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研究:女性出生體重低,可能有孕期併發症的風險

 
4.1k 人追蹤
追蹤
 
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

【華人健康網文/ELSEVIER全球醫藥新知】根據一項新的肥胖研究,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性,罹患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增加。研究結果表明,出生時較嬌小的女性,可能受到不利的子宮內環境影響,孕期的生理需求可能為導致妊娠併發症的“第二次打擊”。

 
研究:女性出生體重低,可能有孕期併發症的風險

此研究分析5,336名女性,其中出生體重紀錄為低於2500g的女性,於懷孕期間發生子癲前症的風險,比出生體重紀錄為3000-3499g的女性高1.7倍。出生體重紀錄為3500至3999g或出生體重為4000g或更高的女性與對照組相比,子癲前症風險降低40%。此外,與出生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紀錄中低出生體重的女性患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對於出生體重低,但隨後變得超重或肥胖的女性,風險特別高。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in Australia) 主要作者Prabha Andraweera博士說:「更進一步的研究評估包括飲食與運動在內的可改變因素,對低出生體重與孕期併發症關聯的影響,可能產生對可變的生活習慣因素是否可減少出生體重低的女性孕期併發症的風險之重要結果」。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嗽兩週當心百日咳!醫籲:家長、嬰兒都要打疫苗

 
4.8k 人追蹤
追蹤
 
新頭殼newtalk |閻芝霖 綜合報導
 
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   圖:張嘉哲/攝

[新頭殼newtalk] 家長別輕忽!當孩童咳嗽連續兩週不停,可能是百日咳,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廖嘉宏主任提醒,家長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也提醒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保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百日咳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的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進而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其他同住成員,引發群聚感染。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嬰幼兒若感染百日咳的症狀較嚴重,可能會引起抽搐、肺炎、腦病變等重症。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但症狀較輕微。

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3起家庭群聚事件。廖嘉宏表示,百日咳最佳的預防方式是接種疫苗,台灣百日咳疫苗施打政策為嬰幼兒出生後2、4、6、18個月以及5歲時各接種一劑相關疫苗,並提醒家長應按時完成疫苗接種,也提醒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保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因此廖嘉宏也建議懷孕28至36週的婦女及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疫苗,降低嬰幼兒感染的機會。也提醒應民眾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應主動配戴口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也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降低感染的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家庭注意 別輕忽這些疫苗重要性

 
1.9k 人追蹤
追蹤
 
 
幼兒家庭注意 別輕忽這些疫苗重要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許多人都知道,疫苗接種是預防生病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大多數民眾都認為,打疫苗是學齡前兒童與65歲以上老年人的專利,但其實青壯年民眾也面臨許多傳染病的威脅。安南醫院社區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指出,百日咳、麻疹等疾病都可以靠打疫苗來預防。

孩童咳嗽逾2周 當心是百日咳

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指出,今年截至目前為止已有10例百日咳確診病例與3起家庭群聚事件。蔡忠紘主任說明,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引起呼吸道細菌性疾病,經由飛沫傳染、傳染力強,初期症狀與感冒相似,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幼童或同住成員,引發群聚感染。一旦6個月以下嬰幼兒感染百日咳,症狀較嚴重,可能引起抽搐、肺炎、腦病變等重症。當孩童咳嗽連續2週未改善,就可能是百日咳,家長不可輕忽。

蔡忠紘主任說明,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而政府的公費疫苗要到2個月大才會施打,因此建議家中有新生兒的新手爸媽,與祖父母、保母等嬰兒照顧者,都應該自費施打疫苗。而懷孕27至36週的孕婦,也建議接受自費百日咳疫苗接種,除了保護母體,也可藉由通過胎盤的抗體讓胎兒得到主動免疫能力,減少遭感染機會。

亞洲與美國麻疹疫情拉警報 出國前留意

麻疹在台灣原本不屬多見,每年零星個案近半數都是境外感染。但今年度亞洲地區痲疹疫情大爆發!根據疾管署資料,菲律賓去年與今年有近7千例個案,越南去年12月疫情上升,目前也有近千例,泰國、馬來西亞的疫情都是2013年以來同期最高。而國人最愛去的日本與南韓,更是每年都有疫情爆發。

除了亞洲外,根據外電報導,美國紐約市麻疹疫情已進入緊急狀態,正面臨 1991 年以來最嚴重麻疹疫情,甚至官方已祭出禁令,禁止未施打疫苗的孩童出入公共場所。

蔡忠紘醫師解釋,麻疹是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平時應勤洗手,落實咳嗽禮節,進出醫院時記得配戴口罩。一旦出現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紅疹等疑似症狀,請戴口罩盡速就醫。建議未滿1歲或沒有接種麻疹疫苗的幼兒,盡量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而民國70年以後出生的民眾,若計畫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可以在出國前2到4週諮詢醫師,並考慮自費接種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混合疫苗。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4.1k 人追蹤
追蹤
 
文/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李盈瑤物理治療師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李盈瑤物理治療師】臨床上常聽到家長詢問

小朋友不喜歡動耶,常常走一小段路就喊累、喊腳酸!小朋友常常走一走就跌倒了!治療師,我的小孩是不是扁平足啊?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什麼是扁平足呢?我的小孩需要穿鞋墊嗎?

