻塞前端過度滋長的病症);
5.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在接受特定強效抗生素根除治療後衍生腹瀉,而需要補充特定益生菌者;
6.抗藥性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
7.結腸息肉或癌瘤在切除術後,益生菌灌注可以改善原有大腸內腸道菌群平衡的失調;
8.嚴重度脂肪肝伴隨肝功能異常者;
9.每天需要服用益生菌後,才能改善其所困擾的胃腸道症狀者;
10.頑固性胃食道逆流症候群罹患者;
11.某些無法以口服途徑攝取益生菌者;
12.高度懷疑存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IBO)症候群者;
13.以益生菌做為肥胖者體重的管理者;
14.此外,為了其他因素而欲接受大腸內益生菌灌注的輔助治療的其他疾病人口群,則必先在專科醫師詳細的評估之下,才來決定其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需要性及其可行性;
15.五十歲以後,希望自身大腸腔內能再擁有一個全新健康穩定的「微生物生態環境」者13-16。

一種新興『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臨床輔助治療經驗分享17-19

由實證醫學的研究與探討,顯示在以益生菌灌注做為臨床診治的實際效益上,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效應,顯然優勝於口服益生菌途徑的效果。由近些年來的眾多臨床實驗證實,益生菌在胃腸道疾病的臨床診治上,所扮演的角色已受到大多數臨床醫師的認同及其實踐,而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給與途徑才是首選方式。

基本上,本團隊首先採取經由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途徑中,將益生菌直接灌注入大腸管腔內後,其中使得存在於懸浮液中含有益生菌的微粒,會立即黏附在大腸黏膜上。因為益生菌經由口服方式途徑給與,難免會遭受到胃臟內強酸以及小腸內膽汁鹽及胰液的破壞,以致使其無法達成全數移植到大腸黏膜上的目的。

此外,由臨床實況圖片亦可知懸浮液的上清液在被吸走後,其中含有益生菌的微粒仍然固定置留在原位,由此亦顯示益生菌能安然定植在大腸上表皮層的佐証。

理論上,益生菌只有經由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給與途徑,才達到「足夠數量」來抗衡病原菌,亦即胃腸內益生菌灌注可以提升腸道內腸道菌群中益生菌的適當比例,並能在一時間使得益生菌/病原菌達到固有85:15(6:1)的壓倒性黃金比例。況且,由口服途徑益生菌服用劑量,更不可能跟灌注益生菌相提並論,灌注量/口服量之比可在30-60:1不等,但也因人因病況不同而異(圖1-5)

 

檢視相片

胃內視鏡灌注益生與大腸內視鏡灌注益生菌成效的比較

在本院過去所有曾經接受過胃腸灌注益生菌的1,213個個案中,進行一項前瞻性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臨床研究觀察。將其中資料完整的869個個案分為不同途徑來進行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三組。A組(122人)同時先後進行胃鏡十二指腸/空腸內與大腸鏡盲腸內灌注益生菌組。B組(355人)單獨進行胃鏡十二指腸/空腸內灌注益生菌組。C組(392人)單獨進行大腸鏡盲腸/升結腸內灌注益生菌組。並以治療者在接受灌注益生菌前後的主觀與客觀症狀與表徵,來做為分析比較其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效益。

結果:
一、三組個案在接受胃腸灌注益生菌後,都沒有發現有任何不良反應。
二、在這三組中,B組胃鏡灌注益生菌者的經濟成效較高於A組及C組(症狀緩解率80-90%)。
結論:
胃鏡內灌注益生菌並不亞於甚或更優於大腸內視鏡灌注益生菌的經濟效益(初報)。
討論與分析:
本團隊在近三年以來,開始經由胃十二指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途徑中,伸入空腸(十二指腸下端的小腸部分)腔內,進行灌注益生菌的臨床實務操作,並藉由小腸本身可較為快速的分節收縮及腸蠕動,再加上在灌注益生菌的步驟中,會更刺激小腸快速分泌大量pH偏鹼性(pH6-7.8)的小腸液(1-3公升/天),使得被灌注入的益生菌約在30-180分鐘(平均1-2小時)之內,可以快速輕易的到達迴腸末端20;但由於迴腸在與大腸盲腸交界處還有一道門閥即迴盲瓣(ileocecal
valve),其主要功能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內,而含有益生菌微粒的懸浮液在此廻腸與盲腸交界處也會被暫時緩慢下來,逗留些時候才再緩緩流出迴盲瓣出口並逐步流入盲腸內,而可安然到達其主要的繁殖場所的盲腸與升結腸黏膜上,而一旦益生菌流入盲腸內,其中所存留的糞便中不能被小腸液所消化的食物殘渣(粗纖維),也順勢被益生菌當做其食物來源,使得益生菌在腸道中順利進行分裂繁殖、生長、發育的主要任務(表1)。

基本上,大腸內視鏡檢查較胃內視鏡檢查有較高的風險及併發症,因此在醫師評估後,某些個體可以不一定需要經由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途徑,來達到胃腸道內灌注益生菌介入性的給與。此外,在接受大腸纖維內視鏡檢查之前,接受益生菌灌注者都必須要先接受起碼兩天的低渣飲食,以及清腸劑的服用等複雜的術前準備工作,而這些都是受檢者都很不樂於接受的必要過程。因此,在近三年以來,團隊在進行直接經由胃、十二指腸纖維内視鏡檢查的途徑中,直接由胃內視鏡方式在小腸空腸內腔來灌注益生菌,不僅可由此繞道胃、十二指腸,使得益生菌完全不受胃酸及膽汁酸的侵襲與破壞,並可將益生菌順勢全數灌注入空腸內,如此一來更使得被檢查者樂於接受。

因此,由臨床實務經驗中亦可得知以胃內鏡操作來灌注益生菌進入空腸腔內,其成效並不亞於大腸鏡灌注益生菌的實際意義。換言之,胃鏡內灌注益生菌更是一項快速、簡易、方便、安全、省時、省事、省力更省錢,風險性較低的首選益生菌胃腸道灌注的新興方法(表1)。

 

檢視相片

結語與未來展望

腸道菌群是多樣化的,不同益生菌菌株的特異性及其生理功能也不一樣,單一益生菌的攝取是不足以扮演好益生菌應有的角色,不同屬種的益生菌則有相輔相成的成效,過多的益生菌則會互相競爭及互相排斥,如何才稱之為「適度足量」益生菌的口服攝取量或胃腸內益生菌灌注量?在初期口服益生菌攝取是否亦需要先給與足夠劑量的負荷劑量(loading dose) ,才能盡快達到或持續體內益生菌應有的治療效果濃度?胃腸內灌注益生菌何時需要再次追加?如何「養菌」?益生元(probiotics)的重要性?,以上種種都是臨床醫師所急欲了解的問題。由臨床實證醫學實務經驗探討,顯示外源性醫療用的益生菌可以經由胃腸內益生菌的灌注,可使『適當足夠』的益生菌,在迴避胃酸、膽汁酸及胰液,而繞道胃十二指腸而達到空腸的上端,以及含有益生菌顆粒可黏附在大腸黏膜上。

