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8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5年嬰兒前十大死因都有「它」 寶寶睡姿竟觸發危機!

 
·2 分鐘 (閱讀時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新生兒,父母總是盡其所能想為寶寶打造舒適且溫馨的睡眠環境,但國健署警告,很多新手爸媽或主要照顧者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光是衛福部近5年統計資料就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一直在嬰兒前十大死因之一,發生原因正與寶寶的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內長期觀察,發現不少家長為了方便照顧,會讓寶寶與大人同床睡,或怕寶寶著涼,所以在嬰兒床鋪上厚厚的軟墊及棉被,甚至費心在寶寶床邊進行布置,堆置了填充娃娃、玩具等,其實都會提高寶寶嬰兒猝死或窒息死亡的風險。

國健署呼應台灣兒科醫學會參考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建議,近年大力宣導「1歲以下的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的訊息,提醒爸媽及照顧者都要特別注意,以避免嬰兒猝死的風險。

吳昭軍提醒,家長一定要遵守「五招安心睡」,即: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給新生兒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才能讓寶貝健康平安的長大。

第一招「不趴睡」:正確姿勢是「仰睡」,側睡因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另切勿讓嬰兒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

第二招「不用枕」: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反而可能提高窒息風險。

第三招「不同床」: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勿讓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睡在同一張床。

第四招「不悶熱」:保持通風,保暖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要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

第五招「不鬆軟」:睡眠區域不宜有任何鬆軟物,如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床墊應平滑堅實,不建議使用防撞護墊及記憶海綿床墊。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怕上醫院效應! 她拖到肛門「流湯、噴膿」大腸癌惡化四期

 

清明連假野外一大危險動作恐招「蛇咬」 醫教毒蛇咬傷自救這樣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匯流新聞網
4k 人追蹤追蹤
近5年嬰兒前十大死因都有「它」 寶寶睡姿竟觸發危機!
陳 鈞凱
2022年4月4日 週一 下午2:00·2 分鐘 (閱讀時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新生兒,父母總是盡其所能想為寶寶打造舒適且溫馨的睡眠環境,但國健署警告,很多新手爸媽或主要照顧者仍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光是衛福部近5年統計資料就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一直在嬰兒前十大死因之一,發生原因正與寶寶的睡姿及睡眠環境安全息息相關。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國內長期觀察,發現不少家長為了方便照顧,會讓寶寶與大人同床睡,或怕寶寶著涼,所以在嬰兒床鋪上厚厚的軟墊及棉被,甚至費心在寶寶床邊進行布置,堆置了填充娃娃、玩具等,其實都會提高寶寶嬰兒猝死或窒息死亡的風險。

國健署呼應台灣兒科醫學會參考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建議,近年大力宣導「1歲以下的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的訊息,提醒爸媽及照顧者都要特別注意,以避免嬰兒猝死的風險。

吳昭軍提醒,家長一定要遵守「五招安心睡」,即:不趴睡、不用枕、不同床、不悶熱、不鬆軟,給新生兒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才能讓寶貝健康平安的長大。

第一招「不趴睡」:正確姿勢是「仰睡」,側睡因容易翻身成趴睡亦不建議,另切勿讓嬰兒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

第二招「不用枕」:1歲以下嬰兒不需使用任何枕頭,坊間流傳的塑頭形枕頭及增高墊,反而可能提高窒息風險。

第三招「不同床」:遵守「同室不同床」原則,勿讓嬰兒與主要照顧者或兄弟姊妹睡在同一張床。

第四招「不悶熱」:保持通風,保暖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切記要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

第五招「不鬆軟」:睡眠區域不宜有任何鬆軟物,如枕頭、棉被、毯子、填充玩偶,床墊應平滑堅實,不建議使用防撞護墊及記憶海綿床墊。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怕上醫院效應! 她拖到肛門「流湯、噴膿」大腸癌惡化四期

清明連假野外一大危險動作恐招「蛇咬」 醫教毒蛇咬傷自救這樣做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濕疹反覆發作「哭不停」 掌握5要點呵護肌膚

 
 
·3 分鐘 (閱讀時間)
 
 
陳敏恭主任建議寶寶洗完澡3~5分後塗上無色無味的保濕乳液,以收斂皮膚深層的水分,達到較好的保濕效果。臺中醫院提供
 
陳敏恭主任建議寶寶洗完澡3~5分後塗上無色無味的保濕乳液,以收斂皮膚深層的水分,達到較好的保濕效果。臺中醫院提供

[周刊王CTWANT] 兒童節即將來臨,但最近氣候溫差相當大,許多孩童都出現皮膚問題,台中市一名8個月大的方小弟,這一兩個月因異位性濕疹反覆發作,臉頰和下肢都出現大片紅疹,且有脫皮情況,不僅哭鬧,更嚴重影響睡眠,幸好尋求小兒科治療兩週後,症狀大多緩解,目前也接受醫師建議,開始著手強化孩子皮膚的完整性並進行預防與保養。

衛福部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陳敏恭表示,濕疹是皮膚發炎的反應,小孩反覆發作且嚴重型的濕疹就稱為異位性皮膚炎。臨床上處理皮膚乾燥或濕疹的方法有三個階段:

1. 避免階段:強化皮膚的完整、濕潤及去除惡化的原因。

2. 保養階段:使用保濕乳液。

3. 治療階段:使用藥物。

在避免階段方面,如果孩子的皮膚正處於過度乾燥或濕疹急性發作的時候,建議每天洗澡時盡量用溫水而不是熱水,並使用濕疹專用或較溫和的肥皂或沐浴乳,輕輕塗抹在身體較容易產生油垢的部位,如腋下及鼠蹊部即可;較無油垢的部位如下肢或屁股,每週只需以肥皂清潔一至兩次,其他日子用清水清潔即可。建議整個洗澡過程不要超過10~15分鐘,就可以有效避免傷害敏感的皮膚。

陳敏恭主任指出,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表面自然生成的「角質層脂質」保護,造成皮膚深層水分散失而導致濕疹。洗澡後可以用純棉的毛巾輕輕拍乾或壓乾皮膚,盡量避免過度用力擦乾,損傷已經敏感的膚質。

如果孩子皮膚呈現微癢、微紅或已相當粗燥,就可以協助小孩進入保養階段。建議洗完澡3~5分後,在乾燥的皮膚表面塗上無色無味的保濕乳液,以收斂皮膚深層的水分,達到較好的保濕效果。如果皮膚狀況較為嚴重時,就建議一天至少要做早晚兩次的保濕工作。

 

但如果濕疹已進展到皮膚發紅且孩子有明顯的搔癢動作,或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或睡眠品質時,就需要進入到治療階段。建議會塗上適當強度的類固醇(Steroid)或外用鈣調磷酸酶抑製劑(Topical calcineurin inhibitors),以迅速有效地降低搔癢的不適感。為達到更好的療效,必要時會建議在睡前搭配短效的口服抗組織胺,避免孩子睡眠當中不自主的搔抓皮膚。如果皮膚惡化到有黃色分泌物、疼痛或結痂,就可能是合併細菌發炎,需要趕緊就醫治療。

為了有效預防小兒濕疹,陳敏恭主任亦提出5大注意事項:

1.需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皮膚乾燥。

2.攝取含Vit.D 的食物(魚、蛋類)及omega-3、omega-6必需脂肪酸的食物(魚類),以促進皮膚角質層脂質的生長。

3.維護良好的睡眠品質。

4.維持寢室濕度在55%~60%,避免室內過度乾燥而傷害敏感的皮膚。

5.避免過度使用保濕乳液:因小孩皮膚平常就會分泌角質層脂質,如果過度使用保濕乳液反而會抑制它自然的分泌。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魚藏重金屬不敢吃?揭曉「12種低重金屬魚類」

 
 
·2 分鐘 (閱讀時間)
 
 

現代人普遍脂肪酸攝取不平衡呈現大走鐘的狀態(Omega-6多而Omega-3不足),身體長期處在發炎反應,進而常常覺得累、金魚腦、體力差,免疫力更差,且懷疑自己根本沒在新陳代謝,並且負面情緒爆棚,覺得人生好難又厭世苦悶誰人知,這些都可能跟油脂比例不平衡有關係!

