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春天孩子常鬧病? 發燒、食慾4重點決定就醫時機

 
543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家中寶貝生病常叫家長好煩惱。(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對抵抗力較差的兒童而言,常常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但到底什麼時候才是該就醫的時機呢?不少家長都很困擾,醫師提醒,最好抓準「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等重點來觀察。 哪些症狀一出現就得即刻就醫?是不少家長最常問…

▲家中寶貝生病常叫家長好煩惱。(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春天氣候乍暖還寒,對抵抗力較差的兒童而言,常常一不小心就「跟流行」染上疾病,不但小孩難受,大人也跟著辛苦,但到底什麼時候才是該就醫的時機呢?不少家長都很困擾,醫師提醒,最好抓準「發燒、食慾、活動力、脫水」等重點來觀察。

哪些症狀一出現就得即刻就醫?是不少家長最常問的問題。小兒科醫師周祖佑表示,若飲食和活動力正常,可在家觀察,但是若有發燒、胃口減少、活動力下降、甚至脫水症狀,則必須儘快就醫。

尤其,孩子身體裡水份占比較大人高,周祖佑強調,脫水症狀不可輕忽,脫水症狀包括小便黃臭、哭無眼淚、發燒無汗、前囟門(嬰兒前額接近頭頂柔軟跳動的部位)凹陷等,可能需要就醫給予點滴治療,千萬不要只在家裡補充運動飲料。

周祖佑提醒,兒童疾病診斷和大人不同,所以18歲以下要看小兒科,因為就像是小朋友眼睛紅,可能是結膜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若合併發燒症狀,也可能是影響一輩子的後天性心臟病川崎症,各種兒童疾病症狀由小兒科診斷,會更完全與仔細。

另一方面,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兒童用藥要小心,不少家庭餵藥常上演親子大戰,你追我跑,所以家長常把藥摻入果汁、牛奶裡服用,或許可以減輕孩子的抗拒,但藥害救濟基金會強調,應注意藥物與食物之交互作用,以免影響藥的效果,例如抗生素就不可與牛奶同時服用、抗組織胺藥物不宜與葡萄柚汁一起飲用。

正確的服藥方法,專家說,還是以白開水配合吞服,如果爸媽真的無計可施,而又確認此藥物與牛奶不會發生交互作用時,可先用少量的牛奶加藥後餵服,避免孩子沒喝完整罐牛奶,而無法服用完整劑量。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孩子也是三薄身體嗎?醫師: 是過敏啦!

 
149 人追蹤
追蹤
 

孩子過敏造成的症狀常被長輩當成是「三薄身體」?兒童胸腔科巫漢盟醫師分享一個案例,有個媽媽帶著兒子來就醫,說孩子動不動就打噴嚏、流鼻水感冒,還導致長輩一直關心小孩有無穿暖、補充營養;醫師提醒,認定小朋友應該是長期過敏,本來還不相信的媽媽,回家後觀察孩子的發作時間和睡眠狀況,才發現原來孩子的「三薄身體」真的是過敏造成的!

醫師提醒,過敏與免疫細胞的調節有關,光靠保暖、食物進補對緩解過敏效果不大,要從根本調整體質,多運動、充足睡眠,飲食上用益生菌、優酪乳和蔬果做搭配,才是根本之道。

環顧環境、觀察時間點、看有無睡好,3方法簡單判斷過敏
醫生進一步解釋,關心孩子的長輩通常看到打噴嚏、流鼻水症狀,會直覺想到是著涼或吹到風,不會聯想到是過敏。因此,醫師建議爸媽可以從三個日常生活細微處觀察,判斷是否為過敏。

方法1.了解環境有無過敏原和溫差變化。
台灣氣候潮濕,環境中充滿許多過敏原,灰塵、黴菌和塵蟎會隨風散佈在空氣中,加上換季或進出室內外造成的冷熱溫差,都會讓過敏兒脆弱的黏膜受到刺激,進一步引發體內免疫細胞過度反應,導致眼睛癢、一次打多個噴嚏的等過敏狀況出現。
方法2.發作時間有規律、症狀超過兩周。
孩子放學不舒服回家,許多家長都會直覺想到可能是在學校被傳染,醫師說明感冒通常持續1-2周的時間,若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持續2周以上或幾個月或幾年,應該就是過敏。另外,除非突然接觸到大量過敏原造成的嚴重過敏,不然過敏通常會集中在早晨或睡前發作。
方法3.觀察小朋友睡眠狀態。
許多孩子臉上都已經掛了2個黑眼圈,但家長多不以為意認為是沒睡飽,直到被醫師提醒,才驚覺孩子已經當了好幾年的過敏兒。醫師提醒,過敏黏膜腫脹造成的鼻塞對於過敏兒的睡眠影響甚大,若孩子有睡眠中斷或睡不飽等疲憊狀態,都需及早控制過敏,避免長期血液循環不良出現黑眼圈,影響臉部外觀。

調整免疫細胞的平衡,益生菌優酪乳調整過敏體質
醫師強調,體內TH1、TH2免疫細胞維持著翹翹板般的平衡,過敏兒體內TH2細胞容易過於活躍,當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頻繁地產生過敏症狀。因此,醫師建議有過敏體質的人,需提升TH1細胞活性並積極調整體質。透過充足睡眠、多外出運動,飲食上給孩子攝取含特定可抗敏菌種如LP、LGG、NCFM菌的益生菌產品,搭配多攝取蔬果、多運動、良好作息等,都有助於調整過敏體質。

以上訊息由巫漢蒙醫師提供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坐推車會發育遲緩!雙面刃傷很大

 
26.5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球星貝克漢一家,非常寵愛小女兒「小七」,因此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三個哥哥都會「輪流抱」,非常貫徹的執行「妹妹不落地」!但站在兒童發展角度來看,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還是建議,小朋友超過「兩歲半」,就要盡量減少抱著或坐推車的機會,以免造成孩子發展遲緩!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貝克漢一家非常疼愛么女小七。(圖/翻攝自IG)

隨著時代進步,育兒工具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科技便利,也越來越精緻時尚。而且爸爸媽媽們帶寶寶出門,總是需要帶上大包小包的東西,隨著寶寶年紀越來越大,體重也會愈來越重,這時候,如果小寶貝願意乖乖坐在推車裡,真的會讓爸媽鬆了一口氣。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貝克漢常常被拍到上街都抱著么女。(圖/翻攝自IG)

不過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寶寶「過度」坐推車,影響發展嚴重程度會比坐「學步車」來得可怕!因為孩子坐在學步車裡,至少會動到雙腿。但坐在推車裡,會完全不能活動,因此「肌肉骨骼」沒有獲得訓練,加上推車高度的關係,孩子無法得到「視覺刺激」,這會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更會導致「發展遲緩」。

檢視相片

▲嬰兒車是爸媽的好幫手,卻也是雙面刃,寶寶過度依賴可能會造成發育遲緩。(圖/三立新聞網資料照)

其實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讓孩子「愛上走路」,張旭鎧指出,爸媽要先意識到,大人跟小孩的不同,要多站在寶寶們的角度思考。

檢視相片

▲培養孩子對走路感興趣,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圖/翻攝自IG)

大人的「步伐」會比孩子大,也比較快,因此走路時,要「停下來等等孩子」。而且大人跟孩子的「身高」差距,導致走路時,大人可以看到風景,寶寶們卻只能看到「很多腳」。因此不要等孩子討抱,爸媽要隨時「抱起孩子看看周遭」,再把孩子放下,「走到下一個景點,再抱起孩子欣賞風景。」

 
檢視相片

▲孩子受身高所限,需要爸媽幫忙「抱一下」,才能看到周遭風景。(圖/翻攝自IG)

透過這樣的方式,會讓寶寶們了解到,「只要他能好好走路,爸媽會抱他,而且寶寶也會開始對每一段路產生興趣,就不會覺得累!