扁平足(鴨母蹄),人類的足弓包含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而兒童的扁平足多是內側縱弓較為塌陷。臨床上將足部分為正中(Neutral)、扁平足(Pronation)及高弓足(Supination)。整體完整的評估則須針對足部、小腿、膝蓋、大腿骨、骨盆甚至是脊椎做整體的評估及歸納。

兒童足弓發展為 3-8 歲,所以兒童在3歲前的足弓通常是不明顯的(因有較厚脂肪組織以及足底韌帶肌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3歲或3歲半前當家長詢問扁平足相關問題,都建議家長可再觀察追蹤。

步態發展的階段

兒童步態的發展,小朋友剛開始學會走路時,可發現雙下肢間距略寬,步距較短,步頻較快,約至一歲半至兩歲會發展出腳跟著地(heel contact),四歲會發展雙臂擺動(arm swing),步態大約至 7 至8 歲才會發展較為成熟。

下肢發展的階段

兒童下肢發展常伴隨著鐘擺現象,是指嬰兒出生時下肢傾向有O型腿(因在胎中姿勢關係),之後因為學習站立及走路開始承重後,下肢會慢慢變成X型腿(2至4歲時,4歲最為明顯)。之後下肢會開始慢慢變直,約6至8歲接近正常。在此發展期間,家長可依照兒童年齡觀察下肢的發展;若是在過程中發現兒童容易跌倒或是稍微走動便喊累或是痠痛,則建議評估及追蹤。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造成扁平足的原因

●先天:包含先天韌帶過於鬆弛、肌肉張力過低或是遺傳等。

●後天:包含體重過重、日常生活習慣或是缺乏運動等。

下樑不正,上樑歪

當足部扁平較為嚴重時,常會伴隨跟骨位置改變,甚至拇指外翻。有時會往上影響,造成脛骨內轉、股骨內轉、骨盆前傾,功能性長短腳,甚至會往上影響至脊椎,造成脊椎側彎。

臨床檢查包含整個下肢的外觀、關節角度、肌肉軟組織、步態、甚至觀察小朋友鞋子磨損的情況。外觀要由前側及後側檢查,後側要看跟骨中線與小腿的相對位置(看是否有足外翻);前側則要有無拇指外翻,腳趾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

關節角度則要由足部往上檢查至骨盆,看膝蓋有無O型腿或X型腿(扁平足常伴隨 X型腿),髖關節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骨盆有無前傾或後傾,或是有無功能性長短腳等。

步態較為準確的檢查模式則要在跑步機上走路,再拍攝行走的時步態,由此判斷足部於走路時的狀況。而內八步態也是造成小朋友容易跌倒的原因之一,內八步態主要原因包含大腿骨內轉、脛骨內轉及足部向內,若發現兒童疑似有內八步態,亦可帶至評估。臨床上也可藉由鞋子磨損的狀況來輔助判斷,包含觀察鞋底內外側磨損以及鞋口的走向。綜合以上各項檢查結果,再給予適合的鞋墊或是治療介入方式。

檢視相片
 
擔心小孩是扁平足、O型腿?適度運動促進足弓發育

懷疑扁平足,怎麼辦?

當懷疑兒童足部較為扁平時,不是立刻給予鞋墊介入,而是要判斷出扁平足的原因來自於足部、X型腿、或因日常生活習慣(跪坐姿)亦或是肥胖所造成的原因,依造原因給予適當的介入方式。

兒童的狀況需藉由鞋墊來改善時,鞋墊的選擇及穿著就相對重要。兒童的鞋墊主要藉由足弓及後足控制的原則介入,建議由專業治療師評估兒童足部塌陷的情況,量身訂做鞋墊;若發現足部伴隨有跟骨外翻的情況則須適時的加入墊片。同時給予家長在選購鞋子上的建議,才能真正解決兒童的問題。

如何選鞋?

鞋子的選購也非常重要,鞋墊須放置在包覆性及支撐性足夠的鞋子內,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應避免過軟的布鞋或是涼鞋。選購鞋子時,鞋子楦頭需有足夠寬度,讓腳趾不會受到擠壓。後跟需有適當的硬度,足以讓支撐腳跟的穩定性。

運動很重要

兒童的足部因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發展,給予鞋墊時,須考量足部發展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穿著鞋墊主要目的是讓下肢在較為正常的位置下活動,而適當的運動介入,才是誘發兒童足弓發育較為有效的方式,須讓足部能多接觸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活動,才有機會讓足弓有較好的發育。

運動的部分,鼓勵兒童足部能多接觸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活動,包含草地、沙質地等不同質地的地板活動;並且適度的拉筋運動、肌力與耐力訓練。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1.9k 人追蹤
追蹤
 
 
總用手機保母安撫幼兒 恐礙心智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兒童節即將到來,各界舉行慶祝形式,都希望兒童們能健康快樂的長大。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黃雪婷醫師提醒,除了教育、醫療、生活所需,臨床接觸的發展遲緩個案中,發現家長將自己的責任及功能弱化。

最常發生父母遇到孩子在哭鬧或不乖乖吃飯時丟給孩子手機或是平板,但是使用這些產品會對兒童的視力及肌肉發展有直接的影響,減少動態活動的時間也提高兒童肥胖的機率,最無形也是最嚴重的影響孩童的語言能力及人際互動與情緒表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有溫度的陪伴,對其情緒穩定、心智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有溫度的陪伴 以繪本、扮家家酒遊戲取代3C產品

黃雪婷醫師表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溫度的陪伴,3C產品不應該被當作安撫的工具,還有許多物品可以使用。例如繪本,透過圖案閱讀可以讓親子一起發掘文字沒有描述到的細節,繪本內的文字也有別於一般的口語對話,可提升孩子語言表達的能力及增加詞彙量。