高Omega-3脂肪酸、低重金屬 12種好魚排名

想要保護心血管、關鍵時刻保護力UP,吃魚也是方法之一,但很多人擔心吃魚同時又吃進重金屬左右為難,營養師程涵宇分享,符合美國 FDA 和環境保護局 (EPA)優先吃的建議,也就是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12種魚的Omega-3脂肪酸排名清單:

(推薦閱讀:吃魚怕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1、大西洋鯖魚7354mg( EPA2851+ DHA4503)

2、秋刀魚4566mg(EPA1665+ DHA2901)

3、柳葉魚2277(EPA1107+ DHA1170)

4、大西洋鮭魚2163mg(EPA893+ DHA1270)

5、圓鱈2033mg(EPA1260+ DHA773)

6、正鰹1523mg(EPA319+ DHA1204)

7、大西洋黃花魚1338mg (EPA526+ DHA812)

8、扁鱈 1332mg (EPA771+ DHA561)

9、黑鱸魚1184mg (EPA291+ DHA893)

10、香魚827mg (EPA280+ DHA547)

11、竹莢魚596mg(EPA208+ DHA388)

12、白鯧440mg(EPA117+ DHA323)

 

(推薦閱讀:處理心魚蝦小心刺手! 急診醫曝「危及3大症狀」:恐致命

程涵宇營養師授權提供

一週吃兩次魚 降低失智風險

程涵宇補充,目前最被最被推崇的飲食之—地中海飲食法也是建議大家每週至少吃兩次魚貝類,過去也有研究發現吃魚能夠減少失智風險,1436位長者的飲食型態比較失智情況,發現每週吃魚不到1次,罹患失智症風險約為25.7%,每週攝取超過4次降為17%。

(推薦閱讀:魚刺哽到喉嚨吞飯、喝醋都NG! 第一時間這樣處理才是正解

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更多台視新聞網報導
繼鮭魚後...鱈魚同傳缺貨 麥當勞、摩斯恐受影響
澎湖破6年來最冷紀錄 綠蠵龜遭凍昏擱淺海灘
台灣「傳統重金屬」音樂交流!14團北管「子弟軒社」熱鬧競演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臭狂吃薄荷糖有用?營養師喊母湯「越吃越更嚴重」 地雷食物一次看

 
 
·2 分鐘 (閱讀時間)
 
 
口臭可能代表身體健康出狀況。(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口臭可能代表身體健康出狀況。(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周刊王CTWANT] 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熬夜導致肝火旺盛,有時口中難免出現異味,但口臭問題若太過嚴重,恐怕就不是火氣大這麼簡單。營養師余朱青透露,口臭的原因很多,有些是衛生習慣、有些是因為疾病、有些則是因為吃了一些容易引起口臭的食物造成,例如肉類、酒精飲料,以及常用來清新口氣薄荷糖,都可能是罪魁禍首。

余朱青日前在臉書發文,「與人近距離講話時,是否曾經聞到對方不好的口氣,當場真的蠻讓人尷尬的,現在則是因為整天戴口罩,而讓很多人發現,原來自己也有口臭。口臭的原因蠻多的,有些是衛生習慣、有些是因為疾病、有些則是因為吃了一些容易引起口臭的食物造成的。」

營養師提到,「像是如果吃太多肉類,蛋白質攝入過多,身體來不及吸收,在分解的過程會產生氨氣排出體外,就會產生不好的味道。加上大魚大肉之後,食物殘渣越多,一些細菌在分解食物殘渣的同時會產生可揮發的硫化物,也就有了口臭。另外酒精飲料 ,也容易造成口臭喔。酒精有利尿功能,會讓身體缺水,阻礙唾液分泌。如果過度飲酒,就會加重口臭。」

余朱青指出,「如果發現自己有口氣不佳時,不少人會吃薄荷糖,雖然薄荷有清新的好味道,但是大多數的薄荷糖都含有糖,糖是細菌最喜歡的美食,在細菌分解糖的過程中釋放硫化物,反而會造成口臭喲。所以以不論是為了口氣或是身體健康,糖都要少吃。」

專家建議,若民眾有口臭困擾,可多喝綠茶、吃香菇,「另外一些辛香料也可除口臭,像是吃生魚片會用到的芥末,芥末裡的成份也可以抑制細菌繁殖防口臭產生。另外含有維他命C的的食物,例如奇異果,奇異果上的維他命C、酵素、多酚以及膳食纖維,這些都有助於消除口臭喲!」

原始連結

 

看更多 CTWANT 文章
4星座本月受財神眷顧 第一名「正財、偏財運爆棚」可望晉升有殼一族
劇組巴士與卡車對撞成死亡車禍 男女主角隔兩日發聲「他需要捐血」
為挽回男友…21歲妹花663萬「請大師斬桃花」 結果人財兩空慘爆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天灌4大杯咖啡提神還是累! 當心害你睡不好兩大主因

 
·2 分鐘 (閱讀時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天灌4杯咖啡,怎麼還是覺得有夠累!一名48歲的男子,就有這樣的困擾,身為公司高階主管的他,工作壓力大,常難以入睡,睡眠品質每況愈下,因此影響白天精神與體力,變得重度依賴咖啡因來提神,但晚上又面臨睡眠問題,形成惡性循環,疲憊感始終無法有效消除,最終求助醫師,這才發現忽略了兩大害人睡不好的關鍵。

聯欣診所副院長、家醫科醫師顏佐樺表示,仔細問診發現,該名男子不但本身膽固醇偏高、有胃食道逆流,更長期有嚴重的睡眠困擾,抱怨時常睡前腦中思緒停不下來,睡眠易短淺,因此睡眠品質不佳,白天上班只能每日依賴2到4杯咖啡,希望幫助自己振奮、清醒,但疲憊感始終揮之不去。

常感覺疲勞,想睡又睡不好?顏佐樺提醒,影響因素有很多,但需留意的是「壓力」與「荷爾蒙的改變」這兩項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顏佐樺指出,荷爾蒙就像一把控制身體代謝、運作開關的鑰匙,主宰我們的認知與情緒、代謝、睡眠、免疫系統等。當壓力來臨時,身體的腎上腺素會大量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刺激血糖、血壓及心跳快速上升來應付緊急狀況。而有壓力荷爾蒙,也就會有「抗壓荷爾蒙」,以協助穩定讓身體快速回到正常狀態,兩者如同翹翹板兩端,必須維持平衡,否則若長期處於高壓,除了影響睡眠,也易增加癌症、新陳代謝、心血管疾病、失智及憂鬱等風險。

如果困擾在於睡眠障礙,當深度睡眠不夠時,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身體組織修復,顏佐樺說,可以透過藥物或補充保健品來改善,千萬別輕忽內分泌對身體的影響,尤其是壓力荷爾蒙調節若失衡,會讓人容易疲勞、情緒狀態不佳、睡眠困難等,建議及早發現讓自己睡不好的主因,儘早調整,別讓睡眠成為生活中的一大困擾。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熟女眼皮嚴重下垂還大小眼 不是皮膚鬆弛!就醫查出胸腺瘤惹禍

台大研究空汙傷心血管! 郭董也是監測對象驚曝「輕微心律不整」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
字體 
瀏覽人次:34885 返回列表

 

疫情拉警報!新型Omicron病毒讓人心惶惶,究竟OmicronDelta以及原始新冠病毒有什麼差別?增強保護力的關鍵營養有哪些呢?

 

Omicron有哪些症狀?