檢視相片

▲每走一小段路,可以主動將孩子抱起來,讓寶寶理解,「好好走路就會有抱抱」。(圖/翻攝自IG)

同時,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邊玩邊走,像「跑跑停停」,大人跑一小段,等孩子追上,像是在玩追逐遊戲,讓孩子不知不覺,走了一大段路。或是「善用地磚」,例如:只能踩某個顏色或某個形狀的地磚、遇到某個地磚要跳過去等。因此,爸媽們要慢下來,等等孩子,小寶貝才會願意多走路!

▼爸媽牽孩子走路時,記得慢下來,等等小寶貝。(圖/翻攝自IG)

檢視相片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會拍照」的爸爸才是好爸爸! 「這樣曬娃」很討喜!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3.8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懷孕後最想知道的事,就是哪些東西不能吃,以及哪些東西可安全食用?中醫告訴妳,有一些食物和藥材千萬別嚐試,對母體和胎兒會造成傷害;有些藥材則能藥食兩用,讓妳吃對不出錯。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懷孕初期飲食避免過食肥膩與腥羶之物

第一孕期容易發生噁心嘔吐、胸悶不適的「妊娠惡阻」狀況,此時期的孕婦也因為隨著子宮變大而壓迫到膀胱,造成頻尿的狀況。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洪晨昕提醒,此時期盡量不要吃太多肥膩與腥羶的飲食,包括太油膩、甜度過高或腥味太重的食物,糖分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的問題,寶寶也可能因為吸收過多糖分而長成巨嬰,引起孕婦日後生產的困難。所以第一孕期在飲食攝取均衡的前提下,盡量以天然、清淡的飲食為主。

請小心!這些中藥孕媽咪千萬不要吃

孕媽咪肚子裡有小寶寶,吃東西要非常小心,除了以上提及的食物類別盡量別吃,哪些類別的中藥材,對母體和胎兒不利,絕對不可以吃呢?

中藥1:活血祛瘀類

桃仁、紅花、三七、益母草等,這些中藥材活血祛瘀,孕媽咪服用後有流產、滑胎的風險。

中藥2:通經走竄類

皂莢、麝香等,這類中藥,容易造成孕婦氣行逆亂,傷及胎兒之氣,增加滑胎的風險。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中藥3:破氣、耗氣類

枳實、檳榔等。因孕媽咪要供給胎兒血液和營養,母體體質易脾胃虛弱,可能整個人會比較疲累、勞累,加了破氣、耗氣這些藥,會讓孕婦的氣更耗散,也更虛累和疲累。

中藥4:通利瀉下類

大黃、番瀉葉、蘆薈等,這些中藥比較滑腸、易刺激腸胃蠕動,而孕婦應盡量禁吐、禁瀉,拉肚子拉得太嚴重會影響胎兒,怕有脹氣、脫垂的情形。

中藥5:揮發油、生物鹼類

麻黃等,有發汗的功效,感冒時因熱積在身體、無法流汗排出,可能會使用到麻黃這類中藥材,但孕婦偏向陰虛、血虛體質,盡量別讓她發汗,以免間接影響體內水液的代謝。中醫將水液、津液統稱為陰,孕媽咪本身陰血較虛,耗散太多,對母體與胎兒不好。

中藥6:補益類或辛熱類

人參補氣、鹿茸補陽,懷孕時期身體偏熱,宜避免食用。而屬熱性的附子、肉桂,因孕媽咪身體陰虛、代謝率增加,多吃可能會有口乾舌燥的狀況,如果體內陰液不足,皮膚也會較乾燥,影響水液代謝的狀況。

中藥7: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類:

紅花、蒲黃、乳香、沒藥、大黃等,這些中藥會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盡量不要食用。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2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3.8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新手父母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新手父母】當妳在為懷孕做準備時,有件事很可能會被告知應該立刻進行,那就是開始吃孕婦維他命。而如果妳心裡還有懷疑,這每天的例行之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重要,跟妳保證絕對重要!

檢視相片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孕婦維他命可以確保孕婦能攝取到足夠的葉酸、鈣和鐵 — 這些都是懷孕期間不可或缺的基本營養素。受孕前三個月就開始攝取孕婦維他命最好。

● 葉酸可以幫助預防神經管缺損。

這種缺損是腦部與脊椎的嚴重畸形。寶寶的神經管,也就是後來形成腦部和脊椎的地方,在懷孕的第一個月就開始發育了。而在寶寶發育的這個重要時期,妳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了。

● 鈣會強健媽媽和寶寶的骨骼及牙齒。

鈣也能幫助循環系統、肌肉系統、和神經系統正常運作。

● 鐵能促進媽媽和寶寶血液與肌肉細胞的生成。

鐵可以幫助預防貧血,這種病症就是血液中健康的紅血球數量不足。

● 孕婦維他命可以降低新生兒體重過低的風險。

某些研究顯示孕婦維他命可以降低新生兒體重過低的風險。

孕婦維他命幾乎所有藥房的開架式櫃檯都買得到。不過,有些孕婦維他命還是需要有醫師處方箋。妳的照護醫師可能會推薦某些品牌的孕婦維他命給妳,也可能會請妳自行選擇。

檢視相片
 
一人吃兩人補 孕媽咪補對這些營養素,胎兒頭好壯壯

如果妳的孕婦維他命讓妳吃起來反胃噁心,可以試著晚上吃,或是配著小零嘴。吃下之後馬上嚼口香糖或是舔舔硬糖果也會有幫助。如果妳服用後似乎有便秘的徵兆,可以喝下大量的水,或是在飲食中加入更多的纖維素,而日常生活中的體能活動也要增加。妳也可以請教照護醫師軟便劑的使用問題。

如果以上的提示好像都不管用,可以問問是否有其他選擇。像是服用其他類型的孕婦維他命,或是吃單方的葉酸、鈣和鐵的補充品,改善效果可能會較好。

妊娠小百科/其他額外的營養素

孕婦維他命已經足以照顧妳大部分的營養需求了,但有幾種營養素,妳可能還想提高攝取量。和妳的照護醫師談談這些:

● 維生素D

這種維生素在懷孕的第三孕期特別重要,那時對鈣質的需求將會增加。大部分的孕婦維他命中並未含最適量的維生素D。所以除了孕婦維他命外,可以再喝添加維生素D的牛奶或是含維生素D、鈣質也豐富的食品。如果妳不喝牛奶,也不吃高鈣食品,那麼攝取鈣和維生素D的補充品會是明智之舉。

● Omega-3脂肪酸

標準的孕婦維他命不含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對胎兒發育的益處還不確定,但有些證據顯示它可以促進胎兒腦部的發育。如果妳不能吃魚,或是選擇不吃魚或其他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那麼可以請問妳的婦產科醫師,看開含有Omega-3脂肪酸的補充品給妳合不合適。

本文出自新手父母《懷孕40週聖經》一書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子吃海鮮會過敏?