扮家家酒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想像力、學習與他人合作及分享的能力、加強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觀察到孩子的興趣,陪伴過程中讓孩子學習在互動中做出合宜的情緒表現,更可以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家長的教育與陪伴是影響孩子人格養成的重要關鍵。

早期療育介入 幫助減輕發展遲緩甚至趕上學習進度

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不明,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

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學習進展,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發展遲緩包括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認知與社會性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學齡前期的發展遲緩比例約6至8%,包含4大項目:粗動作、精細動作、溝通與語言發展及認知與社會性,當大部分孩子都可做到但你的孩子卻無法做到,就有可能是發展遲緩的兒童。

發展遲緩需要經由各職類的工具檢查來確診,早期診斷找出原因,及早介入安排合適的療育,大部分的孩子都可以順利在學齡期回歸主流教育體系,也能訓練孩子生活自理技巧,減少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適逢兒童節,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更期許大人們能夠建置一個讓孩子快樂成長的環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嬰兒需要睡枕頭嗎?

 
1.5k 人追蹤
追蹤
 
健談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需要睡在枕頭上給予支撐、固定嗎?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2歲以下的嬰幼兒都不建議睡在枕頭上,一方面是因為嬰兒脊椎是直的,不需要枕頭給予支撐,再者枕頭可能增加嬰幼兒窒息風險,因此建議孩童應2歲以後再考慮使用枕頭。

 

 

初生嬰兒的頭骨仍軟,因此不少家長會考慮買個枕頭來幫助維持寶寶圓弧的頭型;但吳書毅醫師提醒,嬰兒的肌力協調尚未健全,若嬰兒床上有多餘的棉被、枕頭、玩偶都可能提高窒息的風險,故不建議2歲以下嬰幼兒使用枕頭。再者,嬰兒的脊椎是直的,不像成人需要以枕頭支撐頭部,故幼兒可無需使用枕頭。

 

到底該如何幫助孩子維持頭型呢?吳書毅醫師表示,若想幫寶寶維持頭型,最好的方式是幫助嬰兒變換睡姿,讓嬰兒的頭部能平衡受力,就能改善扁蹋的狀況。然而,吳醫師也提醒,切莫讓孩子趴睡,以免因呼吸受阻而增加窒息的風險。

 

嬰兒照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乳解凍與加熱方法

 

冰凍的母奶該如何加熱才不會破壞母奶中的營養成分呢?需要煮沸殺菌在放涼嗎?寶寶可以喝溫度偏涼的母奶嗎?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冰凍過的母奶需要加熱後方能給寶寶飲用,但解凍、加熱時應注意避免溫度過高,且解凍後的母奶應於24小時內喝完,若未喝完也不可再重複冷凍存放,以免滋生病菌。

 

 

冰凍的母奶可於使用前一晚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解凍,或亦可直接將凍奶放置在60度以內的溫熱水中解凍、加熱,解凍後的母奶只要達到室溫即可餵食。

 

廖嘉音營養師提醒,切莫以微波爐或是用爐火直接加熱母奶,因為母奶中有很多益菌與營養,過度加熱會破壞母奶中的營養,且過度加熱亦可能導致嬰兒燙傷等嚴重後果。

 

然而,解凍過後的母奶又該如何存放呢?廖嘉音營養師表示,解凍過的母奶應於24小時內飲用完畢,且一旦解凍後就不可再放回冷凍庫;若是解凍後又加熱過的母奶則應在2小時內飲用,若未喝完的母奶則應丟棄或作非飲食用途,不可放到隔餐再餵食寶寶。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成長過程 「鈣」重要

 
3k 人追蹤
追蹤
 

孩童在成長期,營養師建議要避免食用大量高鹽、高磷、高油的加工食品之外、過量的咖啡因如巧克力、碳酸飲料等,也會降低鈣吸收,應該要少吃為妙,同時,孩童每天要多攝取不同種類的新鮮食材,滿足營養需求,才不會在遊戲中,一個不小心產生碰撞,導致骨折等傷害出現。(李明朝報導)

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涂秀蓮表示,骨質的健康,一直是家長關心的議題,骨質維持成長,第一就是均衡的飲食,如鈣、磷是骨質內重要礦物質成份,鎂跟維生素C、D、K等則可幫助鈣質吸收。

涂秀蓮表示,國人飲食習慣,鈣質來源主要有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傳統豆腐、小黃豆干等,另小魚干、吻魚、蝦米、蝦皮含鈣量雖比其他動物性禽畜肉類高,但也要注意這類乾貨在乾燥加工過程會額外加鹽,鈉攝取過量不利鈣質吸收。

營養師提醒家長,要安排子女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遇有好天氣,每天臉或手部裸露接受溫和的日曬約10到15分鐘,就足夠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量。如果小朋友幾乎都以室內活動為主,在飲食上,可適量食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的菇類、雞蛋、秋刀魚、鮭魚或堅果種子類等。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4.1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3歲孩子蛀牙率高達六成,這些蛀牙的原因,你家寶貝中了嗎?別再存僥倖的心,趕快戒掉這些壞習慣,好好幫孩子正確刷牙,建立護牙好習慣,從小就要做起!