 

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Omicron的症狀比較輕微,像是小感冒一樣,加上相對原始新冠病毒常見的嗅覺、味覺喪失,Omicron較不明顯,但是千萬別小看Omicron 的傳染力高達150,除了傳染力強,症狀也包含:嗅味覺喪失少見、血氧量無明顯降低、輕微頭痛

/頭暈、疲倦感/四肢痠痛、咳嗽/乾咳、鼻塞/流鼻水、發燒、喉嚨不適但不疼痛、夜間流汗等。

 

 

此外,先前指揮中心也曾提到,Omicron具易重複感染特性;因此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強及病毒量高,免疫逃脫會影響疫苗效益的時效性,進而產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疫苗施打2劑超過5個月的人,應加強施打第3劑格外重要。

 

(推薦閱讀:咳嗽、流鼻水「6種人」恐變重症! 醫曝「痊癒時間」有鬼:肌肉痠、眼窩痛快就醫

 

 

嚴防Omicron 這樣吃增強抵抗力

 

雖然Omicron症狀輕微、致死率也較低,但反而要更加注意,因為打過疫苗仍不是無敵,該做的防疫措施仍不可少,高敏敏強調,可以在平時多攝取關鍵營養,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1、益生菌:定時補好菌、養好腸

降低發炎機率、提升免疫力。因有臨床發現,確診新冠後康復的個案,體內益生菌的含量會降低,所以有長期定期補充益生菌的人,身體發炎機率會降低、免疫能力較好,建議可以將優酪乳當作每天的乳飲品,並選擇內含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的菌株,像是常見的A菌、B菌,不僅能增加腸內益生菌,還能補充每日所需的乳製品營養。

 

(推薦閱讀: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2Omega-3:吃好油、抗發炎

能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免疫細胞不過勞。若飲食缺乏這類好油,肌膚容易敏感、免疫力較差;若攝取足夠,體內對抗病菌的白血球活躍度也會上升。

 

但是Omega-3是我們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須從食物攝取,建議每周吃三次深海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等,以及每天可攝取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仁油、紫蘇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脂食物。

 

 

3維生素C:吃新鮮水果

維生素C亦能使體內對抗病菌的免疫細胞活躍度增加,但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容易流失、身體不會自動合成、要透過每天攝取補充,建議每天最少吃兩份新鮮水果來補足,每日攝取約100mg的維生素C即可,如:一顆芭樂、一顆柳丁、10顆草莓、兩粒奇異果。

 

(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

 

4、兒茶素:喝綠茶

兒茶素能防止病毒跟黏膜細胞結合,起到阻擋的作用。而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建議每天可以喝點綠茶。

 

延伸閱讀:
·防Omicron普通口罩不見得能擋!室內用餐如何自保? 醫揪「1大關鍵」
·上廁所小心也會染疫!醫警告「3處」恐藏病毒 找衛生紙頭、抽擦手紙慘了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嗽、流鼻水...是新冠肺炎、感冒、過敏? 圖解「三者差異」

 
 
·3 分鐘 (閱讀時間)
 
 

濕濕冷冷的天氣,讓你感覺不舒服。擔心鼻涕是由COVID-19引起?還是流感?感冒?或者過敏?確認病因有些難度,因為許多症狀相似,會流鼻涕、咳嗽和感到疲倦,但還是有可以區別之處。一起來弄清楚到底是哪一種,除了可以快點康復,也可防範將疾病傳播給他人。

流感與COVID-19怎麼區分?COVID-19潛伏期較流感

流感和COVID-19可以在人群中傳播。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COVID-19 是由 SARS-CoV-2引起的。兩者都會有發燒、咳嗽、頭痛和身體疼痛。

流感和COVID-19的傳播方式也類似。打噴嚏、咳嗽、唱歌或說話時,會透過鼻子和嘴巴傳播,增加感染周遭的人。受到感染的人可能沒有症狀,但仍然可以傳播病毒。

COVID-19出現症狀的時間比流感出現症狀的時間要長。流感通常在感染後1至4天出現症狀。感染COVID-19的人大部分在感染後5天左右出現症狀。

有時候感染COVID-19的一個明顯症狀是嗅覺或味覺喪失,不過其他症狀類似流感,最務實的方法確定是否患有COVID-19或流感,那就是接受檢測。

感冒與過敏怎麼區分?感冒會傳染,過敏不會!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並且可以傳染給他人,症狀通常很輕微。可能會流鼻涕、咳嗽、鼻塞和喉嚨痛。但不會出現COVID-19和流感常見的疼痛和發燒。而且,會在幾天內症狀得到緩解。

普通典型的治療方式,包括休息、補充水分和非處方藥。服用蜂蜜可能有助於1歲以上兒童的夜間咳嗽。沖洗鼻子和鼻竇有助於緩解充血。

過敏會導致流鼻涕和打噴嚏,但不會傳染。如果眼睛、鼻子或耳朵發癢,那麼可能是過敏。接觸灰塵、寵物、樹木或草花粉等物質會引發過敏,因為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引起的。

 

當不再接觸過敏原時,症狀往往會停止。除非患有氣喘,否則過敏大部分不會引起呼吸問題。過敏可以用抗組胺藥、減充血劑和鼻用類固醇等藥物治療。

接種疫苗、戴好口罩 做好防護降低病毒傳播

除了保持健康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對抗病毒的方法。那就是接種流感疫苗和COVID-19疫苗,專家表示,接種疫苗是保護自己和他們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建議所有6個月及以上的人接種流感疫苗。另外,口罩仍然是阻止呼吸道病毒(例如COVID-19)傳播的重要工具。疫情持續在傳播,戴口罩非常重要,也要盡可能避免人群擁擠的室內。

COVID-19(新冠肺炎)、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子過敏如何區分症狀?
 
COVID-19(新冠肺炎)、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子過敏如何區分症狀?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BA.2傳播力強!疫苗對BA.2有效嗎? 解析「重複感染率、重症率」
·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過疫苗、Omicron像小感冒為何要害怕? 一張圖速懂Omicron恐怖點
字體 
瀏覽人次:34869 返回列表

 

疫情拉警報!新型Omicron病毒讓人心惶惶,究竟OmicronDelta以及原始新冠病毒有什麼差別?增強保護力的關鍵營養有哪些呢?

 

Omicron有哪些症狀?

 

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其實Omicron的症狀比較輕微,像是小感冒一樣,加上相對原始新冠病毒常見的嗅覺、味覺喪失,Omicron較不明顯,但是千萬別小看Omicron 的傳染力高達150,除了傳染力強,症狀也包含:嗅味覺喪失少見、血氧量無明顯降低、輕微頭痛

/頭暈、疲倦感/四肢痠痛、咳嗽/乾咳、鼻塞/流鼻水、發燒、喉嚨不適但不疼痛、夜間流汗等。

 

 

此外,先前指揮中心也曾提到,Omicron具易重複感染特性;因此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傳播力強及病毒量高,免疫逃脫會影響疫苗效益的時效性,進而產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疫苗施打2劑超過5個月的人,應加強施打第3劑格外重要。

 

(推薦閱讀:咳嗽、流鼻水「6種人」恐變重症! 醫曝「痊癒時間」有鬼:肌肉痠、眼窩痛快就醫

 

 

嚴防Omicron 這樣吃增強抵抗力

 

雖然Omicron症狀輕微、致死率也較低,但反而要更加注意,因為打過疫苗仍不是無敵,該做的防疫措施仍不可少,高敏敏強調,可以在平時多攝取關鍵營養,來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1、益生菌:定時補好菌、養好腸

降低發炎機率、提升免疫力。因有臨床發現,確診新冠後康復的個案,體內益生菌的含量會降低,所以有長期定期補充益生菌的人,身體發炎機率會降低、免疫能力較好,建議可以將優酪乳當作每天的乳飲品,並選擇內含能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的菌株,像是常見的A菌、B菌,不僅能增加腸內益生菌,還能補充每日所需的乳製品營養。

 