長庚研究:吃多樣過敏食物才不會有過敏體質 2018-11-20|健康生活, 頭條, 最新文章, 健康新知 過去都覺得,在寶寶開始可以吃副食品的時候,如果吃到容易過敏的食物,像是帶殼的海鮮,未來就容易對這個食物產生過敏反應,但長庚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花曼津說,其實吃的副食品種類越少,未來越容易產生過敏體質。 小寶寶要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 花曼津說,大家都知道有些食物比較容易會引發過敏反應,像是水果、雞蛋、魚、有殼海鮮、花生等,所以爸爸媽媽會覺得,「晚接觸這些食物,比較不容易有過敏」,就算要餵副食品,也都不給小朋友吃這些食物。 「不少台灣父母甚至會把蛋黃與蛋白分開餵食,大部份的家長都會避免給小朋友餵蛋白、比較願意餵蛋黃,由此可以看出台灣父母在餵食上的小心謹慎、害怕產生過敏體質。」 但基隆長庚兒科團隊從2007年開始蒐集院內的新生兒做世代追蹤研究,在272名1歲前嬰幼兒的統計中發現,餵過上述5種致敏食物的寶寶,比只餵2種以下致敏食物的寶寶,過敏體質的風險下降了4成,而且IgE免疫球蛋白這種跟過敏相關的免疫細胞,指數也明顯比較低。 為什麼餵過敏的食物,反而不會過敏? 花曼津說,寶寶剛出生,腸胃的免疫系統還沒有定型,甚至是「可以改變、塑造」的狀態,所以在這時候多吃點容易引發免疫反應、造成過敏的食物,反而可以讓腸胃「習慣」這種食物,之後再遇到也比較不會有過敏反應,日常生活中誘發過敏的機率也會變小。 「這叫做增強『口服耐受性』,小朋友如果有過敏反應,多半會從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開始,有了過敏體質,長大之後就有可能有過敏性鼻炎、氣喘。」 花曼津也提到,就算媽媽本身有過敏體質,透過餵食多樣化的致敏食物,還是可以降低1歲前寶寶產生過敏體質的機率,所以就算媽媽有過敏體質,也不用害怕會「傳給寶寶」,可以給寶寶嘗試吃這些易致敏食物。 副食品該怎麼餵? 花曼津說,要保護寶寶不要對食物有太多的過敏反應,最大的重點就是「平均的給食物」、什麼食物都可以吃,「不是說大家容易過敏的食物,對每個人就都是『越晚給越健康』,沒有這種說法。」而且容易發生過敏的食物種類其實也與種族有關,像是小麥與花生過敏在西方人較多,台灣人則較少,所以外國人食物過敏的經驗有時候不能直接應用在我們身上。 「容易過敏的食物,我們可以一次一樣慢慢試,比如花生,可以試個2~3天,看看寶寶有沒有過敏、有沒有起疹子或是嘔吐、腹瀉;如果有,就可能是過敏反應,要馬上停止吃,然後趕快就醫。如果是已經試過的食物,可以加在一起吃,但是新的食物一定要一次一樣慢慢試,才能觀察到底是哪種食物會過敏。」 不過花曼津也提醒,不要聽了「副食品越多越不容易過敏」這個研究,就讓寶寶從1個月大開始吃副食品,「我們還是要在4~6個月的時候再吃副食品,對寶寶比較安全。另外,還要記得副食品不能調味,不能太大、太硬,像是花生堅果類,如果太硬哽住就不好了。」 延伸閱讀 原來我的失眠頭痛 是這10種食物引起的過敏症狀 你知道嗎?大家常討論的「過敏體質」,其實分為4個類型 反覆過敏,需要檢測過敏原嗎? 經常在頭痛?你該避免這些地雷食物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原網址: https://heho.com.tw/archives/28200
Copyright © HEHO 更多健康:https://heho.com.tw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汽車座椅的選換依據

 

維護兒童的安全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在開心乘車出遊的同時,也別忘了行車安全的重要性!為了確保行的安全,開車時一定要讓幼童乘坐汽車安全座椅,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提醒,不同年齡的嬰幼兒應乘坐合適的汽車座椅,2歲以下幼童應採後向式汽座,2歲以上可採前向式,若超過汽座限高、限重時應改採坐墊式兒童輔助座椅,循序漸進替換汽座方能確保兒童的行車安全。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對於嬰幼兒的行車安全至關重要,因此,自新生兒時期開始,就應讓孩童使用經標準檢驗局認證之汽車安全座椅,以確保孩童的行車安全!然而,吳書毅醫師提醒,兒童汽車安全座椅需要依照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循序漸進的替換,直到身高滿145公分且年齡在8至12歲時才可單純使用車輛安全帶。以下整理汽座選換的4個階段,以方便家長們參照。

 

第一階段:後向式汽車座椅

由於嬰幼兒的脖子發展尚未健全,因此甫出生嬰兒至2歲幼童應使用後向式的汽車安全座椅(亦即幼兒乘坐時,其臉部應朝向車尾的方向)。

吳書毅醫師補充,使用後向式汽座較能保護幼兒的頸部,因此使用時間越長越好,可坐到孩童達到汽座的上限為止。此外,吳醫師也提醒,若使用提籃式汽座者,由於攜帶便利、拆裝較為頻繁,因此每次安裝時都須留心是否安裝妥當,才能確保安全。

 

第二階段:前向式汽車座椅

後向式汽座不敷使用時,幼兒可改用前向式的汽車安全座椅,直到孩童體重達到30公斤以上,或是達到座椅的限高、限重標準。

 

第三階段:坐墊式兒童輔助座椅

若幼童的身高體重超過汽車座椅最高限制時,應改採坐墊式的兒童輔助座椅,並輔以使用車輛安全帶。

 

第四階段:車輛安全帶

若幼兒身高超過145公分以上且年齡達8至12歲以上時,若則可評估拿掉增高墊,單純使用車輛安全帶,但仍須坐在車輛後座較為安全。

 

兒童安全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資訊: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寶寶添加副食品 營養師說這樣選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新竹報導

圖:營養師教導新手媽媽各類副食品的選擇

幼兒到底何時可以開始吃副食品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師黃淑俐指出,寶寶出生四到六個月後隨著感官、動作的發育、消化能力的成長,母乳或是嬰兒配方奶已不足以應付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此時是添加副食品的時機。食物種類則依序從全穀雜糧類,搭配強化鐵質、維生素D的米精、麥精,蔬菜類選擇深綠色蔬菜、水果類可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柳丁、芭樂自製果汁或磨泥;滿六個月後開始添加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如蛋黃、豆腐或豆漿、魚、肉、肝泥等,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餵蜂蜜給一歲以下的寶寶吃。

1歲半的小志(化名)因為動作發展遲緩就醫,內分泌科醫師診查結果為「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會診營養師評估小志每天的飲食狀況,他的副食品來自於網購,雖然媽媽每天為小志認真變換各式蔬菜、根莖類等植物性食物,卻完全沒有攝取牛奶、蛋類、家禽、家畜、水產等動物性蛋白質,而且攝食食物的型態居然全無固體食物。因此除了缺乏足夠的蛋白質和維他命D外,與動物性食物相關的維生素B12、鐵、鋅等營養素亦極缺乏,同時小志也不願意咀嚼固態的食物。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黃淑俐營養師表示,寶寶出生四到六個月後隨著感官、動作的發育、消化能力的成長,母乳或是嬰兒配方奶已不足以應付寶寶的營養需求,所以此時是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副食品」除了滿足不同成長時期的營養需求,也是訓練嬰幼兒咀嚼、吞嚥能力、接受多樣性食物,以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一個過程。如果發現媽媽的奶水不足,或寶寶顯得吃不飽,可提早在滿4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太晚給予副食品會提高餵食困難的機會。