檢視相片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寶寶蛀牙原因大多是因為沒刷牙

寶寶的乳牙雖然才剛長出來,但是,你知道嗎?若是沒有好好保護乳牙,可能很容易會蛀牙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沈明萱表示,2011年調查發現,台灣3歲孩子蛀牙的比例高達61%,主要原因多半是爸媽不知如何幫寶寶刷牙,尤其寶寶作息、生活習慣還未完全建立,常喝奶頻繁、多次夜奶,爸媽又不可能半夜幫寶寶刷牙,因而造成蛀牙。

許多爸媽疑惑,遺傳是蛀牙的主因嗎?沈明萱醫師解釋,遺傳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蛀牙是很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疾病,同時還有飲食、刷牙等習慣問題,都是影響孩子牙齒健康的因子。

瓶餵親餵都會蛀牙

不管瓶餵或親餵,只要沒有刷牙,都有可能會蛀牙。尤其當寶寶半夜頻繁喝奶,喝完立刻睡著了,便容易因沒有清潔牙齒而蛀牙,能嘗試改用杯子喝奶,就不會有直接睡著的問題。

檢視相片
 
寶寶喝母乳也會蛀牙?從小護牙好習慣、正確刷牙保護乳牙

1歲後親餵蛀牙率高

沈明萱醫師強調,政府推廣母奶的成效不錯,門診也常碰到親餵寶寶有蛀牙問題。實際上,如果孩子親餵時間延長至1、2歲以上,而且一天好幾次,會比別的孩子容易蛀牙。

不論是親餵或瓶餵,孩子長牙後便要減少夜奶的頻率,因為夜奶後通常不會再幫孩子刷牙。而4至6個月後,寶寶進入副食品階段,主要營養來源已經不是牛奶,會較有飽足感,也較容易睡過夜,如果半夜仍要起來喝奶,不一定是肚子餓,可能是睡眠習慣尚未養成,可同時諮詢小兒科醫師、牙科醫師,共同為孩子提出有效解決方法。

副食品階段後蛀牙問題多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開始接觸許多不一樣的食物,包含母乳、牛奶與多樣化食物來源,合併其他營養來源和糖分讓寶寶更容易蛀牙,尤其米、麥精很黏,吃完會附著在牙齒上,而孩子不可能像大人一樣會自己剔牙或稍微清潔牙齒,等到爸媽幫寶寶清潔牙齒時,食物已經停留在嘴裡很長時間。因此,不管喝奶、吃副食品後,都要用心幫寶寶潔牙。

寶寶最早4個月開始長牙

何時寶寶會長牙呢?沈明萱醫師表示,一般寶寶約6至8個月長牙,有些寶寶甚至4個月大就會開始長。然而乳牙要長齊,約莫要等到2歲半到3歲。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0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喝奶不刷牙...4歲童「蛀到見底」拔18顆牙

 
17.9k 人追蹤
追蹤
 
TVBS新聞
 
出動4名醫師共同拔牙。圖/翻攝自中國網

嬰幼兒進入長牙階段後,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刷牙」這個動作。泰國一名醫生透露,診治一名4歲孩童時,發現他的牙齒幾乎全部爛掉,只好拔除18顆乳牙。事後詢問家長才知道,為了安撫情緒用奶瓶泡奶給他喝,但喝完後卻沒有刷牙,牙齒才因此蛀光。

 

據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泰國一名牙醫日前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一則病例,一對父母帶著孩子來醫院看診,說孩子的牙齒痛,嘴一張開竟是一口大爛牙,甚至是已經「蛀到見底」,只能將18顆乳牙拔掉,拔牙過程更出動了4名醫護人員,牙床空洞處則縫合填補。

 

 
乳牙被蛀光無法填補,只能拔掉。圖/翻攝自中國網

在醫師詢問下,才得知這對父母因為孩子經常哭鬧,常會沖泡奶粉安撫情緒,在喝完後孩子就會安靜入睡,他們也忽略「刷牙」這件重要的事情。長久下來,奶粉裡含的大量乳糖沒有清潔乾淨,便導致嚴重蛀牙。

 

醫師也特別提醒,長時間喝奶瓶又沒有適當清潔,很容易發生奶瓶齒,進而影響後續恆齒的生長,嚴重更會影響嬰幼兒的身體健康。所以牙齒的清潔步驟千萬不可忽略,才能降低蛀牙發生的機率。

 

實習編輯/陳沛錡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1.8k 人追蹤
追蹤
 
 
 
孕婦看牙免煩惱 及早治療護寶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2歲的張姓孕婦懷孕18周左右,右下側牙齦紅腫,刷牙時還會流血,但因為懷孕,擔心治療會影響胎兒,自行使用鹽水漱口。但沒想到情況越來越糟,不僅紅腫還開始出現化膿狀況,在丈夫勸說下才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妊娠齒齦瘤」,緊急進行口腔清潔與治療,先減緩疼痛與避免繼續惡化,並開立藥物讓患者返家服用,再安排定期回診檢查,等生產後再進行更完整的治療。

孕婦因賀爾蒙變化、飲食改變 較易發生口腔問題

童綜合醫院口腔醫學部醫師余敏甄表示,懷孕婦女因為賀爾蒙變化、飲食習慣改變、進食次數變多、反覆孕吐或孕前就存在的口腔問題等,導致常出現口腔問題如齟齒、牙髓炎、牙結石、牙周病、智齒發炎或妊娠齒齦瘤等,讓孕婦備受疼痛困擾。當孕婦罹患嚴重牙周病時,也可能因為細菌從口腔內跑進血液循環系統,而引發子宮收縮、導致早產。

余敏甄醫師指出,很多孕婦因為擔憂進行治療時會傷害到胎兒,遲遲不肯就醫,直到疼痛到無法忍耐才找醫師診療,常演變成更嚴重狀況,得不償失。其實孕婦不用害怕就醫,只要選擇專業牙科醫師進行口腔治療,醫師會選用對孕婦與胎兒皆無傷害的藥物,並且盡量避免X光的使用,以緩和症狀的治療、解決急性發炎等方式為主,直到生產後再進行根治治療。