(推薦閱讀: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2Omega-3:吃好油、抗發炎

能降低體內慢性發炎、免疫細胞不過勞。若飲食缺乏這類好油,肌膚容易敏感、免疫力較差;若攝取足夠,體內對抗病菌的白血球活躍度也會上升。

 

但是Omega-3是我們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必須從食物攝取,建議每周吃三次深海魚類,如:鯖魚、秋刀魚、鮪魚、鮭魚等,以及每天可攝取海藻、堅果、亞麻籽、亞麻仁油、紫蘇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脂食物。

 

 

3維生素C:吃新鮮水果

維生素C亦能使體內對抗病菌的免疫細胞活躍度增加,但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維生素,容易流失、身體不會自動合成、要透過每天攝取補充,建議每天最少吃兩份新鮮水果來補足,每日攝取約100mg的維生素C即可,如:一顆芭樂、一顆柳丁、10顆草莓、兩粒奇異果。

 

(推薦閱讀: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

 

4、兒茶素:喝綠茶

兒茶素能防止病毒跟黏膜細胞結合,起到阻擋的作用。而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建議每天可以喝點綠茶。

 

延伸閱讀:
·防Omicron普通口罩不見得能擋!室內用餐如何自保? 醫揪「1大關鍵」
·上廁所小心也會染疫!醫警告「3處」恐藏病毒 找衛生紙頭、抽擦手紙慘了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分享文章   line 
字體 
瀏覽人次:53560 返回列表

 

冷鋒一波波來襲,報紙和電視新聞紛紛預告,當氣溫降得更低時,流行性感冒的規模就會擴大,壓制不住的疫情,迅速蔓延開來。然而,想要預防經常性的小感冒、嚴重的流感,就要平衡體內的免疫系統,以提升抗病力。

 

免疫力意即免除疾病 分先天性、後天性兩種 

 

免疫力的好壞影響身體的狀況,免疫力好的時候,自然不容易受到外在病毒、細菌等感染,而免疫力之所以稱為免疫力,意味著能免除疾病。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表示,人體反覆受到基因或外在病菌的攻擊,自體細胞組織無法發揮保護作用,以致經常發生感冒、傷口難以癒合、不斷感染等情形,就有可能是免疫力低落;老年人、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癌症或接受化學治療的病患,都是最容易出現免疫力低落的族群。

 

此外,人體的免疫力可分為先天性免疫及後天性免疫兩種,先天性免疫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天性免疫則需經過調節與適應後才會出現。當人體感受到有外來細菌或病毒侵犯時,約4小時內會啟動先天性免疫機制,96小時內調節後天性免疫機制,以達到全身免疫的效力。

 

 

免疫力低落、太強都非好事 失去平衡疾病一籮筐

 

身體健康與否與免疫力好壞大有關係,免疫力低落容易感染病菌,引發疾病;但免疫力太強,也會導致身體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都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免疫是細胞處在「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保護力,一旦失去平衡,過與不及都會引發疾病。

 

年長者、嬰幼兒、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營養不均衡等,都會影響體內免疫平衡,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流行性病毒傳染力大增下,更容易誘發疾病。以下是免疫力低落,所容易引起的疾病,尤其在冬季,更容易發病:

 

1、流行性感冒:因免疫力不足以抵抗流感病毒,導致病毒在體內肆虐,造成患者出現急性上呼吸道症狀,包括發燒、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咽喉腫痛等,有時也可能出現腸胃道疾患如上吐下瀉的症狀。

 

2、上呼吸道疾病:免疫力低落者,組織黏膜功能不彰,人體與外界第一線接觸是透過鼻腔、口腔等黏膜過濾病菌、髒污,一旦鼻黏膜或口腔黏膜失效,導致致病因子直接進入呼吸道,就會引起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

 

 

3、神經疾病:如帶狀疹(皮蛇)就容易因為免疫力不足而引起。帶狀疹與水痘是同一種病毒,曾經長過水痘或有接種水痘疫苗的人,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組織,當免疫力低下時,體內衛兵無法抵禦水痘病毒的攻擊,就會誘發帶狀?疹,引起劇烈的神經疼痛、出疹等不舒服的症狀。

 

4、口腔潰瘍:口腔是最能看出免疫功能好不好的部位,受到病菌感染或過敏,甚至是營養素的缺乏等,首先都會從嘴破、口角炎等開始表現,因此,當出現口腔潰瘍時,患者須有所警惕;不過,免疫力過高,也會引起口腔潰瘍,這是因為自體免疫攻擊口腔黏膜所導致,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確定是免疫力過高或是低落所引起。

 

5腸胃炎因病毒入侵引起的病毒型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的症狀,包括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都喜歡在寒冷的冬季活動,當免疫力低下時,即是病毒肆虐的最好時機,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

 

  

增強免疫力 調整壓力、補充維生素

 

免疫力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下降,長期服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或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也可能會影響到免疫力的平衡,林孝義建議,平時注意個人飲食與生活習慣,盡量讓免疫力維持恆定狀態,才能阻止病菌侵襲,避免疾病的發生。

  

此外,在壓力大時補充維生素C,可有益於壓力荷爾蒙的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認知自我的瓶頸及極限,不要拚命吃來不斷增加免疫力,因為免疫力過與不及都不是一件好事。

 

林孝義說,維生素C的攝取可透過營養補充品來達到目標,每天攝取到的維生素C若超過2公克,容易導致輕微腹瀉的狀況。天然維生素C的來源,像是柑橘類水果的柳丁、橘子、葡萄柚、奇異果、草莓、芭樂等,皆有豐富的維生素C,不過,補充高維生素C食物千萬別過量,若每天超過10公克持續一段時間後,當不吃高劑量的維生素C時,身體反而會適應不良,容易有維生素C的缺乏。

 

 

高油、高糖食物會抑制免疫功能 早睡早起促進身體代謝

 

而在炒菜時添加的蔥、薑、蒜也是抗發炎,增加免疫力的好食材。一旦發現快感冒了,或天冷引起的流鼻水,不妨可喝熱薑湯或燉煮大蒜雞湯,選用天然食材補身體、增強免疫力;同時也應減少垃圾食物的攝取,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如麻辣鍋、鹽酥雞、炸雞、蛋糕、餅乾等鹹食與甜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

 

古有明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現代人不只工作繁忙,娛樂選擇也多,犧牲的就是不斷延後上床睡覺的時間。長期作息不正常,將會降低免疫力,因此,每天至少要睡足8小時,讓身體獲得足夠的休息與修復,並養成運動的習慣,以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增強身體抵抗力。

 

延伸閱讀:
別被免疫力拖垮!三餐「主食」你吃對了嗎?
老是嘴破,小心是免疫力出問題! 避免口腔潰瘍變成癌,2週內未見好轉快就醫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大討厭家事你中幾項?倒垃圾還好 「這事」媽媽最抓狂

▲網友心目中最討厭做的5件家事中,洗衣曬被名列第四位,第一名則是媽媽們又愛又恨的「煮飯」。(圖/張勵德攝)
▲網友心目中最討厭做的5件家事中,洗衣曬被名列第四位,第一名則是媽媽們又愛又恨的「煮飯」。(圖/張勵德攝)

記者張勵德/綜合報導

2022-03-21 06:30:00

 
做家事對很多人來說,從小到大都是惡夢一場,不管是小時候被爸媽要求做,或是長大成家後非做不可,很多家事是你逃也逃不掉的!那到底網友最討厭哪件家事?《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2個月內「最討厭做的家事」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結果第一名就是媽媽們心目中最愛也是最煩的「煮飯」,不只備料麻煩煮完還得善後,讓不少媽媽望之卻步,接下依序是「洗碗」及「拖地掃地」,所以說,以後想孝順父母,這幾件家事搶過來做,包準會更討長輩的歡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討厭做的家事TOP5網路聲量排行。(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最討厭做的家事TOP5網路聲量排行。(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一些基本的家事還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再不甘願,還是要爬起來去完成。網友熱議5大最討厭做的家事網路聲量排行,「煮飯」成為最受熱議的項目。就有網友表示「備料麻煩得要死」、「還要事後清理超討厭的」等。除此之外也有人說到無法忍受油煙味,所以都不喜歡自己煮飯。不過也有網友提出煮飯的好處,如「自己煮真的省」、「怕有殘味買個小抽風扇其實就可以了」,話題討論相當熱烈。
 