黃淑俐說,開始添加副食品時,要選擇富含鐵質與維生素D的食物,食物種類則依序從全穀雜糧類,搭配強化鐵質、維生素D的米精、麥精,蔬菜類選擇深綠色蔬菜、水果類可選擇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柳丁、芭樂自製果汁或磨泥;滿六個月後開始添加豆、魚、蛋、肉類等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如蛋黃、豆腐或豆漿、魚、肉、肝泥等,另外要特別注意不要餵蜂蜜給一歲以下的寶寶吃。

許多媽媽會詢問如何變換副食品的性狀,黃淑俐也提醒,供給的食物應從湯汁狀的流質或糊狀半流質逐漸轉變成泥狀半固體或固體的型式,一歲以後以多樣且均衡的固體食物為主,需留意每次嘗試一種新食材,循序漸進。

至於起司、優格、蛋類、小麥、花生醬、堅果醬、魚類及貝類等高致敏性食物的嚐試時間點不必刻意延後,依據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研究報告,延遲給予高致敏性食物的時機,反而增加嬰兒發展過敏的風險。這類食物只要如同其他副食品一樣,每次從少量添加一種開始,如曾有過敏反應或相關疑慮,請諮詢兒童過敏免疫專科醫師。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3.6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有了孩子之後的忙碌生活,夫妻之間的溝通機會相對減少,應該把握機會有話就直說嗎?專家表示,正向、清晰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溝通循環,有話直說是對的!

檢視相片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夫妻溝通常見阻礙

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候太迂迴並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有話直說其實沒有問題,但如果帶著情緒在裡頭,那就不一樣了,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在諮商經驗中,經常看到關於夫妻間溝通的幾個阻礙如下:

阻礙1:情緒化表達,主題不清晰

「小孩的事你都不管,都是我一個人在管!」光是這句話就有非常多的溝通障礙在裡頭!不僅主題不清晰,講話的口氣跟情緒都讓對方覺得不舒服,對方會感覺好像都只有你一個人在做,我都沒有做!非常容易激怒對方,對方情緒馬上就起來了!

阻礙2:用抱怨的方式來贏得關懷

「你知不知道我帶孩子很累!」,「我每天在家帶孩子,快悶死了!」媽媽需要的其實是溫暖的回饋,但卻用負向的方式來吸引另一半的關心與注意,這樣很容易得到反效果,對方可能馬上回說:「我在外面工作不累嗎?不然我們來交換好了!我在家顧小孩,你去上班賺錢!」衝突於是發生。

檢視相片
 
夫妻溝通該不該有話直說?這樣做育兒之餘,也能讓感情升溫

阻礙3:反向作用的溝通

產後媽媽:「你累了吧?要不要回家休息?」先生回答:「你確定嗎?」產後媽媽:「我確定,因為醫療人員照顧我比你照顧的好,你可以回家休息。」結果先生就回家了。先生一走,媽媽就在月子中心裡哭泣。媽媽其實非常渴望對方的關懷,卻沒有說出自己的需求。又用了這樣的語言,非常容易誤導對方。

理解另一半的感受

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後,上述這些類型的溝通問題真的會多很多。因為在雙方都很疲憊的狀況下,的確較難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林萃芬諮商心理師表示,自己就遇到好幾個當事人,都是剛生完小孩、還在坐月子的時候,就不顧自己身體的狀態,衝過來做諮商。想見她們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林萃芬諮商心理師提醒:「一個女人剛當媽媽的時候,身心的負荷是非常大的,這樣的狀況下很需要別人的關懷。」

讓溝通達到最大效果

夫妻在有了寶寶之後,第一個睡眠一定被壓縮!此外,媽媽光是要不斷地餵奶,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心理能量的耗損就很大。這個階段裡,如何營造一個正向、輕鬆的氣氛,又能快速且有效的進行溝通,是夫妻相處要多費心的部分。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1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3.6k 人追蹤
追蹤
 
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

【華人健康網圖文提供/嬰兒與母親】懷孕後最想知道的事,就是哪些東西不能吃,以及哪些東西可安全食用?中醫告訴妳,有一些食物和藥材千萬別嚐試,對母體和胎兒會造成傷害;有些藥材則能藥食兩用,讓妳吃對不出錯。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懷孕初期飲食避免過食肥膩與腥羶之物

第一孕期容易發生噁心嘔吐、胸悶不適的「妊娠惡阻」狀況,此時期的孕婦也因為隨著子宮變大而壓迫到膀胱,造成頻尿的狀況。

馬偕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醫師洪晨昕提醒,此時期盡量不要吃太多肥膩與腥羶的飲食,包括太油膩、甜度過高或腥味太重的食物,糖分攝取過多容易造成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的問題,寶寶也可能因為吸收過多糖分而長成巨嬰,引起孕婦日後生產的困難。所以第一孕期在飲食攝取均衡的前提下,盡量以天然、清淡的飲食為主。

請小心!這些中藥孕媽咪千萬不要吃

孕媽咪肚子裡有小寶寶,吃東西要非常小心,除了以上提及的食物類別盡量別吃,哪些類別的中藥材,對母體和胎兒不利,絕對不可以吃呢?

中藥1:活血祛瘀類

桃仁、紅花、三七、益母草等,這些中藥材活血祛瘀,孕媽咪服用後有流產、滑胎的風險。

中藥2:通經走竄類

皂莢、麝香等,這類中藥,容易造成孕婦氣行逆亂,傷及胎兒之氣,增加滑胎的風險。

檢視相片
 
孕媽咪注意!中醫師告訴妳,懷孕後這7大類中藥不要碰

中藥3:破氣、耗氣類

枳實、檳榔等。因孕媽咪要供給胎兒血液和營養,母體體質易脾胃虛弱,可能整個人會比較疲累、勞累,加了破氣、耗氣這些藥,會讓孕婦的氣更耗散,也更虛累和疲累。

中藥4:通利瀉下類

大黃、番瀉葉、蘆薈等,這些中藥比較滑腸、易刺激腸胃蠕動,而孕婦應盡量禁吐、禁瀉,拉肚子拉得太嚴重會影響胎兒,怕有脹氣、脫垂的情形。

中藥5:揮發油、生物鹼類

麻黃等,有發汗的功效,感冒時因熱積在身體、無法流汗排出,可能會使用到麻黃這類中藥材,但孕婦偏向陰虛、血虛體質,盡量別讓她發汗,以免間接影響體內水液的代謝。中醫將水液、津液統稱為陰,孕媽咪本身陰血較虛,耗散太多,對母體與胎兒不好。

中藥6:補益類或辛熱類

人參補氣、鹿茸補陽,懷孕時期身體偏熱,宜避免食用。而屬熱性的附子、肉桂,因孕媽咪身體陰虛、代謝率增加,多吃可能會有口乾舌燥的狀況,如果體內陰液不足,皮膚也會較乾燥,影響水液代謝的狀況。

中藥7: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類:

紅花、蒲黃、乳香、沒藥、大黃等,這些中藥會促進子宮收縮、刺激子宮,盡量不要食用。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9年3月號。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8723