別因為懷孕忌諱就醫 反因拖延導致病況加重

余敏甄醫師呼籲,孕婦不要害怕或過度擔心看牙醫,專業醫師都會針對症狀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有預備要懷孕的女性,可在懷孕前先完成口腔相關問題治療(如齟齒、牙周病等),避免懷孕後因賀爾蒙改變導致問題更嚴重而痛苦;目前健保也有提供孕婦每3個月免費洗牙,降低與避免婦女懷孕期間牙齒的不適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吃這東西!孕婦高燒早產 兒慘罹「敗血症+腦膜炎」

 
17.5k 人追蹤
追蹤
 
陳頡
 
示意圖/TVBS

懷孕時別亂吃!1名懷孕31週的孕婦連日發高燒,之後早產生下1名男嬰,不料孩子一出生就因發燒、呼吸窘迫及精神活動力不佳住院,甚至被確診出敗血症與腦膜炎,所幸經抗生素治療後保住性命。醫生表示,男嬰的血液和腦脊髓液中驗出李斯特菌,懷疑是媽媽在懷孕期間吃了生菜沙拉,進而傳染給胎兒。

 

《自由時報》報導,收治患者的內湖國泰診所小兒科醫師陳秋吟表示,該名男嬰出生後被確診出敗血症與腦膜炎,經檢查發現血液與腦脊髓液都有李斯特菌,研判母親在孕期曾吃過生菜沙拉,才會傳染給胎兒,所幸經過3週抗生素治療,男嬰狀況逐漸穩定,並未留下後遺症,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示意圖/中央社

陳秋吟表示,李斯特菌為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可自土壤、水及腐爛蔬菜中培養,該菌也是少數在4度低溫條件下,仍可生長繁殖的細菌,且對於乾燥、高溫、酸性環境、鹽及酒精具耐受性,需達到72度以上才可消滅,主要透過飲食感染,且可能垂直傳染給胎兒,也有少數直接接觸染病的案例。

 

報導指出,由於李斯特菌在低溫仍可繁殖,因此像生魚片、生菜沙拉、生乳酪等生食,都是常見容易引發感染的食物;此外,衛福部疾管署也曾在山豬皮、櫻桃鴨捲、滷牛筋等包裝即食肉品中檢出李斯特菌,但由於國人較常吃煮熟的食物,發生率相對比偏愛生冷食物的西方國家來得低。

 
示意圖/TVBS

陳秋吟說明,感染李斯特菌的患者,通常在食用受污染食物後的3至70天內。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更可能出現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重症,其中又以腦膜炎最常見,主要發生在孕婦、胎兒、新生兒、年長者,或愛滋病患、糖尿病、癌症、腎臟病等免疫力低下者,有致命風險。

 

醫師提醒,要避免感染李斯特菌,切記要洗淨食材、保持新鮮、生熟食分開,處理食物時也要洗手,盡量不要食用未經殺菌的生乳及其乳製品,特別是孕婦和其他高風險族群,應避免食用低溫保存肉醬、生菜沙拉,及即食肉類加工食品,如熱狗、煙燻海鮮等,以降低感染風險。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有過敏兒 爸媽怎麼接招?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兒科醫師最常碰到就是小朋友咳嗽、流鼻涕、鼻塞、發燒。家長描述為感冒,可是吃藥後又未見改善,每次需要看診3、4次而且持續2至3星期,快要好了又變嚴重,有時咳到吐,晚上都沒辦法好好睡。且症狀反覆出現,冬天或季節交替幾乎天天都在吃藥,醫都說是過敏但治療效果又不明顯。其實過敏性疾病在兒科是最常見的慢性病,而且有時不同時期會有不同過敏症狀表徵,臨床上稱過敏進行式。

過敏進行式 隨年紀表現症狀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小兒科主任吳文秋醫師說明,嬰幼兒時期常見異位性皮膚炎,又稱過敏性皮膚炎或過敏性濕疹,症狀包含發癢、紅腫,皮膚乾燥龜裂、皮膚發炎。嚴重程度則隨年紀變化:未滿足歲的孩童身上紅疹常遍布全身;年紀稍大時影響範圍則主要分佈於身體屈側膕窩及肘窩處;成人則好發於手腳。抓搔病灶會使症狀惡化,並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許多患者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氣喘的症狀。

過敏性鼻炎影響睡眠 未控制好進階成氣喘

 

學齡前階段則會出現過敏性鼻炎,症狀包括流鼻涕或鼻塞、打噴嚏、眼睛的紅癢與流淚、眼睛周圍腫脹造成黑眼圈。接觸冷空氣就會噴嚏打個不停,流鼻涕把整包衛生紙用光光。症狀通常會在接觸過敏原後的幾分鐘後產生,而且會影響睡眠、學習能力及注意力,許多過敏性鼻炎的病童也會為氣喘、過敏性結膜炎或異位性皮膚炎所苦。

幼稚園至小學為過敏性氣喘,病童會出現較長時間的咳嗽,通常會持續2-3星期以上,吳文秋醫師指出,尤其是夜晚或清晨時,咳得最明顯,有時伴隨「咻咻」的喘鳴聲,覺得很喘,或是呼吸困難,且會有胸悶的症狀。遇到過敏兒,醫師通常會仔細詢問家族史或過去病史、過敏史等,詳細評估皮膚徵兆如乾燥龜裂、皮膚發炎,鼻部徵兆如流鼻涕或鼻塞、黑眼圈,眼睛癢,肺部聽診等。可搭配過敏原檢測,肺功能檢查,都可正確的診斷治療。