 
而「洗碗」則位居聲量排行第二名,許多網友便分享自己討厭洗碗的原因,不外乎是講到「碗盤的油汙難清洗」的狀況,如有不少民眾表示「每次碗盤都超油,洗都洗不乾淨」、「皮膚本身較乾,常常會洗到脫皮」等,種種不便都讓網友直言是不是該買台洗碗機了?而討厭「掃地拖地」的民眾則認為「掃地時頭髮一直亂飄都掃不起來」、「而且塵蟎會讓自己大過敏」,紛紛表示非常消耗精神與體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排名第四位的「洗衣曬衣」也獲得許多討論,其中有人抱怨到「冬天在陽台曬衣服手超冰,夏天又滿身大汗」、「真的是對矮個子很不友善的家事」。最後,「倒垃圾」也是許多人心中討厭的家事之一,尤其「追垃圾車」則成為討論重點,網友就提到「下班時間根本來不及」、「每次都要配合時間」,另外也有人說「包垃圾時那個異味我受不了」,但也表示雖然辛苦,卻又不得不去做。
 
 
雖然做家事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與力氣去完成,但為了家事的分工平等,不妨轉換一下心情,戴上耳機,用音樂撫平做家事的不情願與煩躁感,再想著做完家事後的整潔清爽,是不是就燃起一股動力做家事了呢!快去幫忙吧(大誤)。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份不孕症調查 3成4求神也不就醫

 
·6 分鐘 (閱讀時間)
 
 
▲國健署與台灣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共同發表國內首份不孕症夫妻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經常因此延誤黃金被孕期。(圖/主辦單位提供)
 
▲國健署與台灣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共同發表國內首份不孕症夫妻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經常因此延誤黃金被孕期。(圖/主辦單位提供)

台灣生育率位居全球後段班,少子化問題已經成為國安議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台灣生殖醫學會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共同發表國內首份不孕症夫妻調查,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就已經超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將近2倍的時間,想要嘗試備孕的夫妻,40%仰賴中醫調養,甚至有34%前往廟宇、道觀、教會祈求懷孕,更寧願相信傳統信仰求子物品,甚至有26%嘗試特定輔助生育的做愛姿勢,但實際求助生殖醫學的人只有16%,比率低的超乎想像,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存在拖延傾向。

這份調查共收集201份問卷,受訪對象為20到45歲經診斷有不孕的民眾。根據WHO標準,超過35歲、無避孕超過1年,或是35歲以下、無避孕超過半年都沒懷孕的狀況,就可判定為不孕症。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表示,國人在診對不孕之前,平均花費2.9年嘗試自然懷孕,確診不孕之後,仍花費1.7年嘗試自然懷孕且未積極接受生殖治療,等到實際接受治療後又要花1.5年才能成功受孕,整體來說平均得花6.1年的時間才能求得一個孩子。

進一步分析國人拖延接受不孕治療有三大主因,首先是對「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其次是「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與「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如今國人初婚年齡已延後到30歲,且男女性的生殖機能隨年齡往下降是不可逆的事實,但超過9成的人認為只要身體好生殖能力就會好,其實是很嚴重的錯誤觀念。

 

張帆表示,很多人對自然懷孕機率極度高估,實際上30歲之後精卵的品質就雙雙走跌,即便進行人工生殖,30歲懷孕率勝下30~35%,活產率有25~30%,超過40歲再開使人工生殖治療,懷孕率更低到只剩15~20%,活產率也只有10~15%,且成功率逐年下降。何信頤更戳破民眾對於年齡與自然懷孕率的極度美好想像,「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

張帆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才要求助生殖醫學,其實都太晚了。即便採用生殖技術,40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有30歲時的1/2,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

▲國健署提醒,不孕夫妻要把握「2要2不」原則就能免走冤枉路,科學備孕讓求子之路更精準有效率。(圖/主辦單位提供)
 
▲國健署提醒,不孕夫妻要把握「2要2不」原則就能免走冤枉路,科學備孕讓求子之路更精準有效率。(圖/主辦單位提供)

此外,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恐進一步增加不孕的風險,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何信頤說,臨床上常見先生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拖延很久才願意檢查,才發現是精子出問題。

而民眾常見的備孕方式,例如調整生活作息(72%)、中醫調養(39%)、拜拜(34%),以及金鏟子等傳統信仰求子物品(27%)相比,僅16%備孕民眾會尋求專業生殖醫學協助。此外,調查也發現,許多夫妻在被診斷不孕症之前,平均花了1.2年嘗試民俗療法。何信頤強調,造成不孕症的危險因子,諸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精卵品質問題等,都不是非醫學手段可以解決的,在未能掌握自身生殖狀況前,就埋頭備孕恐耗費無謂的精力與寶貴的、隨年齡下滑的懷孕率資本。

調查也顯示,超過半數不孕夫妻表示,希望診斷不孕症前能多了解有關不孕的知識;而回首來時路,不孕夫妻認為,越早知道越好的生殖知識前三名,分別是年齡與試管嬰兒成功率、女性一生卵子數量固定且品質數量會隨年齡下滑,以及年齡是生育關鍵因素。顯見不孕症夫妻對於「拖延」求助生殖醫學普遍存在懊悔心情。

國健署呼籲民眾,只要人生藍圖中有成家求子計畫者,伴侶與夫妻雙方在育齡知識與求子備孕上務必及早掌握「2要2不」,就有機會喜獲麟兒。包括「要及早」: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即為不孕,及早求助生殖醫學不會錯。「要科學」:科學備孕為首要,婚前婚後都應先透過醫學檢查手段掌握看不見的生殖狀況。「不拖延」:年齡與時間流失不可逆,勿作為備孕籌碼,不拖延就是最好的求子計畫。「不放棄」:不孕症不等於不能懷孕,只是不容易孕,應善用生殖醫學幫助自身提高懷孕率。

此外,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從去年7月1日起,政府也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對象,一般不孕夫妻一方具有我國國籍、且妻子年齡未滿45歲,具不孕症診斷證明書,且需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再次申請補最高補助6萬元,並一個範圍療程給予不同補助額度。而妻子年齡未滿40歲,每胎補助最多6次,40到45歲每胎最多補助3次,民眾可多加利用。

▲國健署從去年7/1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對象,幫助更多夫妻一圓求子夢。(圖/國健署提供)
 
▲國健署從去年7/1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對象,幫助更多夫妻一圓求子夢。(圖/國健署提供)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7對夫妻就有1對" 不孕症年年攀升

 
 
 
 
 
 
 
發生問題
若此錯誤反覆發生,代表系統可能出現技術性問題。若有不便,敬請見諒。重新整理瀏覽器
SS-400-400
·2 分鐘 (閱讀時間)
 
 

台北市 / 黃敏惠 方起年 報導

隨著晚婚,台灣不孕症夫妻比率也年年增加,國健署統計平均每7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的困擾,但是有的夫妻卻沒及時來求診,自認身體健康,或是只靠求助偏方等等,錯過了適合生育的黃金年齡,醫生提醒,最好能在33歲前做人成功,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也相對比較高。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何信頤說:「金產子拿回去放,正面會生男生反面會生女生,很準很準,很多人趨之若鶩,就會很多人半夜去排金鏟子,不會半夜來排看不孕症醫師,把很多時間浪費掉。」金鏟子放了正面換了反面,等了一年,還是等不到跟寶寶見上一面,是不是該手牽手去跟醫生面對面。