在不久的將來,期盼經由生物科技的進步,能夠在體外環境培養出對腸道更有特異性的益生菌菌株,使得益生菌更能展現出其對人類健康固有的益處,並進一步由此解開益生菌的神祕面紗。 

參考文獻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1, posting date. Regulatory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dairy probiotic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Repor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king Group Report(Online).
2.Barko PC, McMichael MA, Swanson KS, et al: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A Review. J Vet Intern Med 2018; 32: 9–25.
3.Bertazzoni
ME, Benini A: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bacteria and their probiotic
effects. Microb Ecol Health Dis 2008; 20: 180-3.
4. Mary Ellen Sanders: Probiotics and microbiota
composition. BMC Med 2016; 14: 82-5.
5.Bezkorovainy A. Probiotics: determinants of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gut. Am J Clin Nutr 2001;73(2 Suppl):399S-405S.
6.Ciorba MA: A Gastroenterologist’s Guide to
Probiotics.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 10: 960–968.
7.Vijaya Kumar B, Vijayendra SV, Reddy OV: Trends
in dairy and non-dairy probiotic products-a review. J Food Sci Technol 2015;
52: 6112-24.
8. Fuochi
V, Petronio GP, Lissandrello E, et al: Evaluation of resistance to low pH and
bile salts of human Lactobacillus spp. isolates. 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
2015; 28: 426-33.
9.Lankaputhra
WEV: Survival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and Bifidobacterium ssp. in the
presence of acid and bile salts. Cult Dairy Prod J 1995; 30: 2–7.
10. Di
Cerbo A, Palmieri B. Review: The market of probiotics. Pak J Pharm Sci 2015;
28: 2199-206.
11.Klaenhammer
TR, Kullen MJ.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probiotics. Int J Food Microbiol 1999;
50: 45-57.
12.Rossen NG, MacDonald JK, de Vries EM,
at 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s novel therapy in gastroenter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 5359-71.
13.Dylag
K, Hubalewska-Mazgaj M, Surmiak M, et al: Probiotics in the mechanism of
protection against gut inflammation and therapy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Curr Pharm Des 2014; 207: 1149-55.
14.Islam
SU: Clinical Uses of Probiotics. Medicine Baltimore 2016; 95: e2658.
15.Principi
N, Cozzali R, Farinelli E, et al: Gut dysbiosis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potential role of probiotics. J Infect 2018; 76: 111-20.
16.Sachdev
AH, Pimental M: Gastro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Ther Adv Chronic Dis 2013; 4 :223-31.
17.譚健民: 不同益生菌給與途徑的分析與探討~著重於一個醫師的順勢胃腸內灌注益生菌的前瞻式研究經驗的分享(初報),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7;
61: 40-46.
18. 譚健民: 益生菌在消化系統疾病診治上所扮演角色的今日觀,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6; 60: 31-40.
19.譚健民: 激躁性腸道症候群致病機制的今日觀〜著重於「內臟高敏威性」與「益生菌」相互關係的探討
台灣醫界 2018; 61: 55-60.
20.Kim
SK. Small intestine transit time in the normal small bowel study. AJR 1968;
104: 522–24.

檢視相片

 

 

 

2019健康大賞
【大調查】你給自己「免疫力」幾分?
【推薦】五月健康大賞:名人推薦保健清單
【推薦】守護家人健康:人氣保健商品專區
【新聞專題】免疫力失調!全身疾病冒不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洗手殺死你的好菌!別太常使用!

 
154 人追蹤
追蹤
 
 
乾洗手殺死你的好菌!別太常使用!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乾洗手到底該不該使用呢?你以為使用乾洗手就能解決所有的「髒」嗎?理科太太介紹乾洗手的概念。

今天要來討論的是,新手爸媽到底適不適合使用乾洗手呢?這一篇非常適合「偏執狂」的父母,醫院裡面常常有海報告訴大家要勤用乾洗手,來防止病毒的擴散,但是理科太太認為新手爸媽最好還是常洗手,如果非到必要,「不要」使用乾洗手會比較好,為什麼呢?

首先,定義一下什麼是髒?髒,你可以把它分為物理性和化學性,物理性的髒,比如說,去露營的時候,有塊麵包掉到泥土上,你可以把它撿起來、拍一拍,就可以把它吃掉了,如果這塊麵包沾到清潔劑,你可能連想吃都不會吃,為什麼呢?雖然說表面上看起來不髒,但它已經受到污染了,但是生活中,大家常常把兩種髒混在一起,理科太太舉例,理科先生John自助加油後就算使用了乾洗手,還是不准許摸小孩,理科太太所指的不乾淨,是那些石油的揮發物、致癌物,會經由乾洗手的溶劑,一起跑到手上,你很有可能自己吃進去之外,還不小心讓小孩也吃進去,所以這種狀況使用乾洗手,只會造成夫妻感情失調。

對化學性的殘留也是沒有用的,最常見的乾洗手分為2種,一種是含酒精成份大於75%,另一種是含有氨化物,2種都用來殺死細菌,但它們都有一項缺點,就是它們沒有辦法殺死腸病毒,尤其是家中有新生兒的父母,理科太太強烈的建議大家,可以用機械式的方式把腸病毒、化學物質搓掉。另外,去餐廳的時候,常常看很多家長拿酒精噴在桌子上,然後擦一擦就以為沒事了,身為一個偏執的家長,理科太太建議最好帶一塊布鋪在上面,讓小孩不容易把那些清潔劑的東西吃進去。

在這個化學物質荷爾蒙充斥的世代,我們這樣做,不過是確保幾十年之後,可以看到可愛的孫子,最後,理科太太要說一個不要太常洗手的故事,在美國北加州就有兩起案子,有個小女孩,她的手又紅又痛又脫皮,她的父母很緊張的帶她去看醫生,但她也沒有家族病史,沒有過敏、明顯傷口,大家不知道為什麼她手會這樣,後來才發現,她在班上是被指派要去擠乾洗手給每個人,因為她的手長期暴露在乾洗手的環境下,她手上的好菌其實都被乾洗手殺死了。