配合用藥找出

過敏原 適當運動保健康

除配合用藥外,吳文秋醫師也提醒過敏性疾病患者必須先找出過敏原,包括塵蟎、灰塵、菸、花粉、黴菌、蟑螂、動物毛皮、化學藥品等。溫差大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患者負擔很大,天冷時要注意保暖。有些偶發性氣喘的兒童,明顯是在運動後氣喘發作,導致被限制運動,其實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對氣喘兒有好處,運動前最好先做15~30分鐘的暖身運動,並預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若是平日即遵守醫囑用藥、氣喘控制良好的孩童,不需因為特殊活動而另外用藥,也毋需特別避免某些運動。

【延伸閱讀】女性罹癌化療不用斷「生」機 凍卵技術助妳好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兒「啾」不停! 保護呼吸道很EZ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檢視相片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目前過敏兒的比率日增,加上空氣品質不佳,氣管與鼻腔都是呼吸道的一部分,鼻過敏若未受控制又併發氣喘,易使氣喘更難控制。醫師建議按照醫囑使用藥物、清潔環境著手,減少過敏疾病發作。

過敏性鼻炎 基因與環境為2大因素

高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李建賢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兒童最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當鼻黏膜接觸到過敏原後,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細胞誘發鼻黏膜發炎,使鼻腔粘膜受到外界刺激,進而產生一系列呼吸道發炎反應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眼睛癢等。李建賢醫師補充,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除與環境息息相關外,基因遺傳更是一大因素;倘若父、母親其中一人患有過敏性鼻炎,孩子出現過敏性鼻炎的機率約3成,而若父、母親二人均有過敏性鼻炎,孩子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機率則高達7成。

鼻過敏與氣喘關聯大 積極控制減緩惡化

根據研究指出,氣喘患者中有78%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則38%合併有氣喘。李建賢醫師說明,氣喘是因過敏原及外界刺激因子刺激,所引起呼吸道的過度反應,其與過敏性鼻炎皆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發炎,兩者在疾病表現與處置上都有關聯性,而鼻過敏與氣喘同為呼吸道慢性炎症反應,但因其所處之上、下呼吸道部位不同而產生不同症狀;當氣喘病人合併有過敏性鼻炎,但未獲得控制,將使氣喘惡化,提高就醫及用藥的機會,因此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可有效減少氣喘發作的頻率。

吸入性類固醇迷思多 適當使用助減緩不適

 

檢視相片

李建賢醫師強調,目前治療過敏性鼻炎與氣喘病的藥物,包括吸入性類固醇、口服抗組織胺、局部鼻腔皮質類固醇噴劑、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等;局部皮質類固醇是目前抗過敏性發炎的最佳治療方式,而口服抗組織胺及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的使用,則可減輕合併有過敏性鼻炎與氣喘者的症狀;此外,現今局部類固醇藥物是被證實具有足夠安全性的藥物,經醫師評估後,適度使用有助控制過敏,民眾不需太過擔心。

調整過敏體質 補充魚油維持免疫系統平衡

過敏是一種發炎反應,因此與免疫系統密不可分,當免疫系統失調,便容易因環境中的物質而引起過敏反應。李建賢醫師建議,可適度補充益生菌,強化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提高消化道的防禦能力,避免病原體侵入並調節免疫力,以減少過敏反應,而目前補充益生菌在對呼吸道過敏方面,少部分文獻顯示有正向效果但確切助益仍待進一步證實;此外,補充含維生素A、C、D的深色蔬菜、水果和適量的魚油,以及富含Omega-3與Omega-6食物,可調解節過敏的發炎反應,同時有助於減緩氣喘症狀。

 

過敏性鼻炎難根斷 隔絕過敏原可調控

 

預防過敏性鼻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李建賢醫師提醒,保健食品雖能輔助減緩過敏性鼻炎以及氣喘症狀,但效果仍無法取代藥物,最重要的還是應遵循醫囑,並透過改善居家環境,如定期清理家具、棉被,以防止塵螨、灰塵等過敏原;當空汙嚴重時,盡量避免外出,以降低氣喘與過敏發生頻率,同時減緩發作的嚴重度;另外,鼻腔每天都須過濾大量的空氣汙染物,因此每天使用溫生理食鹽水,搭配洗鼻器清洗鼻腔,也能減輕鼻過敏帶來的困擾。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早起的女性也容易懷孕?

 
1.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魏忻忻╱即時報導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女性容易懷孕?一項研究顯示,女性早起者比較容易受孕。這項由英國沃里克(University of Warwick)大學進行的研究,調查百餘位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的就寢及起床時間,並持續追蹤。結果發現,超過四分之三的早起者懷孕,但晚睡者只有三分之一懷孕。

主要研究者Hartshorne認為,早起的人接受不孕生殖治療懷孕機率較高,是因為她們生活型態較健康,作息正常,運動時間也比較多,因此較容易懷孕。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也指出,早起者容易受孕是合理的推論,如果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表示壓力大,勢必影響受孕。

賴宗炫進一步說明,生活型態影響體內激素分泌,晚睡者的褪黑激素分泌量下降,泌乳激素分泌量上升,內分泌紊亂,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排卵。建議想要懷孕的婦女應該規律作息,盡量早睡早起,並且要多運動,促進骨盆腔血液循環,有助於受孕。        