早生貴子多久才算早,國健署統計台灣不孕症夫妻年年增多,每7對就有一對夫妻,煩惱著肚子沒有動靜,對於求診卻是一動不如一靜,最大的迷思是對生殖健康知識不足,還有認為外表健康等於生殖系統健康,或是只求助偏方未求助科學檢查,拖過了黃金生育年齡,醫生表示夫妻如果不避孕,有規律性生活一年,寶寶還是音訊全無,就該求診檢查。

但很多鐵漢往往很鐵齒,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何信頤說:「男生常會覺得我又沒怎麼樣,怎麼會是我的問題,太太來做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苦打了很多針,性功能跟生殖能力是不一樣的。」醫生提醒不管先生還是太太,都不要錯過黃金生育的年齡,最好趕在33歲前做人成功,生下健康寶寶的機率會更高,總想等著年過四十再努力,恐怕拿再多貫通石,孩子還是石沉大海。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原始連結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10種蔬菜最乾淨!農藥殘留超少

 
·1 分鐘 (閱讀時間)
 
 

記者谷庭/台北報導

 不少人吃青菜但也擔心農藥殘留。(圖/資料照)
 
不少人吃青菜但也擔心農藥殘留。(圖/資料照)

很多人都希望多攝取青菜水果,讓身體更健康,不過農委會公布蔬果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研究成果報告,竟然有16大最毒水果與16大最毒青菜!讓不少人看了心驚驚,對此,營養師程涵宇就指出,其實還有10大最乾淨的蔬菜,可以讓大家吃起來健健康康沒負擔。

十大乾淨蔬菜(農藥殘留檢驗不合格率%)

1.莧菜0%

2.結球萵苣(美生菜)0%

3.龍鬚菜0%

4.玉米筍0%

5.竹筍0%

6.蘆筍0%

7.香菇0%

8.甜椒0.6%

9.絲瓜1.2%

10.空心菜1.27%

10種最乾淨蔬菜榜單。 (圖/翻攝自程涵宇臉書粉專)
 
10種最乾淨蔬菜榜單。 (圖/翻攝自程涵宇臉書粉專)

程涵宇表示,大家都希望買回家的蔬果,農藥越少越好,這次每個蔬菜樣本數都要大於30件,也就是樣本數足夠,隨便買隨便乾淨,且農藥殘留不合格率低(<1.3%)的蔬菜。

更多健康相關新聞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運動不只為了身材! 勤做5種運動還能預防育兒傷害

 
·4 分鐘 (閱讀時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孕媽媽產後運動,不只是為了恢復身材而已!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韻曲指出其重要性,生產後的運動,目的不只是在促進身體的復原而已,更能降低因生產造成的不適與功能失調、調整體態,還可以預防在照顧寶寶過程中累積的傷害,讓媽媽能有更強健的身體和更愉快的心情和寶寶相處。

門診就有30歲女性,懷孕4到6個月時隨著體重增加,開始在站立或行走時出現腰部痠痛症狀,儘管休息會緩解,但無法久站或久走,行走時也有骨盆歪斜的步態,造成髖關節和膝關節的疼痛,且症狀一直持續到生產後,接著又面臨育兒的工作,除了原本腰痛的情況加劇,還出現俗稱「媽媽手」的手部肌腱發炎的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和照顧寶寶的品質,直到接受復健才有改善。

陳韻曲表示,懷孕過程隨著胎兒成長茁壯,孕婦的身體負擔也隨之增加,胎兒的重量在肚子前方,使得腰椎的壓力變大,加上催產素的分泌,使得骨盆更鬆弛而向前傾,於是腰部肌肉緊繃造成痠痛、臀肌與腹肌被動的被拉長了變得無力,腿部的力量減弱,影響平衡能力進而形成了「企鵝步態」。

生產後雖然肚子的重量減輕了,但陳韻曲說,姿勢和活動的習慣卻無法立刻回復,加上高重覆性的育兒工作,餵奶、洗奶瓶、抱小孩等動作很容易產生肩頸、腰背酸痛,甚至痛到膝蓋和足底。

陳韻曲提醒,其實在孕期中就可以開始進行和緩的運動,如散步、游泳,來減輕孕期的不適感且讓產程更順利,緩和的伸展可放鬆肌肉,改善腰部疼痛或腿部抽筋等症狀,腿部訓練可強化肌肉的強度來增進體力使產程更順利;而產後運動更不能少。

陳韻曲強調,產後運動有兩大原則,時間部分,自然產於產後1周後,剖腹產於產後2周後可以開始漸進式進行;另外,過度疲勞或運動過程中覺得疼痛不舒服時應停止運動。

 

物理治療師建議產後運動的方法包括:

1.凱格爾運動:可鍛鍊骨盆底肌肉群、提升陰道緊實度、預防或改善產後尿失禁。平躺雙腳踩於床面,吸氣緩慢收縮尿道口、陰道口與肛門周圍肌肉,像憋尿的動作停留3至5秒鐘,重複5次。產婦在傷口不痛時就可開始練習,勿在小便過程中訓練以免回流造成感染。

2.胸肩運動:可提升胸廓活動度與肩關節肌耐力、預防因哺乳姿勢不良造成的不適。坐姿雙手伸直向身體兩側打開至水平,翻轉手肘至手掌朝向天花板,吸氣將胸口擴張停留3至5秒後放鬆,重複5次。

3.骨盆運動:可調整孕期過度前傾的骨盆位置、促進核心肌群、放鬆腰部緊繃的肌肉。平躺雙腳彎曲踩於床面,吸氣至後腰感覺肋骨撐開,吐氣將骨盆往床面方向下壓,停留3至5秒再慢慢放鬆,重複5次。

4.腰背核心運動:可提升脊椎活動度、放鬆緊繃的腰背、促進核心肌群。四足跪姿(勿在太軟的床面執行),吸氣眼睛看向前方,將胸口往床面下沉,吐氣眼睛看向肚臍,拱背成弧形,重複5次。熟悉後可加上輪流將手或腳伸直抬高至水平,維持3至5秒,重複5次。

5.拱橋運動:可強化臀肌與後腿肌群、提高關節的穩定。平躺雙腳踩床與臀部同寬,由尾椎開始往上,將脊椎一節一節抬離床面,抬到下肋骨離開床面即停止,停留3至5秒,重複5次。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打什麼?台大醫院排行榜曝光 「三莫、三B、三高」組合最多

好消息!不是本土 基隆司機、亞東護理師「感染源」找到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它」恐害胎兒神經缺陷! 衛福部調查:育齡女性每10人就1葉酸缺乏
  • 字級
  •  
  •  
  •  
  •  
  •  
  •  
缺「它」恐害胎兒神經缺陷!    衛福部調查:育齡女性每10人就1葉酸缺乏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抱寶寶的準媽媽們想要一路好孕,有些營養素萬萬缺不得!原來國健署調查發現,在台灣,20到49歲育齡女性,每10個人就有1個人葉酸缺乏,偏偏葉酸對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非常重要,國健署提醒有懷孕計畫的女性,一定要從備孕期起就多多攝取富含葉酸的天然食物,在良好健康狀態下懷孕,避免因葉酸缺乏導致胎兒神經系統發展出現缺陷。

依據國健署2017年到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國人20到49歲育齡女性葉酸缺乏比率為10.4%(血清葉酸濃度<6ng/ml)。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葉酸能幫助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如果懷孕初期葉酸缺乏,可能導致胎兒腦及脊髓先天性神經管缺陷、出生體重過輕等風險,此時孕婦也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自發性流產、早產等情形。

因此,國健署進一步建議,育齡女性每日應攝取400微克的葉酸;備孕中的婦女在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哺乳婦女每日攝取500微克的葉酸,以供母體及胎兒所需。