對的!手上也是有好菌的,就像我們去吃優格,是為了增加腸道裡的細菌,我們皮膚上也需要這些好菌,來維持免疫功能、保持皮膚的健康,所以要洗手,也不要太常洗手,以免把這些好的細菌殺死。

 

 

查看原始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子不是為傳宗接代 專家籲女性找回自主權

 
8.1k 人追蹤
追蹤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4日電)「生孩子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的觀念深植台灣社會,專家表示,孩子是夫妻兩人愛的結晶,不是為了符合家族期待,生產、教養方式也不應由他人說了算,呼籲女性找回自主權。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辦「媽媽之道、媽媽知道」母親節慶祝活動,邀請曾任婦產科醫師、現任民進黨立委林靜儀和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諶淑婷對談,破除民眾對於母親在生育、教養上的迷思,希望讓女性在母親這條路上得到更多支持與自主能力。

「身為女性,妳是否好好思考過,生產對妳來說是什麼?」諶淑婷說,有人認為生產就是為了傳宗接代,或是老了可以陪伴自己的對象,她有一名研究所畢業、從事教職的朋友甚至告訴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懷孕,是孩子自己來找我的」,讓她當場傻在電腦螢幕前,因為懷孕這件事,講白了就是「沒有避孕」。

諶淑婷認為,女性應該好好思考,確認自己可以好好照顧一個孩子、陪伴他長大,再懷孕生子,因為當媽以後生活會完全改變,以她自己為例,婚前的她除了工作以外,買鞋子可以包色、回家可以追劇追到睡著,這是生了孩子以後回不去的生活。

育有2名孩子的諶淑婷分享,她跟先生結婚後有長達數年都生不出孩子,後來確診不孕,媽媽得知後一度情緒崩潰,她這才驚覺,在台灣人的觀念中,不孕似乎不只是夫妻間的事,而是整個家族的事。

後來好不容易懷了孕,爸爸一臉德高望重地告訴她:「妳這下子對得起婆家了」,也讓她相當無言,因為孩子不是為了誰而生,也不是傳宗接代的工具,而是夫妻兩人愛的結晶。

產前聽朋友聊起生產過程,總是恐怖不堪、不想再經歷一次的痛苦經驗,為此她看了許多書和論文,發現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生產方式,她和醫師討論後決定找助產師在家生產,孩子出生那一刻,不僅先生在旁陪伴,貓狗也都在旁邊看著,對全家人而言都是相當美好的經驗。

除此之外,產後婆婆、媽媽各種過時的育兒觀念也讓她無奈,婆婆間甚至會比較誰家的孩子母奶喝得比較多,讓她感嘆「是在比母乳競賽嗎?誰喝得多就會考上台大?」她呼籲女性不論在生子、育兒的問題上,都應該由自己決定,畢竟剖腹不是剖婆婆的肚子,孩子也不是婆婆的孩子,不應由他人替妳決定。

擔任婦產科醫師近20年的林靜儀表示,她在擔任臨床醫師的這些年,發現台灣女人不論受了多少高等教育,到了當媽媽那一刻喪失都會所有邏輯,例如不敢拿剪刀、不能看電視,甚至有孕婦抱怨婆婆不准她喝咖啡,吃東西也不准沾醬油,就是擔心孩子膚色會變黑,讓她每次聽到都感到傻眼,「難道吃醬油又喝牛奶,小孩就會變斑馬?」

各種媽媽教室也讓林靜儀相當不解,她說,根據統計,全台孕婦產產檢超過7次的比例高達99%,產檢的各種檢查、目的以及懷孕過程中的各種知識,都是產檢的門診當中應該講清楚的,媽媽課程的內容應該讓伴侶或阿嬤來上才對。

林靜儀說,台灣女性只要超過某個年齡,就會開始被家人要求結婚,婚前還得和另一半對八字、辦婚宴、挑日子等,婚後繼續催促何時生孩子,「但這些不都是每個人經過判斷,才決定要不要做的事嗎?」

在她看來,女人從聽長輩的話進入婚姻那一刻起,便開始一步步交出身體的自主權,呼籲女性正視自己的自主權,懷孕後務必找一位溝通無礙的醫師,有助在生產過程中更舒服、更自在。(編輯:管中維)1080504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也要有下班時間!世上最累的職業:家庭主婦

 
1.3k 人追蹤
追蹤
 
魯皓平

在許多家庭的傳統觀念或丈夫的既定印象裡,家庭主婦往往是個必要但卻沒什麼人真正關心且在乎的存在,這些母親們肩負家庭中的所有重責大任,從孩子睜眼的開始直到深夜,她們很難有自己的休息時間,更遑論還要受盡各種委屈時,那無形的壓力有多麼巨大。

事實上,職場上的工作雖然不簡單,但除了某些特定責任制的角色外,許多人回到家後大多就能完全放下工作的重擔;不過,家庭主婦完全不行,她們的生活圍繞著孩子打轉,當孩子睡了好不容易有偷閒時間,自己卻也累到不支倒地。

專家強調,為人母最累的關鍵,在於她隨時處在一種高度戒備的狀態,檢測各種外來的威脅,同時又要避免傷害發生,焦慮和擔憂提高了潛意識的疲態,卻愈來愈沒有給自己時間。

檢視相片

「成為母親是一種榮幸,也是一種犧牲的快樂,但這種疲累會日積月累,花一整天專注於別人會非常辛苦,適度的充電和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她建議,每一位媽媽都要給自己訂定一段「下班時間」,縱使只是一兩小時,也應該把所有家務事都拋諸腦後;家中不是所有事情都「只有媽媽可以」,回過頭來,在先生的分擔下,很多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甚至也可以當孩子逐漸大了,彼此一起完成家事的工作。

檢視相片

麗莎莫利納里(Lisa Molinari)是一位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在《HuffPost》上道出了不為人知的心聲,平實的文字訴說了些許無奈,更讓眾人了解,那些從未體悟過的真摯感動。

以下是她的真情告白:

今天早上,我努力的按掉了4次鬧鐘才終於起床,我不是真的累,或者生病想要賴床,但我確實是已經厭倦了,而且對這一成不變的人生感到煩躁。

從1995年開始,當我決定留在家裡,負責家庭生活起居的大小事時,我厭倦了同樣的老常規,每一分鐘每一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但雖然如此,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真的很愛我的生活和家人,這沒有其他任何人可以取代,我很自豪我放棄了自己的職業抱負、理想,為家人準備家常飯菜、溫暖而有愛心的環境,以及持續可靠的家庭生活。

但坦率地說,經過了20多年,我寧願打斷手也不要一直做永無止盡的家事;烹飪時的痛苦也許不會有人真正知道,但我若真的可以選擇,勢必會一直叫外送──我經常擔心自己處在一個某種家庭主婦的崩潰邊緣。