這項發現早起者容易懷孕的研究,為期三年,追蹤102位第一次嘗試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女性,所謂早起是睡眠期間的平均中點落在早上2點半到3點半之間,最早起床者的入睡時間是晚上10點半之前,而睡醒時間為早上6點半。最晚的睡眠期間中點是早上6點,她們自然入睡時間是深夜2點,起床時間是早上10點。早起者女性有73%懷孕,但晚睡女性懷孕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

但是否應要求婦女改變入睡時間? Hartshorne表示,人類睡眠與荷爾蒙的關係可能十分複雜,未來將進行更多研究了解生理時鐘與懷孕的關聯性,再根據研究結果,對於作息提出建議。

編輯推薦

 

3個NG動作最傷膝蓋!醫師:承受重量高達體重的8倍

傳統沖繩飲食碳水化合物85%!為何是最長壽的地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大喜事‧古早禁忌多—生活篇

 
975 人追蹤
追蹤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女性懷孕是重大喜事,只是古早的生活禁忌,總是令人質疑合理性。執業中醫師呂庶熙昨日表示,古人說法有其時空背景,現在可以採取科學角度重新檢視,比如孕婦不能動剪刀、不能用針線,以科學角度來看,孕婦體積較大,重心比較不穩,容易發生碰撞,因此,環境當中應減少尖銳物避免意外發生。

迎接新生命的懷孕過程中,民間流傳許多孕婦的生活禁忌,有些人對這些禁忌視若無睹,有些人則對這些禁忌奉行不悖,其實這些看似迷信的禁忌,若是可以用科學角度重新檢視,了解這些禁忌背後真正精神,那麼這些禁忌會更有說服力與參考價值。

呂醫師指出,以前流傳孕婦不能讓別人拍肩膀,否則容易造成流產,這項禁忌是因為早年孕婦營養較差、體質較弱,受到驚嚇容易導致流產,現代孕婦應該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不過,根據醫學報告指出,若是孕婦受到驚擾緊張時,大量的腎上腺素容易造成劇烈胎動,所以還是應該避免拍肩膀。

呂醫師指出,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懷孕期間不能隨便搬家,甚致連更動孕婦床位都不行,否則容易傷害胎兒。根據古人說法,搬家或移動床位容易驚動胎神,以致造成孕婦流產,不過,若是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禁忌主要精神是不要隨意改變孕婦熟悉的環境,進而造成適應困擾或情緒壓力。

比如搬家後新環境可能造成孕婦跌倒或碰撞機率大增,床位更動可能造成孕婦不習慣,導致夜晚不易入眠,甚至干擾睡眠品質,間接影響胎兒發育。建議懷孕期間如有任何疑問,千萬不要道聽塗說、過度迷信古早說法,最好諮詢醫師或營養師比較好,如此就能獲得專業的建議,確保孕婦與胎兒皆能平安與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孕3個月了還孕吐? 這樣做才能減輕症狀

 
557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是人生大事,但對不少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咪而言,期間卻也充滿不少的困惑與疑問難以啟齒,或是找不到人問,國健署「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便統計出台灣孕媽咪在孕期常見的3大問題,一一解答提供簡單自我照護技巧。 國健署是從民國101年4月起設置「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懷孕是人生大事,但對不少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咪而言,期間卻也充滿不少的困惑與疑問難以啟齒,或是找不到人問,國健署「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便統計出台灣孕媽咪在孕期常見的3大問題,一一解答提供簡單自我照護技巧。

國健署是從民國101年4月起設置「孕產婦關懷諮詢服務專線」0800-870-870(諧音:抱緊您,抱緊您),提供孕產期婦女及其家人,同時有國語、台語、越南語及印尼語電話諮詢服務。

孕期常見不適症狀都可以Call in來解決,國健署婦幼組簡技陳麗娟指出,該專線自開辦以來,累積服務量已達12萬3992通,去年1月至12月來電諮詢總通話數達1萬9141通,最常見的3大問題就是:懷孕陰道分泌物量變、懷孕下肢水腫以及懷孕3個月仍孕吐、唾液分泌量多。國健署一一解答如下:

懷孕陰道分泌物量變多?
解答:懷孕期間因體內賀爾蒙改變,造成陰道分泌物增多,是正常現象,建議穿透氣棉質內褲並經常更換,勿用不透氣護墊,且注意清潔、每日淋浴,勿用消毒水清潔外陰部。若分泌物過多且有搔癢、灼熱感及臭味,應即早就醫。

懷孕下肢水腫?
解答:懷孕期間由於體重增加,下肢壓力增大而產生水腫、靜脈曲張或抽筋。建議於日常飲食中攝取高含鈣量食物(如牛奶、小魚乾等),避免高鹽食品,並於休息時採取左側臥且抬高下肢,使血液循環流暢。

懷孕3個月仍孕吐、唾液分泌量多?
解答:孕吐原因與體內賀爾蒙改變有關,然而心理因素也能造成孕吐。一般而言,孕吐情況約自妊娠第5周起,到第12周後便自然減輕。建議可少量多餐且避免油膩、不易消化的食品;孕吐後用開水漱口,以減少食道灼傷。此外,保持情緒良好,也可減輕孕吐症狀。

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服務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點至下午6點、周六上午9點至下午1點(國定假日除外),倘若民眾有任何婚前、孕前、孕期、產後及育兒問題,皆歡迎call in諮詢;另也可上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mammy.hpa.gov.tw/)查詢更多訊息或下載「雲端好孕守」APP。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孕症並非就不能生 婦產科醫師授四招助孕