【延伸閱讀】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孩照書養?1歲半童不會走路 竟患了這病

 
9.5k 人追蹤
追蹤
 
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新竹一名小男童10個月大的時候,學走路突然跌倒骨折,拆石膏後,到1歲半都還不會走路,給醫生檢查才發現孩子罹患「佝僂症」,媽媽說自己學網紅的育兒方法,只給孩子喝母乳、吃蔬菜泥,卻沒有讓孩子攝取到維生素D與蛋白質,幸好經過醫師指導下,孩子慢慢恢復健康。

▼媽媽學網紅的育兒方法,只給孩子喝母乳、吃蔬菜泥(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媽媽餵食副食品,目的是希望能讓孩子吃得健健康康,不過新竹一名1歲半的小男童,卻因為媽媽讓他「過於健康」,導致一度無法站立還有O型腿,經過醫師檢查,原來得到了佝僂症。

 

從X光顯示,小男童的兩個手腕出現異常,能看到前臂又寬又大,生長板竟然出現了毛刷樣,媽媽先前看了網路紅人撰寫的育兒經驗書籍,聽信了沒有醫療背景的他,幾乎是照書在養,只讓1歲前的男童喝母乳,吃蔬菜泥與米飯泥,避免喝牛奶與接觸肉類,孩子的營養因此缺乏蛋白質、維生素D。

 

▼從X光照片可以看到,小男童的兩個手腕出現異常(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陽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自華(非當事人):「我們目前兒科醫學會,建議我們小朋友補充副食品,4到6個月開始,是可以做一些補充,一開始先穀類,(滿6個月)再過來,就會吃到一些,像是動物性蛋白質,魚類、肉類這一些。」

 

寶寶們開心爬行的模樣固然可愛,不過男童到了10個月學走路時,跌倒竟然變成骨折,讓媽媽好擔心,拆開石膏,直到1歲了卻還是無法行走,甚至比其他小朋友矮小,落後同年齡。

 

經過醫師診斷,原來小男童是罹患兒童營養不良合併維他命D缺乏佝僂症。

 

▼經過醫師跟營養師的建議,補充維他命D後,小男童學會走路了(圖/東森新聞)

檢視相片

 

陽大醫院小兒科醫師林自華(非當事人):「部分家屬比較保守,一直(讓孩子)吃一些五穀根莖類或者一些植物類,特別是維生素D含量比較少的植物類,就可能有佝僂症的風險。」

 

經過醫師跟營養師的建議改善飲食,補充維他命D後,手腕的生長板恢復正常,連同身高體重也增加不少,也終於學會走路。

 

(封面圖/東森新聞/示意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曬娃好幸福! 兒盟:留意孩童個資安全

 
4.6k 人追蹤
追蹤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年輕 E 世代網路使用頻率高,常將自我日常生活放於網路世界與大眾分享,婚後為人父母,更習慣在網路上「曬娃」,傳遞孩子成長喜悅或是育兒甘苦談。兒童福利聯盟透過問卷調查,發現有超過 8 成的家長曾將育兒情況放上網路,形成風潮;不過兒福聯盟執行秘書黃韻璇提醒,父母分享孩子生活,千萬要小心執行,以免照片遭有心人士不當使用,或是引起不當訊息影響家庭及孩童生活。

網上秀寶貝非拍了就上傳 謹慎執行防危險

上網設備的普及以及社群網路興盛,「上網分享」儼然是現代人的習慣,許多父母樂於在社群平台上「曬寶貝」,分享孩子的成長點滴。據兒福聯盟調查,曬小孩已是全民運動,有 8 成 4 家長曾上網分享育兒情況,更有逾 3 成者在小孩一出生就開始「PO 上網」。

不過,黃韻璇執行秘書表示,上網分享孩子可愛模樣與生活趣事時,務必要做好保護孩子的措施並謹慎執行,切勿認為「隨拍隨上傳」。除了孩子個人的安全危害,更有可能因為網友的留言、回覆等,對家庭產生負面影響。

勿揭露孩童過多資訊 保障個資安全

網路上常見的孩童相關分享貼文,最多內容的是佔 87.7% 的出遊或重要活動記錄,其次有 84.8% 日常生活、78.1% 與家人或朋友聚會;另外也有孩子個人成長點滴、才藝表演或作品記錄等。在這些內容中,有部分家長會曝光孩子身體部位的照片,或是揭露過多孩子資訊,如全名、出生年月日、家庭住址或是就讀學校等。黃執行秘書提醒,這些資訊容易使有心人士不當使用,危害孩童安全。

父母應當心 PO文照片慎選、留意使用者

另外,也呼籲民眾,在分享照片時要謹慎斟酌,除了確保社群平台安全使用外,還要注意被分享者的身份,否則可能會有照片遭截圖或轉載使用的問題。更曾發生過孩童受到言論批評的不健康影響,父母務必提高警覺,切勿成為孩子暴露於危險中的幫兇,此外,若是親友察覺不良貼文內容,也應適時告知,共同保護孩童安全。

【延伸閱讀】不能承受之重 留學生如何走出「亞健康」?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乳癌化療 對胎兒無害

 
954 人追蹤
追蹤
 
【中央社台北十六日電】

台灣乳癌患者四十五%不到五十歲,孕婦罹乳癌個案愈來愈多,但多數孕婦擔心影響寶寶健康,治療意願不高。醫師表示,國際研究證實化療對十四週過後的胎兒無害,呼籲懷孕患者積極治療。

這項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共同完成,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季宏今天表示,有別歐美國家乳癌患者大多為停經後婦女,台灣有四十五%屬於停經前、年齡不到五十歲的年輕型乳癌患者;綜觀過去四十年,年輕型乳癌患者增加近四倍,鄰近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也出現相同趨勢。

年輕型乳癌患者之所以增加,有七十%可能和現代人晚生、不生孩子有關,林季宏解釋,女性乳房的生理功能就是為了哺乳,生育過後的乳腺會成熟、功能齊全,比較不容易受到外來致癌物影響,醫界早在十六、十七世紀時,就發現乳癌是修女們常見的職業病,直到近年才逐漸了解其中緣由。

正因年輕型乳癌患者逐年增加,且大多在女性停經前就發生,孕婦確診乳癌的個案在門診中愈來愈常見,懷孕婦女一旦罹癌,不免擔心癌症或治療會對孩子發生傷害,在治療與墮胎間掙扎。

國衛院群體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受訪時表示,為了解決這問題,研究團隊串連二○○二年至二○一四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健保資料庫及死亡登記檔進行分析,發現二十歲到五十歲初次確診為乳癌者有三萬四七九人,其中約有八‧八%、二六七九人在乳癌發生前五年有懷孕記錄。

進一步分析發現,台灣的罹患乳癌的孕婦僅有十二%積極治療,其餘可能確診後可能因種種考量,再也沒回診過或不接受治療,相較比利時與德國,有約六十四%的乳癌孕婦會接受化學治療等積極治療方式。

熊昭說,研究團隊蒐集國際間具影響力的文獻報告,顯示在十四週過後使用化療對胎兒是安全的,不需要終止懷孕,不僅存活率和一般乳癌患者相當,孩子的健康、生長範圍、心血管功能、認知功能等也都沒有差異,鼓勵罹患乳癌的孕婦務必積極治療,別任由乳癌惡化,爭取存活的機會。

林季宏建議,女性最好在卅歲以前懷孕生子,早生、多生都是降低罹患年輕型乳癌的重要因素,平時也應減少脂肪熱量攝取、多運動、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好孕!孕婦應減少使用保養品