過去的一年裡,我的厭煩開始呈現在許多家務上,清掃和教育的技能不停退化、忘東忘西,這對孩子和先生來說有點震驚,因為20年來,在他們心中我就是個「女超人」。

檢視相片

在結婚之前,我是一名有執照且有不錯收益的訴訟律師,當年為了相夫教子,我決定暫時把自己的工作擱置兩年,歷經結婚、孩子出生的過程,我決定全力支持丈夫熱衷的職業軍人生涯,卻沒有想到,這一放下工作,一晃眼就是20年。

我承認,由於我沒有帶來收入,這成了我內疚的主因,更驅使我自己總是把自己逼到最高標準,做好家庭主婦應該負擔的各種責任。

從洗碗、煮飯、拖地、曬衣、打掃、清潔,每一個時間都有應該要打理的細節。

但常常整理好的下一秒,馬上就又被年幼的孩子打亂,甚至擔心他們,不敢讓孩子離開視線,把屎把尿、餵哄、玩耍,一刻也不得閒,還不是就期待他們能健康長大。

檢視相片

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我看到了我選擇的價值,不僅我知道我在家中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在微妙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知道我是可靠的存在。

相信我的孩子們理解,無論我在哪裡,我都會一直接送他們到學校,送上準備好的午餐,生病時帶他們回家照顧,更參與每一場校園比賽,不錯過孩子人生成長的每一段重要時刻。

這是一種安全感,也是個成就,這樣的自信對個人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永無止盡的家事忙碌中,孩子的成長、收穫是最喜悅的事。

看著自己為每一場足球比賽歡呼、在音樂演奏會時在台下暗自緊張,我做了無數的點心幫孩子打氣,擁抱了每一個難過的時刻。

現在,最小的孩子都已經快要大學畢業,我都差點忘了自己有多麼幸運。

雖然家事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孩子們始終不會讓媽媽停止擔心,但看著他們健康成長、替家庭帶來歡樂,也許就是為人母最欣慰的事。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齒萌芽時間表

 
1.7k 人追蹤
追蹤
 
健談

當孩子漸漸長大,原本的乳牙不敷使用時,生理就會自然汰換成恆齒,也是孩子日後要用一輩子的牙齒。相較於乳牙生長時間表,恆齒萌芽也有一個概略的時間軸,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大多數的孩子都會在這個區間中長出恆齒,家長毋須過度擔憂;但若發現牙齒生長異狀時,則建議積極向牙科醫師諮詢。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當乳牙掉落後,恆齒就會自然冒出頭來。但恆齒什麼時候才會長完呢?黃斌洋醫師表示,牙齒生長的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長得快、有些人長得慢,即便嬰兒時期很早就長牙,恆齒也未必會長得比較早、比較快。

 

根據美國牙醫協會 (ADA) 資訊,孩子乳牙脫落後會在一個時間區間內自然長出恆齒,基本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如此。一般來說,大約在6至7歲開始,孩子就會長出第一顆恆齒,其他乳牙也會陸續脫落、長出恆齒,約到12、13歲才會長齊,但智齒則可能等到20歲才完全長出。

 

黃斌洋醫師提醒,恆齒是孩子要用一輩子的牙齒,建議家長至少每半年應主動帶孩子至牙科檢查,以瞭解孩子口腔健康與牙齒生長的狀況;但若孩子在換牙、長牙期間發生異狀或不適時,亦可積極向牙科醫師諮詢或檢查!

 

恆齒生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牙早晚會掉「照顧不照顧沒差」 醫師:母湯

 
2.2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乳牙早晚會掉,因此不用悉心照顧嗎?牙科醫師表示這是錯誤迷思。一口壞乳牙帶來的負面影響甚鉅,舉例來說,這口壞牙無法撐起整齊恆牙該有的空間,這將使恆牙長得凌亂,更可能因此出現牙周問題、齲齒問題。

衛福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人們口腔中的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細菌,經新陳代謝會產生酸,如果沒有好的清潔習慣,就可能使牙齒發生脫鈣與齲蝕。

黃茂栓表示,當乳牙蛀掉了,口腔中的牙菌斑或細菌可能持續影響恆牙的健康,就有研究顯示,乳牙蛀牙的孩子當中,10個有9個未來長恆牙還是會蛀牙。

黃茂栓說,乳牙是人們的第一套牙齒,它撐出來的空間就是未來恆牙的生長空間。倘若乳牙蛀得亂七八糟,未來恆牙也可能因此排列不整齊,影響孩子牙口美觀與自信心。

預防勝於治療,寶寶0到6個月大時,家長就可在寶寶喝完奶後用棉棒或紗布幫他們清潔牙齒、牙齦、舌頭與口腔黏膜;由於這時還沒有長牙,因此還不需要使用強化琺瑯質結構的含氟牙膏。

黃茂栓表示,當寶寶長到6個月以上、長出第一顆牙起,就可開始使用濃度1000ppm以上的含氟牙膏,以濕紗布沾取薄薄一層加以清潔,另,根據研究,3到4成的孩子會把牙膏吞下去,因此牙膏不宜用太多。

同時,這時就可開始看牙醫,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與塗氟。孩子再更大一點點,蛀牙很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齒間的鄰接面,因此家長可協助或教導孩子,潔牙工作除了刷牙之外,還要以牙間刷或牙線棒將齒縫間清理乾淨。

編輯推薦

 

科學證實你應該這樣做 專家教你保健康7大飲食建議

控制血糖,全麥麵包沒有比較好?專家:害處比較少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幼兒感冒或是鼻過敏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到底什麼是中耳炎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林婉妮醫師表示,中耳炎就是中耳腔感染發炎的狀況。常見因孩童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鼻過敏後病菌或是鼻涕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產生中耳發炎的情況。林醫師提醒,若發現孩童感冒久久未癒,且孩子常會不自主拉扯耳朵或是表達耳朵內疼痛時,就應留心中耳炎的可能性,建議及早就診以免影響聽力。

 

 

中耳位於耳膜後方的小空腔,中間有耳咽管與鼻腔相連,當耳咽管阻塞而未能排出中耳分泌物,或是因感冒時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導致中耳腔受到細菌、病毒感染時,就稱為中耳炎。

 

中耳炎常見於6歲以下幼童,林婉妮醫師解釋,主要是因為幼童的耳咽管構造較平,故較容易發生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的狀況;此外,許多幼童擤鼻涕時太過用力,也都可能增加鼻涕或是病菌逆流至中耳的機會。

 