葉酸攝取有4招!國健署提醒,首先是「孕前就開始攝取足夠葉酸」,第二「多吃富含葉酸食物」,在六大類食物中,葉酸主要存在蔬菜、全榖雜糧、堅果類,建議每日至少需攝取1至2碗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韭菜、空心菜等,並可以全榖雜糧如燕麥、紅藜、紅豆、綠豆、鷹嘴豆、碗豆仁等搭配入菜。另外,堅果類食物(如葵瓜子、花生、黑芝麻等),以及蛋白質類食物中的肝臟類(如豬肝、雞肝)、海鮮類(如鯖魚、牡蠣、淡菜)、黑豆、黃豆等,亦富含葉酸。

第三則是要「避免高溫烹調」,因為葉酸為水溶性維生素B群的一種,容易在水中流失,或在高溫下被破壞,若是食物儲存太久、煮太久,或是在高溫下烹調,都會讓食物中的葉酸流失。最後「必要時使用補充劑」,建議可洽詢營養師給予飲食評估及建議,必要時可在營養師或醫師處方指導下使用葉酸補充劑。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窄到塞不進一根小指頭」 肛門太窄!害男靠吃瀉藥度日

年逾10萬張處方「安胎藥」驚傳傷心血管! 食藥署發布新禁令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逾10萬張處方「安胎藥」驚傳傷心血管! 食藥署發布新禁令
  • 字級
  •  
  •  
  •  
  •  
  •  
  •  
年逾10萬張處方「安胎藥」驚傳傷心血管!   食藥署發布新禁令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預防早產、流產的「安胎藥」短效型β-agonists類成分藥品,因為可能引發嚴重心血管不良反應,食藥署今(10)日正式發布禁令,限制注射劑型藥品只可以用於住院的懷孕婦女,且不論是口服及注射劑型藥品皆應再次修訂中文仿單,加註「孕婦用藥後可能會產生心血管不良反應」等警語。

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目前僅核准fenoterol、isoxsuprine及ritodrine等3項短效型β-agonists類成分藥品可用於產科相關適應症,共核發有24張藥證,每一年處方量為注射劑型1.1萬張、口服劑型9.8萬張,其中ritodrine占最大宗,有9成;而國內十多年來共接獲相關不良反應58件,非嚴重者35件,最嚴重則有肺水腫等通報。

洪國登說,這次公告限制短效型β-agonists類成分藥品用於產科相關適應症,主要是考量到其不只作用於子宮,可以鬆弛子宮,避免收縮,但同時也會作用於心血管,具有嚴重心血管不良反應的風險,包括引發嚴重心律增加、低血鉀、心律不整、肺水腫等,為確保民眾用藥安全,才公告新措施。

事實上,美國並未准許其用於產科,而日本則採有限制的使用,洪國登說,國內主要是跟進日本,因為國情相近。

食藥署強調,許可證持有商必須在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適應症及中文仿單變更如下,逾期未完成者將廢止其許可證:

一、短效型β-agonists成分注射劑型藥品:僅適用於可密切監測心血管不良反應相關症狀與檢驗數值之住院懷孕婦女的早、流產預防。

二、短效型β-agonists成分口服及注射劑型藥品皆應再次修訂中文仿單,於「警語及注意事項」加註孕婦用藥後可能會產生心血管不良反應等警語。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漲部分負擔再傳「大醫院急診特殊時段不加錢」 陳時中給答案了

高端爭取「青少年開打」無望了? 陳時中最新表態:專業辦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警訊!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逼近5成 十大死因8項與它相關
  • 字級
  •  
  •  
  •  
  •  
  •  
  •  
大警訊!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逼近5成   十大死因8項與它相關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越來越「胖」!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率已經達到52%,是1975年的3倍,而在台灣,國健署調查2016年至2019年成人過重或肥胖率也有47.9%,肥胖盛行率正不斷攀升,國健署警告,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多達8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會增加罹患新冠肺炎時的住院和重症風險,打造健康體位正刻不容緩。

支持今年3月4日世界肥胖日「Everybody Needs to Act」的主軸,國健署與台灣肥胖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今(2)日共同呼籲終結肥胖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也強調面對肥胖者應有更多的尊重、更好的關懷、大膽的政策與實際的行動,營造健康體位環境。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肥胖已經是全球不容忽視的首要健康問題之一,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8億人有肥胖症,且兒童肥胖問題日益嚴重,預估未來10年人數將增加60%,在2030年將達到2.5億名肥胖兒童。

問題在於,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國健署正研擬從孕產期開始等不同生命週期的體位管理策略,並結合醫療專業與多元場域資源,傳播健康飲食及身體活動觀念,促進國人培養良好的生活型態。

終止對肥胖者的汙名化也很重要。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提醒,過重及肥胖者其實是需要同理、陪伴及專業醫療協助,並建立自我持之以恆的減重之決心。因此提出「ACT」體重管理行動方案:Accompany(陪伴與支持)、Calories(輕卡管理)、Training(體重管理與全民學習),期望以支持與鼓勵代替歧視,能更積極聆聽、觀察、體會他們的感受。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說,體位過重的孩童,也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改善肥胖問題,刻不容緩,無論是自己或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該以關懷鼓勵取代責備歧視,用更正面積極的方式,勇於尋求專業團隊、醫療人員的協助,不以坊間或網路上流傳的不正確或極端的方法,才能逐步擁有健康的體位。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米迪幼兒園「4波感染」已擴散 羅一鈞:鎖定源頭是這對母子

撤僑「搞飛機」留學生困土耳其誰的錯? 莊人祥指問題出在航空公司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個月大就可吃副食品 研究揭「新食物要試15次」寶寶才埋單
  •  
  •  
  •  
  •  
  •  
  •  
4個月大就可吃副食品   研究揭「新食物要試15次」寶寶才埋單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新生兒,「吃」的問題最叫家長頭痛!尤其是副食品。醫師就提醒,只要嬰幼兒滿4個月大,家長可以開始給予副食品,最慢6個月也要開始,尤其是全母乳哺餵者,副食品可以提供額外的鐵質來源,並搭配含維他命C食物提高鐵質吸收,不過,家長得要有點耐心,因為研究發現,一種新的食物要被寶寶接受,可能要嘗試接近15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吳佳玲表示,除了營養需求之外,大部分的嬰幼兒在4個月大時,神經發展已準備好進食固體食物,此時頭頸部肌肉已經發育成熟,在協助下可以坐起,這個階段可以餵食泥狀食物。

吳佳玲建議,家長應提供多樣的食物給寶寶嘗試,反覆多次的接觸可以提高嬰幼兒對食物的接受度,尤其,有研究結果發現,一種新的食物要被寶寶接受,可能要嘗試接近15次。

門診常有家長問醫師,可不可以將米精或是麥精加在奶粉裡,用奶瓶餵孩子?醫師的答案是,除非有特殊的醫療需求,否則,副食品不建議用奶瓶來餵,用湯匙進食才能達到練習吃副食品的目的,可以訓練口腔運動功能,對語言的發展也有幫助。

吳佳玲說,大約8個月大左右,嬰幼兒就有能力抓食物往嘴巴送,透過練習自主進食,可以訓練手眼協調和抓握能力,這時候家長可以準備「手指食物」,尺寸大約是寶寶的手指大小,或是任何適合手抓進食的食物,建議烹煮至軟質易吞,例如:蔬菜棒、馬鈴薯條、肉片;不建議提供硬質,如堅果或是球型食物,因為這一些食物容易有嗆到窒息的風險,進食過程也要有成人在旁看顧觀察,確保用餐過程安全。

家長餵?還是讓寶寶自己吃?是另一常見問題。吳佳玲指出,剛開始練習吃副食品時,透過家長餵食嬰幼兒是比較容易進行的,而且初期食物多是泥糊狀,餵食法也比較能掌握吃下去的食物份量,然而,餵食法可能會讓孩子吃進過多的食物,也少了練習吃飯的機會;而鼓勵嬰幼兒和家人同桌共食,則保留較多彈性給寶寶決定要吃什麼,用餐氣氛通常比較輕鬆,但寶寶要能自己坐好、手抓食物放嘴巴,開始吃副食品的時間會比較慢,且無可避免的用餐過程會顯得髒亂,需要一段時間練習才能越吃越好。