 
13.8k 人追蹤
追蹤
 
文╱李水蓮

工商時報【文╱李水蓮】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臺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三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搭配問卷調查,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

此外,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

研究顯示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的關係,透過項研究成果,團隊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減少使用個人保養護理產品的頻率,以避免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從而降低對胎兒的影響。王淑麗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並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看是否含有塑化劑。

研究團隊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以降低暴露劑量。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孕媽選這保養=擦塑化劑 傷寶寶健康

 
26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保養品香香的使用起來心情好?這些產品為維持香味,都加了塑化劑,懷孕婦女使用更要注意,以免折損寶寶未來健康。國內有項最新研究針對在孕期間使用11項個人護理用品的懷孕婦女進行分析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導致塑化劑暴露,恐對胎兒將來發生哮喘、氣喘等疾病有關。

國家衛生研究院呼籲,懷孕婦女減少使用保養品,可降低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塑化劑暴露。(示意圖/pixabay)

愛美女性在挑選保養品時也會注重香味,不過妳可能不知道為了讓香味持久,這些產品都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也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國立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針對懷孕婦女使用保養品,與鄰苯二甲酸二乙酯塑化劑暴露的關係。

該研究參考國際文獻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至2015年期間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她們在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三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並搭配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

保養品使用頻率依4個級距來看,每個月1至3, 4至12, 13至24,≥ 25次, 上述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可增加13%,若使用精油則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

王淑麗表示,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MEP的暴露可能與胎兒未來發生過敏性疾病有關,如上呼吸道發炎、哮喘、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因為目前研究的樣本數不足則需要再驗證。

由於懷孕期間對於胎兒發育很重要,王淑麗也提到,許多研究已證實,懷孕期間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可能造成內分泌干擾等健康效應。

此外,該研究指出,洗面乳的使用頻率越高,量測到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反而低,可能是洗臉同時也洗去一些臉部個人護理用品,以及洗臉過程也同時洗手,因為過去已有研究證實洗手可降低塑化劑濃度。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是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如何選擇保養品,減少塑化劑傷身的風險?王淑麗建議,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每日保養品總類相加不要超過6種;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減少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頻率,以降低暴露劑量;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保養品。以及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看是否含有塑化劑。

在生活習慣部分,研究團隊也建議,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以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均有助於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用的保養品安全嗎?研究:孕婦擦「這些保養品」...塑化劑恐讓胎兒過敏氣喘

 
1.8k 人追蹤
追蹤
 
陳稚華
檢視相片

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但其中含有的塑化劑成分對人體並不健康,尤其孕婦使用更要注意。(圖片來源/tomon@photoAC)

 

「其實只要是變成乳液的東西,難保廠商在裡面添加塑化劑或是其他材料,才讓它變成乳液......」高醫大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高醫大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

 

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以及幾乎每位孕婦都會擦妊娠乳液,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指出,為了香味持久,這些產品許多都添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這些都可能提高胎兒過敏體質風險。

到底生活中哪些常見產品對人體不好呢?

研究發現:這「2樣保養品」含最多塑化劑

從民國100年塑化劑事件發生後,隔年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請這些受試者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3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

研究搭配問卷調查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王淑麗指出,依使用頻率的4個級距(每個月使用1-3次、4-12次、13-24次、大於25次)來看,以唇膏為例,尿液中DEP代謝物MEP,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會增加13%;而使用精油的情況則更嚴重,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

王淑麗表示,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其暴露可能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包括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研究也發現,孕婦尿中塑化劑濃度與其新生兒臍帶血中濃度有關,若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這項研究成果於108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檢視相片

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檢視相片

國衛院研究團隊調查全台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發現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攝影/陳稚華)

「洗手」可降塑化劑濃度...醫師:這樣洗最有效

不過,研究也發現像是沖洗型的洗面乳,每週使用4次以上,能減少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27.6%,推估是洗臉過程同時洗手,能洗去殘留物、降低濃度。但使用洗髮精,卻發現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上升,可能與洗髮精為增添光澤、香味使用的部分成分相關。

吳明蒼表示,日常生活接觸到塑化劑的機會很多,通常如果來路不明的產品最好盡量不要用。而因為大部分的塑化劑都是屬於脂溶性的,跟皮膚接觸後用一般清水洗效果不佳,所以建議像小朋友常接觸到一些像玩具等塑化劑產品後,盡量要用肥皂加水去清理。「我們曾做過研究,只用清水大概只能去除10%病菌,如果用一般不加香精、普通的肥皂,去除率可以達到80-90%。」

他進一步指出,「坦白講,其實乳液多少都會加一些塑化劑成分,像以前的傳統肥皂其實就很好了,又便宜、也不需要什麼香氣,用這種傳統肥皂加水清洗反而最適合。」不過有些人擔心傳統肥皂清洗力道太強、皮膚反而會變粗?吳明蒼解釋,正常人不會每隔幾分鐘就洗手一次,不用擔心皮膚會變粗。

許多民眾也常問吳明蒼這個牌子的乳液或洗潔劑好不好,「其實這很難回答,因為這次沒問題、不代表下次也不會出問題,我覺得最好的做法還是要回歸天然、減少加工製品,這才是大原則。還是比較鼓勵用肥皂,因為在沒有加入特別的香精狀況下,肥皂比較不會添加什麼其他物質,乳液我們比較沒辦法管控。」

孕婦使用保養品必知「5大原則」

王淑麗也再次提醒懷孕婦女,使用保養品應注意:

1.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
2.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
3.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
4.鼓勵懷孕婦女應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以減少塑化劑的暴露
5.使用這些個人保養護理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產品


 

檢視相片

王淑麗也建議民眾購買保養品時注意上面的容器標示。(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會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以降低暴露劑量。」王淑麗也表示,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有助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揭祕寶寶屁股上的青色胎記 專家:顏色越深越聰明!

  •  
  •  
  • A-
  • A
  • A+

記者張雅筑/採訪報導

許多寶寶剛出生時屁股上都會出現藍綠色類似瘀青的「胎記」,但隨著時間流逝,漸漸長大後,這個胎記就會慢慢地不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日《三立新聞網》就要透過民俗角度和醫學角度來告訴大家這個胎記的緣由。就民俗角度來看,這其實寶寶在投胎時選擇自己媽媽時所留下的代價,顏色越深表示越聰明越有個性;而醫學角度的話,兒科醫師張鈺孜解釋,其實那是「蒙古斑」,是沉澱在皮膚的黑色素,長大後會消失,不需要做特別的處理。

寶寶、嬰兒、小寶寶/pixabay ID-1737015

▼▲許多寶寶出生時臀部上都會有類似瘀青的胎記。(上圖/翻攝自pixabay;下圖/翻攝自Mr·Jor微博)

寶寶胎記/翻攝自Mr·Jor微博 ID-1737009

相信許多爸爸媽媽都有印象,在寶寶剛出生時臀部都會有很明顯的藍綠色或是灰藍色的「胎記」,醫師都會笑笑表示不用太擔心,因為長大後就會自己慢慢不見,果不其然,這個印記通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但到底為什麼絕大部份的寶寶都會有這個印記呢?究竟這個「胎記」對小朋友有什麼影響?首先我們先從民俗角度來解釋。對此,民俗專家楊登嵙表示,人們在轉世投胎時都要過奈何橋喝孟婆湯忘掉前世,然後再去投胎重新做人,但是很多人不願意喝,就會被陰間的使差拿棍棒驅趕、催促,而有些比較聰明的就會猶豫投胎,害怕選錯家庭,在這樣拖拖拉拉的狀況下也會被趕甚至被狠狠踢一腳,因此寶寶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會有一些「痕跡」。