一旦發生中耳炎感染時,患者常見會有發燒、耳朵疼痛、耳朵有壓力和閉塞的感覺;若引發長期中耳積水時,更會使耳膜無法正常振動而影響聽力,若未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恐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害。

 

林婉妮醫師補充,年幼的孩童表達能力有限,若發現孩子經常用手拉扯或摩擦耳朵,可能就代表耳朵不適,如果在上呼道感染或是過敏發作後有發生聽覺不敏感的現象(例如講話變大聲或是電視開很大聲)家長宜提高警覺、及早就診為佳。

 

中耳炎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耳鼻喉科、家醫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 林婉妮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病菌來襲 靠這招防疫超簡單

 
9.2k 人追蹤
追蹤
 
 
超級病菌來襲 靠這招防疫超簡單

超級病菌的起源僅是普通細菌或黴菌,只因濫用抗生素,病菌不斷變異而造成;
傳染力強,又兼有多重抗藥性,但民眾毋須緊張,不濫服藥、勤洗手,就能避免感染。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為近年興起的念珠致病菌株,其具有多重抗藥之特性。美國自二○一三年以來,通報近六百個病例,半數患者在感染後九十天內死亡,迫使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將耳念珠菌列入緊急威脅名單!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聚感染,因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群聚感染

出現徵狀的病患,其病菌經實驗室檢驗為陽性者,有人、時、地關聯性,即為疑似群聚感染,且有擴散之可能性。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於○九年在日本首次被發現,台灣曾在一八年出現一例五十五歲男性個案,該患者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二種抗黴菌藥物治療,但屬於輕症,後續僅在門診追蹤治療。

 

症狀不一 好發於住院族群

 

耳念珠菌僅是一例,不論是超級細菌、超級黴菌,前身都是極普通的細菌、黴菌。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表示,所謂「超級」的定義,在感染管制裡強調的是傳染力強,治療選項少,甚至具有多重抗藥性。其中又以多重抗藥性的問題,最令醫療人員頭疼。

 

超級病菌是否會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來勢洶洶?鄔豪欣指出,菌種的傳染途徑不同,不至於突然大規模爆發。他進一步說明,SARS主要為飛沫傳染,超級病菌則為接觸傳染,宿主本身抵抗力較差以外,經常進出醫院,或是正在住院中,才是比較容易好發的族群。

 

但是,若醫院的感染管制沒有落實,如環境清潔、手部衛生,就有可能造成群聚感染的現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輸卵管不通導致不孕,中醫「調經方」助孕安胎

2019-01-18|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34歲黃小姐,婚後第1胎於第6週產檢發現胎兒無心跳於是引產,之後備孕半年卻遲遲未有好消息,到西醫婦產科後檢查發現一側輸卵管不通,另一側沾黏,嘗試一次試管嬰兒但未成功,於是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黃小姐平時有下腹部痠脹疼痛,經期來或疲勞時加重等症狀,予以「黃耆桂枝五物湯」做治療,並於月經高溫期搭配「調經方」每天一包,輔以針灸促進子宮氣血循環,治療後第1個月的下腹痛就有改善,持續治療半年測量基礎體溫雙相且穩定,預計要再做一次試管時,於第7個月居然自然受孕,現已快樂待產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因輸卵管阻塞導致不孕,佔不孕症的30%以上,且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常見原因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手術後沾黏,或是慢性盆腔炎、輸卵管炎等,臨床可能有「陰道分泌物增加、不正常陰道出血、小便不適感、經痛、下腹脹痛、下腹墜痛、性交後疼痛、肛門有時墜脹感」等症狀,也可能臨床上沒有明顯症狀,直到因無法懷孕做檢查才發現。西醫治療以手術為主,阻塞嚴重建議做試管嬰兒,但試管嬰兒價格昂貴,且不容易一次就成功,中醫在此時能提供適當的協助。 中醫調理 給不適合手術的女性新選擇 中醫認為此病為「癥瘕」、「積聚」的範疇,主要原因是瘀血阻滯於胞宮,又因正氣衰弱,起居不當,所以日久變成輸卵管阻塞。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主,並輔以益氣養血而增加療效。北市聯醫即飲包「調經方」裡有「沒藥」、「川芎」能活血化瘀,加速瘀血消散及炎性物質的吸收,「黃耆」和「黨參」補益氣血,「巴戟天」和「肉蓯蓉」在現代藥理研究,能增加卵巢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性和卵巢受體含量,進而提高卵子的品質,所以對於體質虛弱、年齡較長的高齡產婦,或無法承受手術的副作用的女性,不失是另一個好選擇。 針灸治療 至於針灸,穴位在腹部使用「關元」、「氣海」,《黃帝內經》中有提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位於人身體正中的正中央,循行走過女生的生殖系統,故針灸此兩穴改進血液循環,促使敗壞組織細胞及炎症逐漸消散,使細胞重新生長,進而改善輸卵管阻塞。手腳的穴位使用合谷及太衝行氣補氣,足三里和三陰交能夠補益氣血,能夠起到疏通輸卵管,消除炎症,活躍血液流通等的作用。 謝旭東建議,輸卵管不通須根據病因及早做治療,尤其要小心慢性婦科發炎的問題;在經期前後忌食生冷食物及冰涼飲料,以免寒氣凝滯導致阻塞加重;穴位按摩合谷、太衝、三陰交、足三里,早晚左右雙側按摩五分鐘以促進子宮卵巢循環代謝;心態上要保持放鬆,切勿因時間壓力而想盡早受孕,壓力越大反而降低受孕成功機率,將問題交給醫師處理,其他順其自然,讓耐心替換焦慮才是成功懷孕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便秘問題有苦難言 中醫:便秘有3種 3款茶飲保你順暢 中醫建議:冬日保暖顧到這6個部位 寒邪不上身 人工試管嬰兒老失敗  中藥針灸有效提升懷孕機率! 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北市聯醫整合中西醫「助妳好孕」!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36766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不孕症,到底該先看中醫還是西醫?

