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但其中含有的塑化劑成分對人體並不健康,尤其孕婦使用更要注意。(圖片來源/tomon@photoAC)
「其實只要是變成乳液的東西,難保廠商在裡面添加塑化劑或是其他材料,才讓它變成乳液......」高醫大環境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高醫大附醫家醫科主治醫師吳明蒼表示。
許多女性愛用具有迷人香氣的清潔、保養品,以及幾乎每位孕婦都會擦妊娠乳液,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指出,為了香味持久,這些產品許多都添加了定香劑,而最常使用的定香劑就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塑化劑,這些都可能提高胎兒過敏體質風險。
到底生活中哪些常見產品對人體不好呢?
研究發現:這「2樣保養品」含最多塑化劑
從民國100年塑化劑事件發生後,隔年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與陽明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慈濟大學合作研究,將個人護理用品分為「留滯型(即免沖洗型)」與沖洗型,於2012-2015年調查台灣北中南東10家醫院出生世代的1,676位母親,請這些受試者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分析前、中、後3個孕期的尿液中鄰苯二甲酸酯代謝物濃度。
研究搭配問卷調查發現,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王淑麗指出,依使用頻率的4個級距(每個月使用1-3次、4-12次、13-24次、大於25次)來看,以唇膏為例,尿液中DEP代謝物MEP,每上升一個組別平均會增加13%;而使用精油的情況則更嚴重,可高出近22%,至於沖洗型個人保養品則多數無關連。
王淑麗表示,MEP不會累積於人體內,從追蹤型研究發現,其暴露可能與過敏性疾病有關,包括上呼吸道發炎、氣喘症狀及肺功能下降,至於對國人的影響,則需要再驗證。研究也發現,孕婦尿中塑化劑濃度與其新生兒臍帶血中濃度有關,若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 這項研究成果於108年1月刊登於國際權威環境科學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增加留滯型個人保養品的使用頻率,會顯著增加尿液中DPE代謝物(MEP)的濃度。 (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國衛院研究團隊調查全台1,676位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11種個人護理用品的習慣,發現母親於孕期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二乙酯,可能造成兒童過敏體質、哮喘等健康問題。 (攝影/陳稚華)
「洗手」可降塑化劑濃度...醫師:這樣洗最有效
不過,研究也發現像是沖洗型的洗面乳,每週使用4次以上,能減少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27.6%,推估是洗臉過程同時洗手,能洗去殘留物、降低濃度。但使用洗髮精,卻發現尿液中DPE代謝物的濃度上升,可能與洗髮精為增添光澤、香味使用的部分成分相關。
吳明蒼表示,日常生活接觸到塑化劑的機會很多,通常如果來路不明的產品最好盡量不要用。而因為大部分的塑化劑都是屬於脂溶性的,跟皮膚接觸後用一般清水洗效果不佳,所以建議像小朋友常接觸到一些像玩具等塑化劑產品後,盡量要用肥皂加水去清理。「我們曾做過研究,只用清水大概只能去除10%病菌,如果用一般不加香精、普通的肥皂,去除率可以達到80-90%。」
他進一步指出,「坦白講,其實乳液多少都會加一些塑化劑成分,像以前的傳統肥皂其實就很好了,又便宜、也不需要什麼香氣,用這種傳統肥皂加水清洗反而最適合。」不過有些人擔心傳統肥皂清洗力道太強、皮膚反而會變粗?吳明蒼解釋,正常人不會每隔幾分鐘就洗手一次,不用擔心皮膚會變粗。
許多民眾也常問吳明蒼這個牌子的乳液或洗潔劑好不好,「其實這很難回答,因為這次沒問題、不代表下次也不會出問題,我覺得最好的做法還是要回歸天然、減少加工製品,這才是大原則。還是比較鼓勵用肥皂,因為在沒有加入特別的香精狀況下,肥皂比較不會添加什麼其他物質,乳液我們比較沒辦法管控。」
孕婦使用保養品必知「5大原則」
王淑麗也再次提醒懷孕婦女,使用保養品應注意:
1.懷孕婦女應避免過度使用留滯型皮膚調理劑
2.減少塗抹口紅和精油薰香
3.使用的洗髮精則留意成分
4.鼓勵懷孕婦女應注重臉部清潔及常用肥皂洗手,以減少塑化劑的暴露
5.使用這些個人保養護理產品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香味的產品
王淑麗也建議民眾購買保養品時注意上面的容器標示。(圖片來源/王淑麗提供)
「由於鄰苯二甲酸酯的暴露無法避免,且不像一些污染物容易在體內累積造成傷害,但若此短半衰期的物質暴露濃度高,可能會增加體內代謝的時間,建議降低個人照護用品的使用,以降低暴露劑量。」王淑麗也表示,對於進入體內的塑化劑,由於已代謝為親水性物質,可多喝白開水或運動流汗,有助經由尿液、汗液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