吳佳玲說,爸爸媽媽不需要執著於要選擇哪一種方式,可以依照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變換使用不同的方式,當家中孩子出現用手抓食物的行為時,就可以準備圍兜和一些簡單易清理的手指食物,餐點食物顆粒記得隨著月齡逐漸增大,從泥狀轉換至碎粒、碎塊,並逐漸增加孩子用餐的自主性,當有吃飽的表現時,家長盡可能不要再強迫餵食。

有些食物不可以提供給1歲以下的幼兒!醫師強調,除了硬質、球型等食物外,絕對不可以餵食蜂蜜,因為有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可以少量食用鮮奶,但是不建議用鮮奶取代嬰兒配方,因為會增加腎臟負擔和有缺鐵的風險;如果要給嬰幼兒水果,果泥會比果汁更適合。

截圖 2022 01 06 上午11.19.41

▲《手指食物》米餅、麵包或鬆餅等,可以作為最初的手指食物,一開始先剪成一口的大小,讓孩子練習手抓食物入口和咀嚼,之後依孩子的狀況,食物大小可以漸漸變大。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吳佳玲醫師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健康女嬰一夕「全身發紅脫屑如燙傷」 竟小小葡萄球菌惹出大毛病

桃機燒出8例!深夜啟動3緊急作為 夜班93人集中隔離、餘768人連篩三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舌頭短、斜頸、疝氣… 嬰兒6大常見外觀問題怎救?醫師一一解答

 
·3 分鐘 (閱讀時間)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舌頭短、斜頸、疝氣,新生兒一出生,常常有許多外觀問題困擾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置最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鄭彥辰就舉例嬰幼兒6大常見外觀問題一一解答,提醒新手爸媽們能適時地尋求醫療協助。

第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舌繫帶過短」,鄭彥辰指出,舌繫帶位於舌下方,可穩定舌頭動作。舌繫帶過短會導致舌頭吐出時無法超過下牙床,若勉強吐出舌頭會因舌繫帶牽扯使得前方呈現m字狀;如果孩子有舌繫帶過短,同時合併哺乳困難或影響發音時,可考慮門診手術治療。

「斜頸」則常於嬰幼兒1到2個月大時發現,原因可能與子宮內擁擠環境導致頸部肌肉缺血、纖維化有關。

鄭彥辰說,小於1歲的嬰兒建議先嘗試物理治療,大部份孩子即可藉此改善;當已接受物理治療6個月以上但效果不彰,或年齡大於1歲時,可以轉介外科考慮手術治療,同時須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問題導致斜頸,如脊椎或神經異常等。此外,他提醒,斜頸易合併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因此更需要注意理學檢查,並依年齡安排髖關節超音波或X光評估。

再來是「疝氣」,指部分內臟,如小腸,從肌肉或筋膜缺損處向外不正常突起,在嬰兒時期常見的類型為臍疝氣與腹股溝疝氣。其中臍疝氣大部份能於2歲前自然改善,於3到5歲時仍存在可考慮手術處理;腹股溝疝氣則不同,不易自行改善且有發生嵌頓型疝氣的的風險,診斷後即會建議安排時間手術治療。

鄭彥辰指出,還有「陰囊水腫」和「隱睪」,前者為液體累積於睪丸旁的空腔中,須與腹股溝疝氣做區分,可以利用光線照射或是以超音波協助判斷,通常會自行緩解不需特別處理,但若水腫持續超過1年以上,可以考慮手術;後者則是睪丸未下降至陰囊內,大多的男嬰在3到6個月大時睪丸仍有機會下降至陰囊內,超過6個月大時仍未下降須尋求外科治療。建議於1歲以前手術,以免影響生育或產生惡性病變。

 

鄭彥辰說,最後是「包莖」即無法褪下包皮露出整個龜頭。男嬰出生後多有生理性包莖,大部份孩子會於3歲前自行改善;若至5到7歲時仍有包莖或多次因包莖導致泌尿道感染,可以考慮局部類固醇藥膏使用。

常有家屬問醫師,建不建議一出生後就割包皮?鄭彥辰表示,割包皮的優點為方便清潔,可以減少泌尿道感染以及長大後得到性傳染病,但維持正確清潔方式以及對性傳染病做適當防護也可減低此類風險;此外,雖然割包皮手術安全性高,仍可能有局部出血、感染等併發症。因此,父母們可於充分了解其利與弊後,多方評估並審慎考量其必要性。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疫情降溫「視訊後遺症」冒出來 小五童近視度數竟增1倍

大警訊!台灣成人過重或肥胖逼近5成 十大死因8項與它相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生個健康寶寶?葉酸是孕婦必備營養素?懷孕期間能吃藥、打疫苗嗎?

 
 
·3 分鐘 (閱讀時間)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協會(AAP)

準備孕育新生命時,爸爸媽媽期望生出來的寶寶可以身體健康。在生活步調快的日常中,總是會有些地方疏忽掉,而美國兒科協會點名五項懷孕時需要注意的小細節,讓媽咪可以在備孕及孕期中做好準備,讓寶寶可以健康的誕生!

點名5降低寶寶出生缺陷風險的技巧,美國兒科協會表示,並非所有出生缺陷都是可以預防。但藉由妥善管理好準媽媽及在懷孕前和懷孕中健康狀況,來增加寶寶健康的機會。

1、每天服用400微克(mcg)葉酸:葉酸對於寶寶的大腦很重要,可以預防寶寶大腦和脊柱的一些重大出生缺陷,像是無腦畸形和脊柱裂。準備懷孕的媽媽需要在懷孕前至少一個月開始服用葉酸,並在懷孕期間繼續服用。除了吃含有天然葉酸的食物外,還可每天服用含有葉酸的維生素、食用前檢查標籤其含量是否足量(400微克)。

2、停止或開始服用任何藥物之前,務必諮詢過專業人員:準備懷孕時,記得要跟醫師或藥劑師等討論目前使用的藥物。可以在懷孕前制訂好治療的計畫又兼顧發育中的寶寶健康不受影響。另外,定期產檢也是確定媽媽及寶寶健康相當重要的環節。

3、疫苗不可少,包括流感疫苗:疫苗有助於保護媽媽和在腹中發育中的寶寶,避免受病毒的侵害。

4、懷孕前,盡量維持正常體重:懷孕前肥胖的女性在懷孕期間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一般正常體重的人來得高。肥胖還會增加孕婦,寶寶有缺陷的風險。即便沒有懷孕的計畫,保持正常體重也有助於健康和情緒。

 

5、懷孕期間避免攝取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像是酒精、香菸和其他藥物:酒精會藉由媽媽的血液透過臍帶傳遞給發育中的寶寶。所有類型的酒對於寶寶都同樣有害處,包括葡萄酒和啤酒。懷孕期間飲酒會導致流產、死胎以及會有對寶寶行為、智力等障礙。最好的方式是在備孕時停止飲酒。

懷孕期間抽菸會有像是早產、出生缺陷(唇裂或腭裂)和嬰兒死亡的風險。即使是在二手菸的環境中,也會有負面的影響。最好在懷孕前戒菸。對於已經懷孕的媽媽來說,儘早戒菸仍然有助於防止嬰兒出現一些健康問題,例如出生時體重過低等。

在懷孕期間使用大麻或其他藥物的女性可能會生下早產、出生時體重過低或有其他健康問題(像是出生缺陷)的嬰兒,避免接觸這些對於母體及寶寶有害的物質。

&#x0070ba;&#x004ec0;&#x009ebc;&#x006703;&#x0080d6;&#x005462;?
 
為什麼會胖呢?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是你知道原因嗎?https://bit.ly/3eUSeEt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紅蘋果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