 
131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36歲林小姐結婚已3年,平時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卻無法成功自然受孕。原本夫妻倆已經要去西醫生殖醫學做人工生殖,但後來發現中醫調理能夠改善體質,如今林小姐已經順利產下一個健康的男寶寶。

 

治療不孕症,應該先看中醫還是先看西醫?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不孕夫妻。根據統計,台灣每7對夫婦,就有1對有不孕症的困擾,比例約10~1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不孕症的原因可以分成器質性和功能性的問題。意識到自己有不孕症困擾的夫婦,可以先求助西醫,進行包括AMH卵巢功能評估的檢測,排除像是子宮構造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器質性問題。

功能性不孕症可以用中醫調養

「但如果沒有器質性的問題,只是功能不足,則可藉由中醫調養,」周宗翰表示,中醫擅長調整體質、改變身體的環境,進而提升器官機能。中醫治療需從「整體」出發,身體各部位互有關聯、彼此影響,有時候只是把失眠、鼻過敏、腹瀉、白帶等症狀改善,患者身體狀況好轉,自然而然就懷孕了。

如果打算一年後要懷孕,至少要在3~6個月前就開始看中醫調身體,才能把體質調整到適合懷孕的狀態。周宗翰表示,中藥不含荷爾蒙,但許多「補腎陽」的藥物卻可以模擬出黃體素在人體發揮的功能;中醫沒有排卵針,但能藉由調整體質來幫助排卵、提升卵子品質,例如有早發性卵巢衰竭的病人,就可以經由中醫調養後懷孕。

周宗翰建議,在西醫做了2~3次人工授精或試管後,如果沒有成功懷孕,建議可到先中醫調理;也可以嘗試先看中醫,調理3~6個月(1~2次療程)後如果沒有自然懷孕,再轉往西醫人工受精治療,成功懷孕的機會也更高。

沒有100%有效的療法 心情放鬆更容易成功

周宗翰解釋,懷孕是機運問題,不管是中醫調養或是西醫人工生殖,都只是提高生育的機會,沒有100%成功的,風濕免疫的患者使用的西藥如果過於複雜,同樣對於懷孕也會是一種阻力,這時中醫的頭皮針、耳針,藉由刺激大腦皮質調節免疫以提高受孕機會,就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式。

「臨床上發現,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也是影響過敏與不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周宗翰分析,心理壓力較重的婦女,她們的內分泌會受到影響,免疫機能也容易因為波動的情緒而失調,影響受孕的機會,一對不孕夫婦檢查的各項指標都正常,而不孕原因又無法解釋的時候,這時看診時常常表現為情緒緊張、焦慮和抑鬱,反而對於不孕情況雪上加霜。

心情的調適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放鬆心情、良好的睡眠,加上對醫師、對另一半足夠的信任,減少情緒對於受孕的影響,再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有過敏的症狀,找個適合的中醫師先調整過敏,提升自己懷孕的成功率,相信距離送子鳥上門的日子就不遠了。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輸卵管不通導致不孕,中醫「調經方」助孕安胎
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北市聯醫整合中西醫「助妳好孕」!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127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大部分媽媽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大多會選擇自然產,但是如果胎位不正或是其他因素選擇了剖腹產,之後再生產時,為了避免子宮破裂,大多就只能繼續沿用剖腹產的方式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統計,台灣剖腹產率一直以來高於30%,近年更高達35%。胎位不正、胎兒窘迫(胎兒宮內缺氧)、產程遲滯、前置胎盤、催生失敗、胎兒體重過重、曾接受子宮手術等等諸多因素,皆是常見選擇剖腹產的原因。

近年來產婦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意願提高

然而對許多懷抱自然產希望,卻必須接受剖腹產的媽媽而言,多少帶有遺憾。因此,近年來「剖腹產後自然產」議題的討論度日益攀升,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怡伶表示,經常有媽媽前來門診諮詢,她們認為惟有經歷陣痛產程,才真正成為人母,「但只要過去曾有剖腹經驗或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者,選擇自然產皆具相當危險性。」

陳怡伶解釋,現今剖腹方式,醫師會採肚皮下方橫向切開為主,相較過去的縱向切開,雖已些許降低下一胎懷孕子宮收縮時子宮破裂的危險,但子宮破裂一旦發生,卻可能造成胎兒缺氧、胎死腹中、母體大出血休克等極端危險狀況。

子宮破裂甚至會一屍兩命

陳怡伶表示,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的就是子宮破裂,「無論剖腹產或子宮手術,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恢復期,由於每個人子宮肌肉層、子宮壁的癒合速度不一,就算傷口完全癒合,子宮肌肉承受收縮的強度也不像未開刀前強韌,因此當次胎自然產進入產程,子宮強力收縮,產生強大壓力時,可能會因無法承受壓力導致子宮破裂、母體出血休克、胎兒缺氧甚至一屍兩命。」

雖然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到1%,但造成的腹痛與宮縮疼痛、一般腸胃痛難以區別,有時甚至到發現胎兒心跳異常、緊急剖腹產時,才發現是子宮破裂,因此婦產科醫師原則上建議剖腹產婦,至少要相隔一年再懷孕。

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 先考慮有沒有這些問題

陳怡伶指出,如果還是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建議先依據前一胎剖腹產的原因,如:是否因為骨盆大小形狀不適宜自然產、產程遲滯、胎兒是否過大、其他剖腹產的醫療適應症及是否有過自然產等條件,來判斷孕婦是否適合「剖腹產後自然產」;如果確定執行,待產地點必須要有足夠的設備及人力以應付待產中可能臨時發生的緊急剖腹產、可應付大量輸血需求的血庫,以及能做新生兒急救的兒科人力,並嚴密監測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況。

在美國,剖腹產後自然產的實際執行率將近30%,台灣則約4%,陳怡伶呼籲,沒有一種生產方式不具危險,但最重要的是母子均安,儘管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即有回天乏術之慮,因此應以生產安全性為最大考量,產婦應與醫師詳加討論,決定生產方式。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127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大部分媽媽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大多會選擇自然產,但是如果胎位不正或是其他因素選擇了剖腹產,之後再生產時,為了避免子宮破裂,大多就只能繼續沿用剖腹產的方式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生通報統計,台灣剖腹產率一直以來高於30%,近年更高達35%。胎位不正、胎兒窘迫(胎兒宮內缺氧)、產程遲滯、前置胎盤、催生失敗、胎兒體重過重、曾接受子宮手術等等諸多因素,皆是常見選擇剖腹產的原因。

近年來產婦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的意願提高

然而對許多懷抱自然產希望,卻必須接受剖腹產的媽媽而言,多少帶有遺憾。因此,近年來「剖腹產後自然產」議題的討論度日益攀升,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怡伶表示,經常有媽媽前來門診諮詢,她們認為惟有經歷陣痛產程,才真正成為人母,「但只要過去曾有剖腹經驗或曾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者,選擇自然產皆具相當危險性。」

陳怡伶解釋,現今剖腹方式,醫師會採肚皮下方橫向切開為主,相較過去的縱向切開,雖已些許降低下一胎懷孕子宮收縮時子宮破裂的危險,但子宮破裂一旦發生,卻可能造成胎兒缺氧、胎死腹中、母體大出血休克等極端危險狀況。