楊登嵙說,其實某種程度可以解釋是投胎重生的代價,寶寶在選擇媽媽的時候被送子使差踢一腳幫忙,所以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灰綠色、青綠色類似瘀青的痕跡,「顏色越深的通常這個小孩比較有個性、主見、固執,當然也比較聰明,如果本身沒有的,通常個性比較溫馴,很少反抗。」但楊登嵙最後也說,這樣的痕跡嚴格來說不算是胎記,因為長大後就會不見,從命理學角度的話,其實對他往後的運勢也不會太大的影響,「只有那種會留一輩子的胎記,顏色比較深的那種,才會對人的運勢、面相有影響,就像痔那樣。」

至於醫學角度,台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科醫師張鈺孜受訪時表示,確實坊間都會說是床母做記號,但其實是很單純的黑色素沉澱。張鈺孜解釋說,這樣的胎記在醫學上稱為「蒙古斑」,當寶寶在媽媽體內還是小胚胎時,黑色素從神經脊移動到表皮時,因為未能穿透表皮和真皮交界處,所以困在真皮深部,進而形成有點像瘀青的蒙古斑,所以寶寶出生時常常會發現臀部有這樣的印記、瘀青,但每個孩子的顏色深淺、形狀都不一樣,甚至有的寶寶是沒有的。

寶寶、嬰兒、小寶寶/pixabay ID-1737017

▲醫師表示,這種胎記稱為蒙古斑,通常寶寶長大後就會不見。(圖/翻攝自pixabay)

張鈺孜醫師表示,其實蒙古斑不只在臀部,通常寶寶的手臂和下腰椎的地方也很常見,但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屁股,「通常小孩出生後2~3年就會消失,最晚的也有到5、6歲,少部分在青春期前。」而這樣的蒙古斑對小孩健康有無影響呢?張鈺孜強調,如果寶寶出生後有蒙古斑,媽媽也不必擔心或自責,因為這是胚胎本身在長大時就會經歷的一個變化,與母體無關,當然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健康影響,更不需要做什麼特別的處理,「它自然而然就會不見、消失,平均10個小孩就有2、3個有這個情形,真的很常見。」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買嬰兒枕顧頭型?醫師曝「致命危機」

 
26k 人追蹤
追蹤
 
三立新聞網

記者張雅筑/綜合報導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的頭型好看,擔心長期仰睡寶寶的頭會睡扁,所以除了讓孩子側睡、趴睡外,不少父母也會購買號稱能「塑造完美頭型」的枕頭,但這背後可能藏有「風險」?昨(13)日一名小兒科醫師發文提醒,他表示,自己的妹妹日前傳了網址說要買一款網路熱議的嬰兒枕給他女兒,醫師看完後氣炸,直呼「2歲以前嬰兒用枕頭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但他發現業者疑似用錯誤觀念誘導購買,所以決定發文呼籲家長們注意。

檢視相片

▲許多家長為了塑造寶寶的頭型,除了會讓孩子趴睡也會購買枕頭輔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為了不讓孩子的頭型又扁又塌,家長們常常會購買號稱可以「塑造完美頭型」的枕頭輔助照顧寶寶的頭型,近來也有一團隊在網路上推廣自家嬰兒枕產品,宣稱可以讓寶寶睡得香甜,「能顧頭型又安全」,但看在專業小兒科醫師眼裡卻不是這樣的!從醫10年、在小兒科服務大約7年的陳醫師,昨日他在PTT上以「XX上的XX嬰兒枕有致命危機」為題發文,他表示,因為家人有意購買該枕頭給女兒當禮物,自己才進一步了解這款嬰兒枕頭,但赫然發現許多錯誤觀念,讓他氣得大罵,「賣商品我沒意見,用錯誤知識誘導別人購買、提高別人家小孩的死亡率,這我就完全無法接受!」

陳醫師表示,其實媽媽手冊上都有提醒嬰幼兒不用使用枕頭,再者現今所有文獻都有證實,所謂的防側翻、顧頭型全都無效,反而會徒增嬰兒窒息風險,甚至還有許多國家已禁止販售相關嬰兒枕頭產品,但仍有商人看準父母想替孩子顧頭型就棄小朋友的安全不顧,這樣罔顧人命的態度讓陳醫師相當憤怒、無言。針對近來網路熱議、在網路發起募資的這款嬰兒枕產品,陳醫師提出了幾點「打臉」,以下為大家整理出:

一、業者提出寶寶半夜哭鬧不睡覺和嬰兒枕好壞有關

陳醫師:嬰兒哭鬧原因很多,最主要都是生理性問題引起的,睡眠結構改變引起的微乎其微,「跟什麼鬼枕頭一點關係都沒有啦!」

二、使用該嬰兒枕寶寶可以睡得香甜

檢視相片

▲陳醫師指出,寶寶睡覺被抬高脖子,很可能影響其呼吸,嚴重恐導致缺氧。(圖/翻攝自PTT,照片經打碼處理)

陳醫師: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嬰兒的頭部被抬高,下巴肉被擠出來,一旦嬰兒被抬高危險性相對提高,「你把嬰兒的呼吸道想成一根直的吸管,然後把這根吸管一端往上拉,吸管是不是會產生一個狹窄區,嬰兒呼吸道也一樣,而且他肌肉發育不完全,他吸不到空氣可能還無法大力吸,然後就缺氧了,好一點腦麻 差一點就SIDS。」

三、嬰兒枕脖子部位挖空能解決不能睡枕頭的問題,能護頭造型、能保護寶寶安穩正躺,不隨意滾動造成危險

陳醫師:嬰兒在會翻身之後根本無法控制他睡在什麼地方,使用一個會限制他翻身的產品,除了沒用外,也可能讓嬰兒在臉朝下時翻不回來。

四、滿三個月後寶寶會抬頭,因為頸椎開始前凸,建議家長加一片墊高片

陳醫師:小孩的脊椎大致上到6歲才會定型,「原本就已經夠危險了,還要再加高?」小朋友2歲後使用枕頭雖比較不危險,但其實仍不需要,「太早躺枕頭反而容易造成頸椎發育上的問題」。

陳醫師強調,專業醫師會建議嬰兒不要使用枕頭的根本原因是,「會提高嬰兒窒息猝死機率」,並不是業者斷章取義的「醫師不建議嬰兒使用枕頭,是因為嬰兒脊椎是直的」。陳醫師說,2歲以前的嬰兒使用枕頭確實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自己身為救人的醫師,實在是看不下去,所以決定發文呼籲大家、告訴大家正確的觀念,「我不能放任這種東西在市面上流竄」。

業者被指控後也在官方臉書做出回應,業者強調,他們從頭到尾都沒有想隱瞞「2歲以前嬰兒用枕頭會提高相當程度的窒息風險」這件事,在產品頁或是影片都有明確提及這點。此外,業者更說,「針對窒息這一件事情,也特別在產品的布料上做了非常大的功夫,就為了解決這件事情!」業者說,他們特別選用了有良好透氣度的布料,為了就是避免窒息這件事,「這一點,其實只要拿到產品,遮住口鼻,就可以知道能不能暢快呼吸了。」