 
1.9k 人追蹤
追蹤
 
記者簡浩正╱即時報導

「做人」得要先規畫。萬芳醫院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徐明義表示,不論是準備結婚的女性,或無對象但有生育規畫的女性等,建議先檢查自身生殖系統,例如超音波檢查是否有婦女病等,提前規畫「做人」計畫。

徐明義指出,女性固定排卵,卵巢中卵子排一顆少一顆,若要懷孕,卅五歲是關鍵,此後卵子品質變差,每五年,懷孕機率約降低兩至三成。另外,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輸卵管阻塞、陰道感染等,也都可能影響懷孕。

研究顯示,不孕症夫婦有一成五找不到原因,另外八成五的夫妻,若找出原因,應可對症改善。但目前不孕症檢查仍有盲點,有些夫妻排卵正常、輸卵管通暢,精子數目與活動力也足夠,仍卻無法懷孕;另有研究顯示,七成正常有受孕力的夫妻及八成四的不孕夫妻,在不孕症檢驗中,會有一項以上檢查結果不正常。

夫妻若不孕卻找不出明確原因時,除了持續相關身體檢查,徐明義建議,可透過以下四種人工方式助孕:一是加強排卵,以藥物輔助讓每月排卵增至三至四顆;二是掌握時間,女性經期前後時同房;三是人工授精,將精子以人工方式打進子宮;若上述三種未果,可轉作試管嬰兒。

編輯推薦

 

想要健康又懶得運動?骨科醫推薦這項CP值最高的運動

不想要滿腿蜘蛛網,這8種通血管抗氧化食物非吃不可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兒未打百日咳疫苗 醫師超擔憂這事

 
26.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家長千萬不要輕忽!咳嗽超過2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等可能不是感冒症狀,恐百日咳上身。

▲嬰兒(圖/翻攝自翻攝自Pixabay)

疾管署近日表示,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已發生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共有10人確診,其中有7例是3個月以下嬰兒;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

專業兒科醫師祁孝鈞今(28)天在臉書發文提醒,嬰兒咳嗽咳不停,大人要提高警覺!他指出,疾管署統計今年到目前為止,國內共發生十個百日咳確定病例,其中還包括三個家庭群聚感染,其中7個患者都是年紀3個月以下嬰兒。

換算資料,國內約有7700名幼兒沒有接種3劑百日咳疫苗。疾管署提醒,尤其是孕婦,可在懷孕第二十八到三十六週時,自費接種百日咳疫苗,以保護剛出生的嬰兒不被傳染。

另,仁弘耳鼻喉科也在臉書粉專發文寫道,天氣涼涼好舒服,今年截至目前國內已發生三起百日咳家庭群聚事件;由於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民眾可能因忽略症狀延遲就醫,傳染給家中嬰幼兒或其他接觸者,引發群聚感染,請大家應提高警覺,有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與診斷,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

仁弘耳鼻喉科指出,百日咳主要透過飛沫傳染,無論有無發病均有高度傳染力,感染症狀為持續咳嗽超過兩週,並伴隨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等類似感冒的症狀,成人很少出現併發症;嬰幼兒感染後症狀通常較為嚴重,特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是重症高危險群,可能引起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

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懷孕婦女、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疫苗,以降低嬰幼兒感染機會。

仁弘耳鼻喉科呼籲爸爸媽媽,家中較大的兒童務必注意咳嗽禮節及呼吸道衛生,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如發現自身或家人出現疑似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以免造成傳染。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沒養成這習慣~未來恐動不動就暴怒

 
26.7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孩子未養成早睡習慣,壞處一籮筐。專家表示,晚上不好好睡覺,可能未來會長不高、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生病、還可能會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不好而導致脾氣變差。

▲生氣。(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PIXABAY)

南投一名就讀幼稚園中班的黃姓男童,一個學期過去了,每天上學前都還會鬧脾氣,跟同學間遊戲互動時衝突不斷,上課注意力也差,家長帶其就醫發現,原來脾氣差是因太晚睡所致。

面對黃姓男童的情緒問題家長也毫無頭緒,甚至被老師寫聯絡簿建議帶他去看醫師。就醫後在職能治療師了解後,發現黃童嚴重睡眠不足,家長在睡前會持手機讓其看卡通,總是到凌晨才肯入睡。經過調整睡眠時間及睡前禁用手機2個月後,黃童的恍神狀態及情緒已經大幅改善。

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現在家長工作、生活忙碌等許多因素導致晚睡,而孩子也跟著越來越晚睡。但臨床上有一些類似注意力不足較躁動、學習能力差的小孩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不好引起的。

洪麗珍強調,「充足的睡眠,有益改善大腦注意力和記憶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複雜問題」,晚上生長激素分泌比較多,這段時間不好好睡覺,荷爾蒙分泌會減少,有可能會影響到身高;長期無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長得矮小之外,也比較容易生病,身體抵抗力也跟著變弱。

另外,洪麗珍指出,睡前使用3C產品會延後上床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增加睡眠不足的感受等;且3C產品螢幕的藍光會抑制體內退黑激素,使交感神經亢奮,更容易導致失眠,建議睡前1小時不要使用3C產品。

依照不同年齡所需睡眠不同,不過一般而言9至10點是適合孩子的就寢時間。洪麗珍說,當孩子吃的好、睡得好、玩的好,孩子就會長的好、心情好、學的好,她提醒,由於夜晚11點至凌晨3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時期,建議1歲以下寶寶每天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為16小時;1至3歲為每晚12小時,白天2、3個小時;4至6歲小朋友每天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為10至12小時;7至15歲的兒童每天則需要睡9至10小時。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