子宮破裂甚至會一屍兩命

陳怡伶表示,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的就是子宮破裂,「無論剖腹產或子宮手術,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恢復期,由於每個人子宮肌肉層、子宮壁的癒合速度不一,就算傷口完全癒合,子宮肌肉承受收縮的強度也不像未開刀前強韌,因此當次胎自然產進入產程,子宮強力收縮,產生強大壓力時,可能會因無法承受壓力導致子宮破裂、母體出血休克、胎兒缺氧甚至一屍兩命。」

雖然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到1%,但造成的腹痛與宮縮疼痛、一般腸胃痛難以區別,有時甚至到發現胎兒心跳異常、緊急剖腹產時,才發現是子宮破裂,因此婦產科醫師原則上建議剖腹產婦,至少要相隔一年再懷孕。

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 先考慮有沒有這些問題

陳怡伶指出,如果還是想要剖腹產後自然產,建議先依據前一胎剖腹產的原因,如:是否因為骨盆大小形狀不適宜自然產、產程遲滯、胎兒是否過大、其他剖腹產的醫療適應症及是否有過自然產等條件,來判斷孕婦是否適合「剖腹產後自然產」;如果確定執行,待產地點必須要有足夠的設備及人力以應付待產中可能臨時發生的緊急剖腹產、可應付大量輸血需求的血庫,以及能做新生兒急救的兒科人力,並嚴密監測母體與胎兒的生理情況。

在美國,剖腹產後自然產的實際執行率將近30%,台灣則約4%,陳怡伶呼籲,沒有一種生產方式不具危險,但最重要的是母子均安,儘管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即有回天乏術之慮,因此應以生產安全性為最大考量,產婦應與醫師詳加討論,決定生產方式。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2018-11-06|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懷孕」是每個家庭的大事,尤其目前社會普遍少子化,更是格外看重每一胎的照顧保護。除了各種懷孕篩檢,最終,孕婦都會面臨一項選擇-妳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 亞東紀念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盧信芬指出,醫策會曾提出,希望大醫院的剖腹產比例控制在35%左右,以亞東醫院為例,大約有1/3的孕婦會選擇剖腹產。 自然產 VS 剖腹產 註:「吃全餐」指的是自然產陣痛後臨時改成剖腹產,既要忍受陣痛,又要挨刀。 盧信芬分析了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優缺點,她表示,整體來說,婦產科醫師以及國際醫療單位都比較推薦產婦使用自然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產的產後復原要快得多,而且開刀除了麻醉風險,還要擔心出血問題、傷口沾黏問題。 「自然產產後恢復快,而且妳以後還要生幾胎,基本上也不會有問題,但如果第一胎是剖腹產,之後都要使用剖腹產,肚子開合太多次,器官沾黏問題會比較多。」 而且,剖腹產麻醉也是風險,如果因為胎心減速、大出血,或是生不下來選擇緊急剖腹產,孕婦要面臨的危險就更高了。「麻醉藥可能會影響到胎兒,有些剖腹產的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也比較不哭。」最近也有研究報導指出,剖腹產的嬰兒,大腦發育可能較自然產嬰兒差。(相關文章可見《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自然產比較好,為什麼還有人選擇剖腹產? 「除了一些胎位不正、胎兒過大的案例,我們通常都會建議孕婦選擇自然產。但是現在很多孕婦怕痛,傾向選擇剖腹產,」盧信芬表示。而且,有些孕婦也會擔心自然產到一半生不下來,被緊急改為剖腹產,這樣要痛兩遍,既要忍受陣痛、還要忍受挨刀的風險,還不如一開始直接選擇挨刀。 另外,現在孕婦的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再加上大家都長時間坐在辦公室,長期缺乏運動,「35歲以上、缺乏運動的高齡產婦,你想要求她自然產,她也沒有這個力氣。」 盧信芬表示,究竟要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選擇權其實都在孕婦,因此,孕婦可以評估自己的體力、未來家庭規劃來做選擇。盧信芬也提醒,如果選擇自然產,可以做一些骨盆運動,為生產做準備。 延伸閱讀: 能自然產就別剖腹!最新研究指出 自然產的孩子大腦發育較好 寶寶生得多 媽媽癡呆風險增高70%! 孕婦生產不是只有上產檯 還有這種選擇! 有一天將面對生產卻沒有醫生接生 4位婦產科醫師守護全縣孕產婦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6917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準媽媽吃珍珠粉,寶寶皮膚真的會白皙嗎?

2019-05-1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母嬰照應 常聽老一輩人說:懷孕時吃珍珠粉,生出來的小孩皮膚較細白。珍珠粉的養顏美容功效一直被推崇,有說法認為吃珍珠粉不只媽媽變得漂亮,寶寶出生後也會皮膚白皙。 珍珠粉是用貝類所產的珍珠,磨製而成的粉狀物,呈白色或是乳白色,帶有珍珠的天然腥味。早在三國時的醫書《名醫別錄》就已經有使用珍珠入藥的紀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指出,「珍珠味鹹甘寒無毒,鎮心點目;珍珠塗面,令人潤澤好顏色。塗手足,去皮膚逆臚;墜痰,除面斑,止瀉;止遺精白濁,解痘療毒。……令光澤潔白」等。 分析珍珠粉的成分,其中以碳酸鈣的含量最高,其他還有珍珠蛋白、胺基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成分,確實可以刺激表皮細胞生長,加速皮膚新陳代謝,改善孕婦皮膚色素沉澱,但美白效果僅限孕婦本身。 小孩的膚色不是「吃」出來的 決定小孩膚色的關鍵是遺傳基因,與孕婦吃珍珠粉無關。皮膚的偏黑偏白,取決於黑色素在皮膚中的含量,在爸媽基因配對的當下,其實就已經決定了寶寶將來皮膚中黑色素的含量,含量比較多,膚色就會偏黑,含量較少就會偏白。正常情況下,孩子膚色的深淺,是先天基因遺傳所決定的。 依據食物屬性,珍珠粉偏寒性,因此不建議懷孕前3個月的孕婦食用,避免早產、流產等風險。懷孕婦女如果要服用,應該要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服用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中藥,避免在網路訂購或買來路不明的珍珠粉,產品需要有SGS等相關檢驗文件,以確保準媽媽及胎兒健康。 延伸閱讀: 胎位不正免剖腹  艾灸讓寶寶神奇歸位 半數早產可預防 自我檢測這10個症狀請立即就醫!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8839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胎位不正免剖腹  艾灸讓寶寶神奇歸位