至於陳醫師指出的寶寶睡嬰兒枕頭部被抬高可能影響呼吸造成缺氧一事,業者表示,那是因為寶寶本來就有微微的雙下巴,「我們的倒凹型,就是為了讓寶寶頸部不被抬升,而設計出來的形狀,所以下面說的呼吸管等等的皆不成立,不會造成這種狀況。」而醫師直指該嬰兒枕是「標準殺嬰」,業者除了反駁該指控太嚴重外,更說,「我們非常盡力要改善產品本身呼吸的順暢度,就算遮住口鼻也能吸得到空氣,就是希望危險性可以再再降低。」最後關於建議家長在嬰兒3個月後加一片墊高片一事,業者表示是醫師誤會他們的用意,「我們並沒有說一定要多加墊高片,而是寶寶會抬頭後,請家長們視狀況可以多加一片。而後面的加高,也是為了延長枕頭的使用時間,讓枕頭價值更高。」

最後該家嬰兒枕業者強調,他們在嬰兒枕做了許多研究、努力,最後滿足家長不窒息、不影響頸椎、顧頭型、不悶熱、防水等需求設計出這款嬰兒枕,但現在遭到指控讓他們相當無奈,不過他們很樂意提供自己的產品給該醫師,「請您親眼幫我們看看,再為我們的產品做評價。」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打無痛分娩能爽爽生?醫師給4點提醒:生孩子冒非常大風險
揭祕寶寶屁股上的青色胎記 專家:顏色越深越聰明!
大便出血以為是痔瘡 就醫檢查…肛門6公分內驚見惡性腫瘤
胸部流血就醫 一檢查竟是乳癌…大叔崩潰:男生也會?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PTT怒斥嬰兒枕不肖廠商 寶寶怎麼睡?新生兒科主任給3意見

 
13 人追蹤
追蹤
 
林以璿

 

近日,PTT上一篇醫生批評嬰兒枕頭廠家的文章得到了極高的迴響,許多長輩為了寶寶以後的頭型好看,會透過調整寶寶睡姿,或是購買號稱有調整頭型效果的枕頭來讓寶寶使用,但其實這無形中增加了寶寶窒息的風險。

 

文中醫生怒批廠商為了販售嬰兒枕頭,傳達了錯誤觀念,讓家長誤以為寶寶哭鬧、頭型不好看,都是因為沒有枕頭而造成。但是寶寶太小開始使用枕頭,由於發育不完全,反而會造成許多安全隱憂。「賣商品我沒意見,用錯誤知識誘導別人購買、提高別人家小孩的死亡率,這我就完全無法接受,」醫生痛批。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表示,寶寶在1到1歲半左右,前囟門會逐漸閉合,在前囟門閉合之前,寶寶的頭部都還在成長,媽媽們不必急於在剛出生幾個月的時候就要幫寶寶「塑形」。「而且,其實影響頭型、頭部大小最大的因素,是爸爸媽媽的遺傳,」趙露露提到。

趙露露表示,臨床上不建議太小的寶寶使用枕頭,最主要是怕寶寶窒息。由於寶寶在6個月以前,頭的比例比較大,如果貿然使用枕頭,氣管容易被折到。「如果一定要使用枕頭,也請至少等到寶寶6個月以後,再購買嬰兒用的極薄枕頭,」另外,除了寶寶的枕頭,寶寶的床墊也要挑選比較硬的產品,避免寶寶因為趴睡,頭部陷到床墊中窒息。

防治寶寶窒息 爸媽請留意這3點

趙露露針對寶寶的睡眠情況,向爸爸媽媽給出了3點建議:

1.寶寶4個月以前,肌肉尚未成熟,還不會翻身;腦部的發育也還不成熟,即使是窒息了,寶寶的腦部也不會給出嘗試自救的指令。因此,4個月以前,一定不能讓寶寶趴睡,就算是側睡也要避免。

2.許多爸媽擔心寶寶夜間睡覺會著涼,因此會幫寶寶蓋厚被子。但是趙露露指出,厚被子也可能妨礙到寶寶呼吸,蓋被子的話要將被子蓋在肩膀以下,「現在也有許多防寶寶踢被子的產品,爸媽不必用蓋厚被子的方式來避免寶寶感冒。」

3.趙露露指出,不少爸爸媽媽會在寶寶的床上擺上許多娃娃,希望給寶寶營造溫馨的成長環境。目前市面上還有一款新手媽媽幾乎人手一隻的嬰兒音樂玩具,這種體積頗大的布偶會發出音樂跟燈光,十分吸引寶寶的目光。「不過如果床上的娃娃太多,或是娃娃壓到寶寶,也可能造成窒息,」趙露露表示,如果一定要放娃娃,也請放在床尾。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大力搖晃寶寶變成植物人⋯醫師:這就是虐嬰!
嬰兒不會說話 媽媽怎麼判斷寶寶穿太多還是穿太少?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麼小聽得懂嗎? 專家揭「親子共讀」如何刺激大腦發展

 
503 人追蹤
追蹤
 
陳 鈞凱
 
▲親子共讀可以讓寶寶感受溫暖及愛。(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政府、學校到圖書館,在台灣,近幾年吹起一股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子共讀」風潮,但究竟「親子共讀」好處在哪裡?奇美醫學中心母嬰醫療團隊表示,在懷孕期間可以讓腹中寶寳透過聽覺刺激大腦發展,促進語言學習能力;出生後也能因為父母親的語調聲音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

▲親子共讀可以讓寶寶感受溫暖及愛。(照/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從政府、學校到圖書館,在台灣,近幾年吹起一股鼓勵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子共讀」風潮,但究竟「親子共讀」好處在哪裡?奇美醫學中心母嬰醫療團隊表示,在懷孕期間可以讓腹中寶寳透過聽覺刺激大腦發展,促進語言學習能力;出生後也能因為父母親的語調聲音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

研究顯示,孩子的早期經驗,將影響他的一輩子,所以專家提醒,父母跟孩子共讀會影響他對閱讀的態度和印象,甚至可從親子共讀的親密過程中,感受到溫暖與愛。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督導張愷芳表示,早期的親子共讀可促進嬰幼兒閱讀與學習能力及語言發展,更可以達到更好的親子互動,研究就發現,及早養成閱讀習慣、且喜歡閱讀的孩子,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想像力的啟發與創造力的培養。

這麼小,聽得懂嗎?是不少父母最初的疑惑。以奇美醫學中心為例,目前在產前門診、產後病房、嬰兒室、病嬰室、兒科病房及兒科加護病房都設立了「親子共讀」童書專區提供前來陪伴孩子的家屬使用。

張愷芳說,其實親子共讀最重要是「共」字,也就是分享的親子互動,尤其當父母在為孩子朗讀童書時,往往為了表達其意境,會放慢語調,而溫柔喜悅的聲音能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情緒更穩定,甚至激發出孩子趣味反應。

去年7月迄今,奇美醫學中心母嬰照護團隊自產前門診、產後病房及嬰兒室共推展1600人次,甚至若遇到早產或病情需要被迫母嬰分離的寶寶,醫護更是鼓勵家屬於陪伴時間執行。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4A加護病房護理長陶菁說,不少早產寶寶,即透過爸媽的每次撫觸、每聲輕柔的叫喚及說故事時光,無形中減輕了孩子以及家長兩方面因母嬰分離的無助、擔憂與壓力。

照片來源: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gmail.com,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