2019-05-10|醫生說, 頭條, 最新文章, 熱門推薦, 健康新知, 生殖系統疾病專題, 中醫養生, 母嬰照應 胎位不正一定要剖腹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以艾灸矯正胎位,可讓產婦免挨一刀,成功率8成。33歲的林小姐說,她懷孕7個多月後,連續3次產檢發現胎位都不正,婦產部主任詹德富得知她有嚴重的蟹足腫問題,便轉介到中醫部接受艾灸治療,剛開始她誤以為是針灸,很怕動了胎氣,內心掙扎很久,直到踏進中醫部,才知是在兩側小腳趾以艾草煙燻約15分鐘。 林小姐說,艾灸煙淡、無味,「第一次燻就明顯感覺寶寶在動,」讓她覺得不可思議。前後共做了4-5次,再回婦產部檢查發現,寶寶胎位竟然神奇地矯正過來了,讓她懷足10個月自然產下3175公克的女嬰,免除剖腹產可能引起蟹足腫的恐懼。 高醫中醫部婦兒科主任邢郁欣表示,中醫艾灸轉胎是中醫傳統療法,1998年《JAMA》期刊曾發表成功率約75%。艾灸轉胎是將艾灸置於雙腳小趾的「至陰穴」,一周做3-5次,每次煙燻約15分鐘,持續做2周至1個月,健保給付。高醫自今年3月至今,共完成12例,其中10例成功轉胎,成功率超過8成。 邢郁欣說,艾灸轉胎機轉推測是中醫經絡引導作用,安全、無傷口、無侵入性、無疼痛,大多數孕婦都可接受,對肚中的胎兒也沒有影響,是中西醫可以合作的好方法。而艾灸轉胎最佳時機是在懷孕28-32周,這時子宮空間比較充足,胎兒轉向機率高。 延伸閱讀: 剖腹產後自然產最怕子宮破裂 醫生建議先考慮這些因素 自然產還是剖腹產?準媽媽應該要怎麼做選擇呢?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4879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咪寶貝補好補滿!懷孕營養指南一次掌握

 
5.1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檢視相片
 
為了讓媽媽與寶貝都能夠健康,「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養分的吸收對於胎兒的發育及媽媽的健康都有直接影響。   圖:取自新北市林口區衛生局網站

[新頭殼newtalk] 下禮拜就是母親節了,孕媽咪一定也滿心期待迎接肚裡的寶貝到來,為了讓媽媽與寶貝都能夠健康,「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養分的吸收對於胎兒的發育及媽媽的健康都有直接影響,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營養講師的簡子勻也分享孕媽咪懷孕時可以補充的營養素及食物,讓媽咪、寶貝補好補滿!

懷孕大致上分為三個時期,包括前、中、後期,前期約是懷孕0至3個月,中期是懷孕4至6個月,後期是懷孕7個月至生產前,簡子勻表示,懷孕前期不用增加熱量,維持原本的食量即可,不過,4個月之後,就要比原本在多攝取300大卡,簡子勻建議可以從蛋白質攝取,如果是吃水果、澱粉類,碳水化合物的話會容易讓寶寶太大,導致自然產「卡卡」,不僅如此,媽咪也可能被診斷出有妊娠型糖尿病。

備孕期補充這2種營養素!助孕又保護寶寶

補充葉酸預防寶寶先天性神經管缺陷:
葉酸是寶寶腦部和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營養素,有助預防胎兒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備孕期的女性每天可攝取400微克(0.4毫克)的足量葉酸,除了透過營養食品攝取外,也可以補充綠色蔬菜、黃豆製品、瘦肉、肝臟及酵母等,像是花椰菜、菠菜、豬肝都可以補充葉酸。不過,葉酸屬於水溶性維生素,容易隨烹煮而流失,加上動物肝臟也可能會有毒素的問題,所以營養師及醫師都會建議媽媽們直接補充營養錠。

維生素E提高受孕機率:
維生素E學名叫做生育醇,在生殖腺素裡比例特別高,因此在生育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在備孕期補充,促進雌性激素的分泌,提高受孕機率,
想補充維生素E可以補充核桃、葵花子堅果類,未精緻的穀類食品、綠葉蔬菜,不過簡子勻提醒,一天最好補充一湯匙的堅果即可。

一人吃兩人補!懷孕期可以這樣吃

一、孕期容易抽筋就補鈣:
鈣質可以幫助胎兒骨骼發育,也可以改善孕婦抽筋現象,孕媽咪每天應攝取約1000毫克鈣質,可優先從鮮奶中(一杯250c.c.牛奶,含300毫克的鈣含量)補充,除此之外,補充深綠色蔬菜、核果、黑芝麻等也都有益於補鈣。

二、攝取鎂可減少胎兒子宮內發育不全:
懷孕期間鎂攝取增加,可減少子癲前症與胎兒子宮內發育不全的發生率,孕媽咪每天可以補充355毫克,哺乳婦則建議320毫克,富含於葉綠素的蔬菜中,如菠菜、莧菜及甘藍菜等,其他如胚芽、全穀類之麩皮、堅果種子類,簡子勻也建議,要烹調蔬菜可以用炒的,若用燙的話離子可能會流失。

三、孕媽咪貧血可補鐵:
孕媽咪在懷孕期間很容易貧血,若長期貧血會造成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展遲滯及容易引發早產,不過,簡子勻表示,要先確認貧血原因在進行營養補充才能有效改善,而懷胎25週後再開始補鐵即可,為了因應接下來的生產、胎兒成長所需,所以需事先「儲備」更多的鐵。

缺鐵可以以動物性來源的鐵質較易被人體吸收,像是豬肝、豬血、牡蠣、貝類等,而素食者則可以補充一些紅色蔬菜,像是紅莧菜、紅鳳菜、帶皮葡萄或黑棗,攝取這類含鐵食物時,也可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促進人體吸收和利用的作用。 

四、腸胃不好可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主要是預防媽媽腹瀉或便秘及增加腸道好菌,降低媽媽或寶寶被壞菌感染的機率,天然的話可以攝取發酵過的乳製品,像是優格、優酪乳,不過要記得選擇無糖,別攝取太多糖分。

五、補充魚油可降低寶寶過敏:
魚油含有EPA和DHA等2大類型,懷孕時補充,可幫助胎兒大腦、視網膜和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提醒,EPA和DHA每日攝取總量應在2公克以下,簡子勻表示,不建議從深海魚補充魚油,因為可能含有很多重金屬汞殘留,可以直接補充萃取過不含重金屬的魚油膠囊。

更多新頭殼報導
孕媽咪飲食超重要!專家親授六招讓你養胎不養肉
辣媽駕到!四大飲食原則讓媽媽保持美麗又健康

檢視相片
 
媽咪寶貝補好補滿!懷孕營養指南一次掌握   圖:新頭殼/製表
檢視相片
 
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營養講師簡子勻   圖:簡子勻/提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